杨惠清
(山西省草原工作总站,山西 太原 030002)
草原是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四大生态系统中处于基础保障地位。山西省草地资源主要分布在东西两山区和中部盆地的边缘。由于地形复杂,地势起伏较大,以及气候、土壤、水文等自然条件的作用,草地植被的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地带性差异和垂直带差异,种类丰富、多样成为草地资源的突出特点之一。
山西省草地总面积4 552×104hm2。其中,亚高山草甸面积约33.33×104hm2,占全省草地总面积的10%左右。
山西省的亚高山草甸代表着华北地区特有的典型高山草甸和亚高山草甸自然景观,是典型的高山、亚高山草甸生态系统,亚高山草甸主要分布在海拔2 000 m 林线以上的地带,植物种类以中生耐寒多年生草本为主,植物种类可达约60 余科200 多属300~400 种左右,包括五台山特有的物种蒲公英和优良牧草100 多种,物种的饱和度达30 种/m2,同时还分布有70~80 种直菌植物,各种动物近200 种。
加快全省亚高山草甸的生态修复步伐,对切实维护全省生态环境安全有着重要意义。在修复思路上,应当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综合治理、科学利用,创新发展思路,完善政策措施,增强支撑保障能力,加强草原保护修复,改善草原生态状况,提升草原功能,为建设美丽山西提供坚实基础。在修复原则上,要坚持生态优先、兼顾生产的原则,按照先生态后生产的原则保证草原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从根本上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着力发挥草原生态系统的功能;要坚持自然修复为主、人工辅助的原则,尊重自然和科学规律,充分发挥亚高山草甸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强化正向干预,加大草原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同时辅助人工技术手段加快草原生态修复;要坚持围绕核心、重点修复的原则,结合本地实际,优先修复亚高山草甸破坏程度较重的主要区域草原,为整体推进山西草原生态系统修复探索积极的方法途径;要坚持国家引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加强退化草原及亚高山草甸保护修复在国家政策引导支持的同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进行投资建设,按照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建立更加完善和灵活的草原资源开发利用机制,形成科学合理的保护修复体系;要坚持科技引领、综合治理的原则,根据不同地区草地退化程度、环境条件,遵循生态学基本原理方法进行草原生态修复与重建,开发并推广科学先进的适用技术,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强化科学治理措施,提高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成效。
与此同时,还应在实际修复中重点把握好以下2 方面的关系:一方面,要切实明确生态修复的首要原则,即必须遵循和坚持“生态优先”的基本方针,牢固树立保护为先、预防为主、制度管控和底线思维,按照国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要求,逐步构建“权属明确、保护有序、评价科学、利用合理、监管到位”的草原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另一方面,要切实明确生态修复的主要方向,不能单纯地“画地为牢”,搞一刀切,应坚持因地制宜、划片治理、综合施策、逐步提升的原则深入推进草原生态修复工作,既要保证草原的观光性,还要立足于生态自然修复的原理,适度进行轮牧利用,给草原休养生息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
针对以上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切实加大对亚高山草甸的生态保护修复力度。
各级林草部门一定要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高度站好位、摆正位、定好位,清醒地认识到草原生态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以及受干旱等极端气候的影响始终存在的客观事实,加之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历史欠账较多,全省草原整体退化的趋势并未得到根本扭转,整体处于“不进则退”的爬坡过坎阶段,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一定要加强对草原退化机理的研究,明白开展退化草原修复必须要遵循自然规律,通过生物、生态以及工程的技术与方法,利用植被演替和自我恢复能力,使被损害的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恢复到受干扰前的自然状态,或达到更高的水平。
山西省六大类型草原资源遍布在风沙前沿、山川纵深、河流沿岸和城乡周边,多与林为伴、与田接壤、交叉重叠、浑然一体,摸清资源家底对谋划全局工作具有战略性、基础性作用。要依托对接第三次全国国土资源调查,对原来部门交叉的耕地、林地、草地分布现状和质量状况进行重点掌握,努力实现数据矢量化、地块精准化、权属明晰化,做到资源一张图、数据一张表、林草一体化,为科学决策部署草原工作提供详实的数据支撑。
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原则,从全省草原生态建设的整体布局出发,积极谋划草原生态修复重大工程,确保建设一片、管住一片、改良一片、用好一片,着力改变全省草原生态系统脆弱的发展态势。对严重退化的生态脆弱区草原,加强草原围栏等设施建设,实行区域性调控制度,使草原得以修养生息、恢复本初。对土壤植被条件较好的部分天然草原,大力开展草地补播等工作,着力提高草原的品质和功能。对灌溉条件、水肥条件等较好的土地,开展草种基地建设,培育建设一批适宜全省种植的优良本土草种。对草原生态状况相对较好的区域,科学推行轮牧、休牧制度,力保实现草畜平衡。
草原生态修复治理是一项技术含量高、实施过程杂、修复难度大、专业要求高的综合性工作,要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原因、不同草地退化状况和程度,采取合理的、有序的、有针对性的修复措施,不仅仅是简单的围栏禁牧,更不能采取破坏性的修复措施,要按照“专业的事让专业人干”的指导要求,积极引进社会服务力量参与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一起聚力、一起献策,共同为美丽山西的建设创造新贡献。各地要解放思想、创新方式,围绕工作重心,联合或者委托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齐心协力共同实施好草原修复工程。
要转变宣传思路,加大宣传力度,多种形式并举,凝聚社会认知。充分利用传统纸媒的稳定阅读量,以山西科技报为宣传主阵地,定期开设专版宣传,引导广大群众加深对草原的熟知度,像保护耕地一样保护草原,像重视种树一样重视种草。充分发挥现代媒体的传播高效率,借助微信公众号、网络头条、电视、电台等有效平台,及时发布关于草原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信息,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密切关注度,营造浓厚的良好社会氛围。
建议在省级层面成立草原生态保护修复专家库,通过召开部门联席会议,推进成立统一的专家组成团队,同时加挂全省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治理工作指导领导组,抽调省内草原行业科研院所的知名专家、以及从事草原生态保护修复行业知名企业的技术骨干,组成专家指导组,为山西省大规模开展草原生态修复治理工作提供有力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