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灏
资深媒体人,供职于海南日报报业集团,中国记协理事会理事,海南省新闻阅评小组成员,海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学院特聘校外导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2020年明5日上午,三亚金鸡岭小学。
该校暑期托管课堂的孩子们正在上课,讲课者是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主题是“为什么要保护海洋”。
她就是罗九如。尽管已86岁高龄,她依然用优雅清晰的声音深入浅出的表达,让孩子们沉醉其中。这位来自江西南昌的候鸟老人,退休前在国家海洋局海水淡化研究所工作,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全国三八红旗手。退休后来三亚生活已整整18年了。类似这样的进校园的授课活动,只是她日常生活中小小的一部分。
近年来,每到秋冬季节,飞来海南的“候鸟”早已逾百万。其中不乏各行各业的权威专家、优秀人才。由此,候鸟人才也成为海南的一种独特的人才现象。和海洋专家罗九如女士一样,这些专家型候鸟活跃在海南的各行各业,成为助推海南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脉重要人才力量。
面对这些弥足珍贵的无形资产,海南省政府也早已先知先觉,异常珍惜。早在2007年初,海南省委办公厅和省政府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充分发挥“候鸟型”人才作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侯鸟型”人才是指来我省季节性休养、生活、旅游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在不改变其原有人事、档案、户籍、社保等关系的前提下,通过多种方式自愿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省外人才。通知提出了“围绕我省十二个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到2020年,全省使用‘候鸟型人才1万人左右”的目标。其中“候鸟型”高层次人才1000人左右,“候鸟型”科技创新团队10个以上,并以此为牵引,吸引更多的“候鸟型”人才向海南聚集。
而今年正是这个预定目标的实现之时,也恰逢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开局之年。在这样重要的历史时刻,如何用好用活候鸟人才的话题更具沉甸甸的时代分量。
事实上,很多优秀的候鸟人才正通过各种方式,为海南出力献智,并已大有作为,他们的背后则各有故事与传奇。
老人与海
“巍巍青山,寸土必护;泱泱之水,守我清流。将生命的余热,挥洒于南疆的碧波,你为大海诺了一个深情的愿:沙鸥归翔处,乡愁入梦来。双鬓鹤发,初心不改,你带我们看见故乡。”2017年1月13日晚。在“感动海南”2016十大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上,面对入选的罗九如,央视主持人欧阳夏丹念出这样的颁奖词,台下掌声雷动。
罗九如退休前在位于天津的国家海洋局淡水研究所工作,她和海南的结缘颇具傳奇色彩。因工作需要,她常年在海上进行科考作业。艰苦的环境让她的身体毛病频出,心脏有问题,肾脏上也长了一个直径1公分的肿瘤。1991年,正在工作中的罗九如突发心梗,一度心脏骤停,陷入深度昏迷。紧急抢救后,虽捡回一命,但医生却警告她:必须马上做心脏搭桥手术,否则“活不了几年”。
“我拒绝了心脏搭桥和做支架,怕开刀会伤到元气。”罗九如说。虽然拒绝了手术,但随后几年中,她也意识到,北方污染严重的环境和寒冷气候是心脏病的大敌。2001年老伴去世后,她开始为自己寻找更适合生活的地方。
2002入冬后,罗九如动身南迁。她一路经过了大连、烟台、青岛、厦门、珠海、广州,每到一城,都尝试着住一段时间,但一直没有找到理想的环境。12月初,她接到在海口工作的一位小师妹的邀请,又从广州飞到海口。在海口小住几天后,一位在海南工作的前同事邀请她去三亚逛逛。
出发那天,海口天气阴沉,颇为寒冷。车子就这么一直驶着,罗九如望着窗外一路闪过的风景发呆。
“光线突然暗下来,车子驶入一个隧道,没过一会儿,车驶出隧道,我惊讶地叫了起来。”车窗外,罗九如看到了明媚的阳光,和阳光下微微起伏的碧蓝大海,还有路边格外红艳的花。和刚刚雾蒙蒙的天相比,仿若两个天地,周身也很陕温暖起来。“冬天,还有这么好的地方!当时一下子就认定,这就是我苦苦寻觅的地方了……”
后来罗九如才知道,那个让她至今难忘的神奇隧道叫牛岭,过了牛岭隧道很快就能到三亚了。几乎没再犹豫,2003年1月份,她就在紧挨着三亚湾的铁路宿舍小区买了一栋73平米的房子住下。在小区,她是唯一的一位外地人,本地邻居们犹如亲人,对她照顾有加,随叫随到。
来海南生活成为她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奇迹在这里发生。2007年,罗九如又回到天津当年救治她的那家医院进行了一次全面体检。上百个检查项目结果出来后,让当年那位判定她“不做心脏搭桥活不过几年”的医生目瞪口呆:肾脏的肿瘤不见了,心脏也很有活力,用不着再做搭桥手术了!
“我知道,是海南的阳光、空气和水救了我的命,还有那些无私的帮助我照顾我的当地人。”罗九如说。这次体检后。感念海南让自己重生的“救命之恩”,她暗下决心,有生之年绝不离开海南,并用毕生所学为海南多做点儿有意义的事。
大海是她半生耕耘的田园,而海南四周皆是海,能否保护好这片海,事关海南的生态命脉。深知这一点的罗九如开始用知识与人脉,为海南海洋环保事业奔走呼吁。
她发现三亚周边的部分海域中,有人在珊瑚礁上大肆采摘珍贵珊瑚,导致珊瑚礁破坏严重。珊瑚礁被誉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其生态系统不仅能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各种生物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和价值,对保障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如果人们肆意采集和挖掘珊瑚,不仅会使珊瑚礁逐渐消失,而且也极易引起依赖其生存的热带珊瑚礁鱼类生态环境恶化,这一切对海洋生态的损害都是致命的。
2007年前后,罗九如向三亚市政协写了份保护与移植珊瑚的提案,疾呼要保护珊瑚。平日,她还经常沿着海岸线巡看,见到有人来破坏珊瑚,就会上前阻拦,并苦口婆心地讲知识,讲道理。实在拦不住了'她也会骂人:“珊瑚每年才长一点点,几百年上千年才长成这样子,怎能昧心破坏,要为子孙积点德!”渐渐地,大家知道了三亚有个特别懂海洋知识的老太太,每天为保护珊瑚上下奔走,挖珊瑚的现象少了,上交的提案也受到了重视。在政府干预下,一部分珊瑚幸存下来。
但很快,她又发现另一个情况:三亚在快速发展中,部分临海用地的无序开发和临海酒店的污水排放,让周边水质在变差。这让大部分珊瑚处于“亚健康”状态,局部海域的珊瑚正在衰退,并有消亡的危险,建立长效保护机制刻不容缓!
为此,罗九如动用了自己在国家海洋局工作时积攒的人脉,为南海热带海洋生物及病害研究所向全球环境基金(GEF)小额赠款项目申请了项目支持。有了经费,三亚珊瑚监测与移植计划的执行就有了保障,三亚的珊瑚保护计划自此有了技术层面的支持。
这个计划的成功让罗九如很是振奋,当她看到三亚铁炉港红树林遭到破坏时,也想极力为红树林保护项目争取小额赠款。但这次申请却没有成功,理由是“项目只有专业技术人员还不行,必须还得有群众参与”。这让罗九如体会到群众参与的重要性,在随后和其他志同道合者为陵水海草特别保护区社区参与可持续发展项目奔走时。罗九如就主动采取了鼓励渔民养殖麒麟菜、上门宣传海草知识、动员老百姓积极参与保护等一系列群众参与的措施,最终让该项目获得了全球环境基金(GEF)小额赠款项目支持。
一辈子和大海打交道,罗九如对海鸥情有独钟。70年代,还是研究员的她曾随科考船到海南科考过。那时的三亚海域海鸥翔集,海水湛蓝,如诗如画。如今到这里,还是这片海,却再也看不到记忆里那漫天飞舞的海鸥了0她开始寻找海鸥的踪迹,从万宁到陵水,从陵水到西泷她一路寻,一路守但每一次都失望而归。
“海鸥都飞去哪儿了呢?我们能不能再把它召回来呢?”这成为罗九如日后心心念念的梦想与追求。“没有了适合它们的环境,自然就会飞走,召回海鸥其实就是召回海鸥生存的环境。”罗九如说:最初她想学习青岛,通过投食的方式逐渐召回海鸥。但后来放弃了,因为海鸥一般三四月份在西伯利亚,十月份开始南飞,由于沿途很多地方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迁徙途中没有足够的食物供给,海鸥也就没有体方飞到三亚。
罗九如开始想别的办法。她一边仍努力追寻海鸥踪迹,一边咨询鸟类专家,探讨海鸥养殖和繁育的方法,同时联系企业,寻求场地和资金的支持。她的努力有了温热的回响,“三亚市政府和亚龙湾、大小洞天景区对养殖海鸥计划都表示支持,亚龙湾和大小洞天还愿意提供场地,这让我看到了希望。”
直到现在,这位满头白发的老人,仍习惯早出晚归,最常去的就是三亚湾海边,期待能看到海鸥飞过。有一天。一位志愿者告诉她在亚龙湾上方发现了4只小燕鸥,后海也发现了几只。这让她欣喜落泪。她憧憬着未来某一天,那个在70年代见过的海鸥漫天飞舞的场景。能在三亚的海空重现。
进校园、进渔村宣传海洋知识,呼吁保护海洋;进戒毒所和戒毒人员谈心,进行心理辅导;参加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海边清理垃圾活动……今年已86岁高龄的罗九如,仍然像从前一样忙碌。她的身份有很多:三亚市老教授协会生态环境委员会主任、三亚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志愿者、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的专家顾问、三亚市天涯区候鸟人才协会名誉会长等。
三亚崖城镇梅联村的村民们,至今都忘不了罗九如到该村进行过的一场专题演讲。那时,由于该村开发较晚,渔民几乎没有什么环保意识。为追求经济利益,用落后粗暴的方式捕鱼,对当地海域的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罗九如耐心地为村民们讲解保护海洋的重要性,看着年岁已高的她,一头白发被海风吹得凌乱,村民们无不动容,默默愧疚。
因结缘而重生,因重生而感恩,因感恩而行动,18年初心不變。在海南,罗九如与海的故事随海风流传,昭示更多人关心那片海。
展翅天涯
站在人群中,80岁的邓德明老人更像位老农。衣着朴素,笑容憨厚,常年和农民打交道,他内心也早已和他们浑然一体了。
来自四川广安的邓德明,真实身份是中国科学院高级农艺师、教授。2013年,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海南省中医药管理局、海南省琼海市卫计委的委托,他来到琼海筹建“国家基本药物所需中药材种子种苗(灵芝)繁育基地”。到2018年,他在琼海不仅培育了多种珍贵的灵芝,还免费给农民传授灵芝种植技术,开发了农业观光旅游等项目。灵芝繁育基地也成为当地脱贫攻坚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带动当地280余家贫困户摆脱了贫困。
“农民把我当亲人,我把他们也当亲人,心甘情愿为他们做事。”存着这样一份感念,时至今日,邓德明倾心指导的灵芝种植产业从琼海扩展到更多的市县,规模在不断扩大,更多的农民在加入。而他也跑遍海南全省,为农民免费传授农业种植技术。
“我和海南有缘,这种缘分说来奇妙。”邓德明说。早在1987年,他第一次来到海南考察时就惊讶地发现,除良好的生态环境外,热带雨林里还有种类丰富的中药材种子,有很大的开发和研究价值。但此后一直没机会来海南,这成了他放不下的心结。没想到,2013年,已退休在家的他,突然就接到了这份委托。
像是冥冥中的安排,邓德明欣然前往,那年他已73岁。一到海南,他就开始了_上山考察,而且是一年分季节多次上山。几年间,邓德明先后去过五指山、琼中、保亭等市县,爬山涉水,钻进山林深处,吃住都在山上,不顾蚊虫叮咬,风刮雨淋,遍寻野生灵芝。在此基础上,又先后成功培育出竹芝、红芝、黄芝等多个珍贵灵芝品种。
在负责培育灵芝品种之余,邓德明还组织当地农民,免费授课,指导他们槟榔、莲雾、柠檬等农作物的种植技术。更多时候则跑到田间地头,手把手地教。“我从事农业科研一辈子,最开心的就是把所学知识传授给农民。大事做不了,就做点儿小事吧。”
在海南期间,还有一件事让邓德明感到高兴。2018年,针对海南台风多,植被面积大,被台风打断的树木、植被及田间农作物秸秆等以前全部是被抛弃或焚烧,污染了环境。为此,他向海南省政协和海南省农业厅提出建议:愿意免费指导,将这些植被收集起来粉碎,做成食用菌,做成有机肥,变废为宝,不仅能改良生态还能帮农民增收。后来建议被采纳,全省上下都在推广。
这位爱“混”在农民兄弟中间的专家型候鸟,在海南为自己找到了理想的栖息丛林。
每周三的上午,安宝华都会准时出现在三亚市中医院的名医会诊室。今年69岁的安宝华来自北京,是京城“四大名医”,施今墨先生再传弟子北京著名中医学家索延昌先生的入室弟子。退休前曾任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医政处处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台港澳交流中心主任。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余年。临床擅长治疗脾胃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免疫缺陷性疾病、肝病、风湿性关节炎以及妇儿科等常见病、多发病。
也是因为向往海南的阳光与沙滩。他在三亚买了房子,退休后每年都会带着老伴来三亚过冬。他每次出诊都给30至40名患者看病,每次下乡出义诊,也都会带着三亚市中医院选出的两名医生和自己的“徒弟”,让他们在一旁抄方子、佐诊,希望通过这样的传帮带为海南培养更多的中医人才。
事实上,安宝华在三亚所做的工作远不止这些。他的另一个身份是“三亚天涯区候鸟党支部书记”。在候鸟云集的三亚成立专门的候鸟党支部,其意义非同一般。自2017年3月成立以来,备受关注的候鸟党支部将工作做得风生水起,成绩斐然。一批高水准的候鸟人才陆续入驻,如在支部党员、哈尔滨工业大学原副校长谭铭文教授的带领下,组织和吸引了刘永坦、蔡鹤皋两位院士以及12位教授加入天涯区人才信息库。这些高水平候鸟人才经过实地考察调研后提出的真知灼见,受到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已有多个项目被促成。
候鸟党支部还按党员的专业類别,成立了医疗、教育、农林、环保、地质、文艺、经济、科技、阅读会、诗社、书画、马岭社区党小组等12个专业性党小组。在支部和各党小组的微信群里的各类候鸟人才(含非党员候鸟人才)有430多人。
在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候鸟党支部在三亚候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月22日,三亚确诊首例患者后,候鸟党支部火速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成立了以党支部书记安宝华为组长,陈敏、罗志平、韩玉为副组长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领导小组。确定了疫情防控联络员和责任人。同时,向三亚市广大的候鸟人群发布了《三亚市天涯区候鸟人才协会关于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致广大候鸟人才的公开信》。明确地向广大候鸟人才提出了防控新冠肺炎的要求和不出门、多洗手等多项措施。同时。还积极发动候鸟为疫情防控捐款。
在三亚市委组织部日前印发的一份《关于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第一批)进行表扬的通报》的文件中,天涯区候鸟党支部被评为“表现突出的基层党组织”,安宝华被评为“表现突出的共产党员”。
三年来。这个候鸟党支部共向相关部门提交各类建言提案和调查报告(含报道)有24项之多。此外,更有难以计数的到少数民族地区、山村、社区、农场、机关单位等开展的各种公益活动……
其实,在海南各地,都有类似这样候鸟组织和候鸟人才在活跃着,大家互联互通,发挥智库作用,为海南发展建言献策,贡献力量。海南这片蓬勃的热土正成为候鸟们理想的家园,他们在这里再展雄翅,深情啼鸣。
此心安处
2019年4月11日,对海南和来海南的百万余候鸟族来说,这是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二者相互辉映,产生了灿烂的烟火。
这天,海南省发布了自由贸易试验区第二批制度创新案例,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海南在全国首创设立了“候鸟”人才工作站。此次发布的5条案例都是由国际知名第三方权威机构进行了评估,货真价实,含金量极高。
当时。海南全省已灵活建设了40多个各类“候鸟”人才工作站点。在“候鸟”人才工作站联系对接下,海南“候鸟”人才充分发挥专业特长,通过科技咨询、项目合作、文化下乡、人才培养等形式为海南服务。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年年中,仅海南省级层面,已联系到的院士级别候鸟人才就有171位,其中包括19名海外院士。全省教育领域已使用高层次“候鸟”人才达313人,医疗卫生领域达202人,科技领域达2971,文化社科领域达80人。
高层次人才多、集聚意愿强、服务意愿强、国际人才增长快,海南候鸟人才群体的这些特点日渐凸显。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正如火如荼的当下,这些优质人才资源犹如雪中送炭,弥足珍贵。
继2019年推出首批10家“候鸟”人才工作站后,2020年8月下旬,海南省又一批“候鸟”人才工作站拟认定名单出炉。这次也是10个站点,覆盖海口、东方、三亚、昌江、文昌、陵水、定安、屯昌、琼海等多个市县。
这些工作站主要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产业园区、城市社区、企业等载体进行建设,采取政府引导、单位建设、人才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运行,主要开展摸清区域内“候鸟”人才底数、搭建“候鸟”人才与用人单位合作交流平台等相关工作。海南省除给予一定的建站经费支持,以及在全省人才大会上进行授牌外,还建立了绩效考核机制。每年对这些站点运行与发挥作用情况进行绩效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给予相应奖励激励。
此外,海南还特别建设了“候鸟人才服务网”线上服务平台,旨在为“候鸟”人才的就业办事、在线咨询、社群互动等提供指引和对接等服务。还有更多专门服务于候鸟人才的业务板块正在陆续拓展……
这是海南面对纷至沓来的天下候鸟所表达出的赤热诚意。正如环绕海南周边的宽阔大海一般,安顿了他们的身心与灵魂。而那些走过千山万水,阅过无数地方,最终择海南而居的优秀候鸟们,也在用一生的沉淀与积累,反哺这片阳光明媚的土地。
一直在为海南海洋生态事业奔走不息的罗九如说:她有两个儿子,一个在国外,一个在北京,个个都很优秀,也很孝顺,但自己不会跟过去。她就留在海南,即使瘫痪在床也不走了。若真有一天离开了,骨灰也要撒在这片大海里。
2020年的冬天就要来临,更多的候鸟会陆续飞来,他们中很多人会从候鸟变成“留鸟”。所有一切无需表白,更不用解释——
在海之南,此心安处是吾乡。
(责任编辑/崔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