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星 黄毓娟 方瑜 田华 (陕西中医药大学诊断学教研室)
诊断学是由基础医学过渡到临床医学的一门桥梁课程,是迈向临床的第一步,主要教授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技能操作及临床诊断思维。其实践性、逻辑性高,对医学生临床综合思维能力和诊疗水平影响深远[1]。如何在学习阶段,夯实理论、熟练技能、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及提高临床工作胜任力,是诊断学授课教师共同关心的重要话题。常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想要学生学好一门课,教师对第一堂课的把控是非常关键的。近年来,在国内新教育政策的鼓励下,众院校进行教学改革,医学院校教学中也尝试加入课程思政,强调医德培养[2]。因此,在上诊断学的第一堂课时,不仅要传授知识,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观。学生对课程、对老师感兴趣了,思想升华了,学习就更有动力,最终才能达到学有所获。本文基于课程思政改革,浅谈如何上好诊断学的第一节课。
教师在授课前,需要思考到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回顾以往对本课程的印象。如何进行教学设计的,教学过程有没有困难之处,难在哪里?学生学习过程有没有困难之处,难在哪里?是否可以采用一些教学方法或融入课程思政来克服问题所在。在教学过程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主导,采取多种讨论形式,尽量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由自主的探讨人生、社会,尤其是临床工作中常遇到的难点、热点问题,做到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学会探求知识,结合人文,发现真理。第二,了解目前教育政策,分析大学现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倡导[3]: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且随着社会发展,对医学生的需求更加多样化、专业化,应注重培养医学逻辑思维及相关技能操作。这就需要我们在备课环节应牢牢抓紧政策,融入课程思政,多形式的传授知识。第三,分析新时期学生学习特点。学习认识上,学习动机倾向功利化;学习兴趣不浓,学习动力欠缺;学习方法单一,学习效果欠佳;学以致用能力不足,缺乏可贵的工匠精神。当代青年的个体意识增强,团队意识仍较淡薄。当今不少学生在网络中消耗过多时间,如没有核心价值目标取向及准则,在思想行为上缺乏独断能力,便会迷失自我。因此教师应结合学生思想状况的新特点,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及课程思政。
教师的第一印象直接影响学生对教师及本门课程的喜爱与否,进而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应注重衣着得体,可穿整洁的白大衣,展现出专业与神圣。言语得体、幽默,在第一节课上可从多面展示自己扎实学识、教学风格,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老师的思想行为直接给学生带来深远的影响,若教师自身修养不够,而要求学生全面提升,则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众人行。新时期好老师的标准和要求[4]: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因此教师应按照新时期的要求时刻规范自我,注重自身修养。
诊断学内容较多,应避免在做完自我介绍后就直奔主题。进行互动式的课前导入非常重要,可以使学生对诊断学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同时给学生接受新知识留有缓冲时间。如询问学生有没有门诊就医的经历,择一就医原因展开讨论,顺应学生就医过程进行分析:选择哪种科室门诊?→问诊内容是什么?(病史采集)→进行哪些查体?(体格检查)→进行何种检查?结果如何(实验室或辅助检查)→给予何种治疗方案,效果怎样?(作出诊断)。我们可以看出,整个就医过程即可体现诊断学的主要内容框架,使学生对诊断学有一个总体了解,感受诊断过程的缜密逻辑。接下来讲解诊断学在医学学习中的地位,为何称之为医学桥梁课程,可以结合以往所学的知识来协助诊断疾病,感受到学以致用,从而树立为医信心。接下来可以应用案例式教学结合课程思政,教师可以搜集临床的误诊病例,讲述并分析诊疗过程及疾病的演变,让学生感悟到误诊之后的惨重代价及正确诊断的重要性。例如,误诊后经过一些有创的治疗方式,导致了患者身体及精神的损害,其次,治疗费用数额较大,给患者家庭带来重大经济损失,让学生自由发言,使得学生感同身受,树立认真、博学的学习态度,建立厚德、仁爱的为医之道。此后再扩充知识,简单讲解诊断学的发展史,列举一些检查方法是如何发明的,增加趣味性,还能感受先辈们的工匠精神。
诊断学主要内容包括症状学、检体诊断、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病历书写及临床思维方法。简介症状学时可以简单讲解病史采集的方法,如何收集全面有用的资料,教师可以挑选一症状,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一位扮演医生,一位扮演患者,学生互相问答,活跃课堂气氛,最后教师进行补充点评,此处多给予鼓励,教师进一步分析该症状的多种可能病因,引发学生的辩证思维。简介检体诊断时,主要介绍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可以举例既往实训课学生互相检查发现的异常体征,如某学生自觉胸痛,视诊局部皮肤时发现带状疱疹,照片展示,并嘱大家观察其分布的区域,引出带状疱疹的特点;某学生查体发现睑结膜苍白,系统询问后发现最有可能是因长期痔疮出血导致慢性贫血,再展示该学生血常规化验单,提示为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简单分析贫血的主要类型;某学生心悸,心脏听诊闻及多发的期前收缩,简要分析听诊特点;再如体格检查时发现腹部有白纹,白纹是怎样形成的?某学生多次测量血压,发现血压均增高,超过多少可以诊断为高血压?某学生体格检查时发现扁桃体肿大二度?如何区分?……实训课的实例很多,老师们可自己多总结、多举例,让学生感受到检体诊断的实用性,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是以后解决临床问题的金钥匙,从而重视随后开展的实训课。简介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时,介绍其内容,讲述实验技术飞速发展,很好的协助医生作出诊断,但也应强调不能以偏概全,完全依赖于实验室或辅助检查,此处举例实验室检查的假阳性或假阴性案例,让学生注重整体思维,综合分析,不能只知其一。简介病历书写,可以展示临床住院病历,让学生观察入院病历的主要组成部分,发现其涵盖前面所讲的内容,因此收集资料要完整,每一部分都不可或缺。最后简介临床见习的安排,学生们最初接触临床,心情紧张且欣喜,可以简单举例既往学生见习的收获及趣事,讲解一些建立良好医患沟通的技巧,如不妄加评论患者的病情,保护患者隐私;听诊时先捂热听诊器的听头,查体时环境温暖、手部温暖;检查胸部时,帮患者盖好腹部;患者咳嗽时轻轻地帮患者拍拍背;与患者交谈时注视患者,认真听取信息等。在医患沟通中医生应时刻体现人文关怀,提高患者信任感,从而更加配合医务工作者,有利于治疗方案的实施。此处也是体现医学教育课程中思政环节最突出最直观的一部分。
学习本门课程在掌握基础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技能操作及医学逻辑思维。为促进每个学生自主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应积极采取教学改革。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不同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第一节课中可简介既往采用的新颖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照片,如翻转课堂、TBL 教学、PBL 教学、CBL 教学、问诊标准化病人、心肺模拟听诊等,该过程可培养学生自主能动性、学习能力及提高团队意识等方面,引起学生对新知识及参与新颖教学形式的渴望。需要强调,一些教学改革方法需特定教室或其他条件,且实施教学改革方法的教师也需专业培训,均需要学校的支持。
若无严明的纪律,课堂就无法获得最大效益,第一节课教师要对课堂纪律做出明确要求,并做记录,纪律表现也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让学生明确期末综合成绩的构成,如包括课堂考勤及课堂提问成绩、作业、实训考核及期末考试成绩等。强调除学习课本知识外,学生应重视自我的全方面发展,不断提升。
诊断学是从基础医学过渡临床医学的关键课程,上好诊断学的第一节课,为今后更好地掌握诊断学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应该紧抓当前教育政策,结合当今学生特点充分备课,教授好基本知识外,应注重德育,适时地加入课程思政,自然的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本文为笔者将课程思政改革运用至诊断学第一节课中的过程及感悟,较为浅薄,仍需不断学习、不断感悟、不断提高,让学生在知识及思想上均有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