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金平
(永丰县潭头乡初级中学,江西吉安 331518)
学校教师和家长过于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忽视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无论是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还是学生课后作业的自主阅读,模式都比较单一,并且教师过于依赖答题模板。这样的教学,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教师更偏重于传授学生与文本内容有关的知识,从而忽略了引导学生感知并体会文学作品的深层次内涵。
阅读训练在语文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学生在初中阶段的阅读训练没有做好,基础打不好,那么学生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甚至会影响到学生在升入高中后的语文学习。而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阅读训练往往只是书面练习。这种阅读训练往往枯燥无味,会让学生逐渐失去对阅读的兴趣,使学生的阅读流于形式,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阅读训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朗读、默读、书面练习、思考讨论。思考讨论将会在下文中提到,而现在的书面练习部分的题目大部分改进得比较好。默读是教师在教学时常用的方法,学生默读花费的课堂时间短,并不会影响到课程教学进度。
朗读是语文阅读方式之一。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可以增强对作品表达思想的感知能力。然而,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朗读占用大量课堂时间,教师往往不会采用朗读的方式让学生阅读文章。因此,教师需要转变对朗读的态度,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课文朗读活动,优化学生的阅读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例如,教师利用晨读的时间,组织学生课文朗读;或者结合课文内容,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并且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从而达到优化阅读训练的目的。
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思考角度。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需要区分精读和粗读。但是初中生尚未受过系统训练,当教师布置阅读任务时,学生在进行全篇精读或全篇粗读时,会大大降低阅读的效率,这样就会使学生对文章的深入理解造成影响。有的文学作品,譬如小说,就不需要全篇精读;有的文学作品,譬如较短的诗歌,往往需要全篇精读。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
例如,教师在教学《社戏》时,由于这篇课文有大量的细节需要学生发现,因此,教师需要选择课文中最精彩、最有深意的部分,引导学生理解、思考和感悟。教师可以多问一些以“为什么”开头的问题,让学生关注到课文中的重点细节。例如:“为什么‘我’会称平桥村为乐土?”在文章第二部分“去看社戏”当中“我”有很多心情变化的词语,如盼望、焦急、欣喜等,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作者用这么多的笔墨去刻画‘我’的心情细节呢?”在少年们划船的描写当中,作者刻画了少年们的动作,那么“为什么在此处要对动作进行仔细描写”?在“归航偷吃罗汉豆”的过程中,作者对少年偷豆过程进行细节描写,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细节深入思考,“文章明明是讲‘社戏’的,为什么少年‘偷豆’过程作者要如此仔细描绘呢?作者对‘偷豆’的细节进行重点描写,同学们认为这些少年具备怎样的人物性格特点呢”?
这些看起来零散、琐碎的问题最终指向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情谊和淳朴自然生活的向往,这有助于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度思考,培养学生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
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文章中的哪些部分最吸引你?”随后,教师讲解精读和粗读的区别,指导学生精读课文的方法。
对初中生来说,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只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是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上,学生不仅要进行课内阅读,还要进行课外阅读。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课外时间增加自己的阅读量,积累丰富的文学知识,提升文学作品鉴赏能力。
例如,教师讲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教师可以向学生简要介绍鲁迅的生平,并且推荐鲁迅的作品,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鼓励学生到学校的图书馆借阅鲁迅的相关作品,如《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华盖集》《中国小说史略》等。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外阅读书籍固然很重要,但一些与课文内容关联不大的世界名著对培养学生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也很有帮助。教师不仅可以根据课内的阅读情况向学生推荐相关的课外阅读书籍,还可以推荐其他的经典文学作品,如国内的《三毛流浪记》《骆驼祥子》《草房子》《朱自清散文集》,国外的《巴黎圣母院》《飘》《傲慢与偏见》《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
培养学生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适当增加课外阅读量,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持鼓励和支持的态度。
不可否认,文学作品的鉴赏属于主观性的思考活动,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阅历、知识积累、喜爱偏好。因此,对于同一篇文学作品,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学生刚开始阅读一篇文章时,可能会觉得阅读后毫无感悟。但过了一段时间后,学生的人生阅历发生了变化,对这篇文学作品也许就会有不一样的想法,感受到文学作品内容的生动有趣。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后的感想交流,让学生相互影响,使学生能够多元化思考,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目的。
例如,教师在讲解课文《乡愁》的时候,先让学生思考作者当时是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立场和境地,写出这篇文章的,使学生对这首诗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随后,教师让学生围绕与课文有关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这些问题可以是:“作者写这首诗是为了表达什么?‘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意象分别代表了什么?为什么作者不用其他名词,而是使用了这些意象呢?”教师先听取学生的想法,再补充作者的信息和写作背景。这样,学生之前的想法就会发生改变。随后,教师让学生进行第二次讨论,学生可以发现,第二次讨论得出的结果跟第一次讨论的结果会有些差异。学生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已经在讨论之中无形地提高了。
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培养学生的文学作品能力,能够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审美素养。因此,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实际对初中生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现状进行分析,使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不断加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认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目的,促进学生文学欣赏素质的全面提升。只有这样,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得到真正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