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益峰
(龙游县塔石小学,浙江 衢州 324405)
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全国现有民工流动人口超过1.3亿人,外出民工子女在家乡就读的占七成左右,也就是说全国约有9100 万名留守儿童。这支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中很多孩子因为家庭生活贫困和教育的缺陷,无法享受到同龄孩子的花季、雨季,他们的生理和心理成长都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父母双方或一方的亲情与关怀,有的留守儿童不喜欢与同学一起玩,喜欢独来独往;有的留守儿童与委托监护人很少有心理上的交流与沟通,并且有认知代沟和心理上的代沟,生活感觉不到乐趣,且有压力。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后,不仅在学习中会遇到障碍,人身安全问题也存在隐患。同时也没有人管教他们的行为,基本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有的学生不服从管教、经常违反校规校纪,而且性格也比较孤僻、自傲、易情绪化。
大部分留守儿童与年迈的祖父母或外婆外公生活在一起。从年龄、心理上来讲,这些监护人与留守儿童之间无形之中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代沟,他们无法给予这些天真烂漫的儿童营造一种快乐、富有童心的生活氛围。大部分留守儿童放学回家后大人们很少会与他们进行交谈、沟通,因而他们时常感到闷闷不乐。从监护人的认知水平来讲,他们显然没有能力去指导留守儿童的学习。这些监护人最关心的是留守儿童的吃、穿、安全及身体健康问题,但是他们的关心形式却存在诸多的弊端。
1.缺少照管。农村部分家庭的老人由于缺少经济来源,对孙辈的经济要求有时候就难以满足。有些老人年纪大,精力有限,对孙辈的生活,学习上的照管难免不到位。这样家庭的孩子,学习上往往不自觉,很难服从学校管理,极易和同学发生冲突。
2.溺爱。祖辈监护人对孙辈的过度照顾表现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祖父母们生怕孩子饿着、冻着,总是让孩子吃得多,穿得多。这样家庭的孩子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懂得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祖辈监护人的过度担心是双重的,一方面由于老年人固有的胆小,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对子女的负责,怕孩子有闪失而不好向孩子的父母交代。祖父母的“怕”几乎贯穿了孩子的全部生活。
西方有句名言:“一个母亲的爱与教育胜过一百个优秀教师,一个父亲的爱与教育胜过一百个校长。”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亲的爱与教育犹如阳光之于幼苗。外出务工父母亲半个月或一个月与孩子联系一次;有的外出务工父母亲半年以上才联系一次。大多数外出父母亲一年返家探亲一次,有的父母甚至常年在外,几年回家一次。长此以往,忽略对孩子的关心。这样一来,一方面留守儿童长期期待父母亲的关心,一时之间无法满足自己心理需求而感到很失望与无奈。
儿童时期正是形成性格健全,心理健康的主要阶段,这时期孩子的处事能力不强,极易产生情绪上的波动,这种情况不利于学生形成健康性格。根据调查数据表明,95%以上的孩子每天都期盼与外出打工的父母进行沟通,由于外出务工居无定所,留守儿童很难每天联系到自己的父母。孩子期望值高却又长期得不到满足,很容易表现出郁闷不乐,忧心忡忡,学习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久而久之,孩子会表现出失望、悲观、孤单,脾气也会变得暴躁、冷漠。
留守儿童的自我防范意识不强,自我保护能力差,加上监护人大部分都是年老体迈的爷爷奶奶,外出务工的父母对子女的安全问题极其担心,却又束手无策,只能千叮咛万嘱咐,提醒孩子不要做一些危险的事,告诫孩子要提高防范戒备心理,不要与陌生人说话。这样一来,就扼杀了孩子与他人的交往和沟通,长此以往,孩子容易对周围人采取高度戒备的心理,不易接近人群,难以和他人合作。留守儿童年纪小,思想单纯,自我保护能力和自控能力差,对父母规定不能做的事往往抛诸脑后,往往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比较放纵自由,随意性强。学校和社会环境缺乏对留守儿童的关怀。学校和教师应尽力关爱与教育他们,还要创造条件给予他们“全天候”的关注。另外,在留守儿童生活与学习的环境中,充斥着一些不健康的网吧、游戏厅、娱乐场所及不良的社会文化活动,无形中也会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心理。
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有效的教育和辅导,在思想和品行上缺少正确的引导和教导,导致留守儿童学习观念淡薄,学习目的不明确,成绩较差。长辈或其他监护人受教育程度低,平时重养轻教,很少关注和引导留守儿童在精神和道德上的问题,学习上也无法给予有效的督促、帮助和辅导。在农村,寄宿学校少,社会办学力量薄弱,教育资源不足,难以满足留守儿童的特殊需求。
中国所取得的经济建设成就中,谁都不会否认农民工做出的巨大贡献。他们背井离乡,外出务工,他们付出代价是为了孩子,希望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将来不再受苦。然而,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让许多农民工梦想破灭,后悔不已。面对留守儿童成长问题日益严重,一些学者警示:他们可能会成为被“毁灭掉的一代”,可能会成为国家新的不稳定因素。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度的加快,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留守儿童的队伍不仅不会缩小,而且必将进一步扩大。怎样使留守儿童有一个正常、健康的心理,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首先是学校所应关注的重点。笔者所在学校在对留守儿童现状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积极寻找矫正留守儿童不健康心理的良方,通过多途径、多渠道、多样化开展活动,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健康的帮助。
根据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特点,各级服务机构要建立留守儿童爱心档案,实施爱心工程。
1.由学校组织对留守儿童情况进行摸底、调研,在此基础上制成留守儿童基本情况一览表,内容包括家长、监护人姓名及住址、联系电话,儿童的学习、身体、性格等基本状况。安排有经验的德育教师与情况较特殊的留守儿童建立“一对一”爱心结对,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与学习,帮助做好留守儿童、父母、监护人三方的沟通工作。
2.建好学校、班级两级家委会。对家委会成员,学校每学期进行至少一次的家长培训,由老师牵头,家委会成员落实,以就近原则,对部分留守儿童进行定期走访,疏导生活、学习矛盾,辅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3.大力推进乡村少年宫的建设。县乡(镇)两级政府要加大投入,在行政村建设好乡村少年宫,可以依托村级原有资源,进行整合。如利用村文化礼堂或者乡村图书馆作为活动场所,聘请志愿者(文化站工作人员、教师、民警等)在寒暑假期间给留守儿童带去喜闻乐见的课程。
4.加强和父母的联系。每月由班主任指导留守儿童给父母写一封信,向父母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开通爱心热线,让每位留守儿童每半个月与父母进行一次亲情沟通与交流;每学期保证教师至少一次家访留守儿童。
5.开展互帮互助活动。建立学生互助小组,为学习、生活有困难的留守儿童提供帮助;每学期开展留守儿童自立、自律、自理生活小竞赛,使他们从小学会自理,懂得自尊和自强。
1.留守儿童长时间感受不到母爱和父爱。内心常常感到压抑、孤独,他们需要交流、发泄,学校将心理教育作为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建立心理咨询室,挑选工作负责任、经验丰富、拥有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热爱学生的教师,担任心理咨询教师。时常为留守儿童进行正确的心理引导,开展谈心、交心、换心活动,营造爱心的氛围。
2.调整对留守儿童的评价方式,培养他们自信、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针对多数留守儿童性格孤僻,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成绩不好的状况,学校改变了过去“以考试论英雄,以分数排座次”的单一评价方式,采用多元评价,从学习、生活、为人处世等多方面发现留守儿童的闪光点,开展“每月之星”活动(好学之星、文明之星、自律之星、进步之星、自理之星等),力求从多方面让每一位留守儿童都能发挥自己的长处,树立自信心,体验成功的滋味。
3.充实校园活动,丰富留守儿童学习与生活。留守儿童回家后往往很自由,因为委托监护人对他们管理宽松,但他们内心是空虚、孤独的,因为不知道做什么事才好。为此,首先,学校教师要积极创设条件,让留守儿童放学后集中在学校,由学校安排老师负责辅导他们完成家庭作业,同时还可以开展一些有趣味的、需要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如“你出我解”“你说我接”等活动,让留守儿童体验同伴互助学习的乐趣,激发留守儿童学习求知的欲望。其次,开展多形式的主题活动,如“今天我当家”“我校是我家”等活动,通过老师的指导使留守儿童学会生活自理等一些家庭生活的基本技能,让他们感受到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老师也会像父母一样关爱他们,可以把老师当作值得信赖的朋友。学校管理者无偿提供条件给留守儿童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课外兴趣活动,以此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愉悦身心,让学生养成积极向上、乐观的心理。开展师生结对、同学结对的“手拉手”活动,增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情感交流,让每个留守儿童都能找到知心朋友,感受到集体温暖,帮助留守儿童减轻父母远离后形成的孤独感。
4.利用心理日记进行对话,让留守儿童畅所欲言。有些留守儿童性格比较内向、不善言辞,思想上、心理上一些问题无处倾诉。因此,教师让学生以写心理日记的方式,打开他们封闭的内心世界,从而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教育。
学校积极与留守儿童家长保持联系,经常向他们汇报孩子在学校各方面的表现。同时,教师还要积极创设条件开展亲子活动,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父母与孩子每月至少互打1次电话。
第二,父母每学期要根据子女的需求,给子女购买2本以上有益身心健康的课外书籍并标明购买时间。
第三,每到母亲节、父亲节和父母生日,子女都要打电话或写信给父母,表示祝福和问候;儿童节及子女的生日,父母也必须打电话或写信祝福。
第四,对假期探亲的留守儿童,学校要求他们在父母工作期间去看望父母,并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留守儿童体验生活并写出感受。
以上这些活动内容不但可以为亲子沟通搭起桥梁,同时也能促使子女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及长辈养育子女的艰辛。
留守儿童形成一些不健康心理问题,与监护人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与观念有很大关系。一方面要求教师经常以打电话的方式,每学期至少一次家访方式,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日常教育、管理方法,指导留守儿童监护人改变溺爱、过度关心或严厉、不限制消费等一些错误的教育方式和观念。另一方面通过每学期一次的“家长开放周”活动,将监护人集中在一起通过以现实案例剖析等家校双方互动交流方式,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不仅承担着“管”的责任,还有“教”的义务,更重要的是“管有度,教有法”。如果能积极转变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的教育观念与方法,那么矫正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将事半功倍。
留守儿童问题的严重性,已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究其不健康心理的形成过程与影响因素,都具有较大的普遍性,关键是如何采取措施进行补救与矫正。作为学校,在这方面值得思考和研究的东西太多,需要教师及学校管理者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