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倩文,车峰远,李爱香,何 方,袁小红,薛付忠
1.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山东济南 250012;2.山东大学附属临沂市人民医院,山东临沂 27600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一种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是传染源,主要传播途径是呼吸道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为比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轻、重症患者临床特征及出院后情况,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山东省某定点医院2020年1月21日至2月15日收治的41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的临床救治及流行病学资料,分组比较了轻、重症患者的临床特征、流行病学特征,探讨了出院患者管理情况。
1.1一般资料 选择41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病例诊断及出院标准均符合文献[1]的要求。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分为轻症和重症两组,轻症是指诊疗方案中临床分型为轻型/无症状感染者、普通型病例,重症是指诊疗方案中重型和危重型病例。
1.2方法
1.2.1临床资料收集 通过查阅电子病历,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首发症状、既往病史、实验室结果、CT结果、核酸检测结果等信息。其中实验室结果选取患者入院时第1次检测结果。核酸检测结果收集首次检测阳性时间及首次连续两次检测阴性时间中较早的时间。无症状感染者的“发病时间”以实验室检测阳性日期代替[2]。
1.2.2流行病学资料收集 根据当时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文件[3],疾控中心专职流行病学调查员对每一例病例开展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收集患者基本情况、流行病学史、发病就诊过程、病原学检测等信息,形成个案调查报告。数据资料真实可靠。
2.1流行病学特征 本研究共收集41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病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16例,性别比为1.56∶1.00;年龄最小3岁、最大79岁,平均年龄为(42.43±16.77)岁,其中轻症组平均年龄为(39.12±14.75)岁,重症组平均年龄为(58.57±17.63)岁。重症组平均年龄显著大于轻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77,P<0.05)。有疫区旅居史15例(36.59%),与疫区返乡人员有直接接触15例(36.59%),与疫区返乡人员有间接接触11例(26.83%)。把疫区返乡确诊病例作为一代病例,共17例(46.34%),二代病例19例(41.46%),三代病例4例(9.76%),四代病例1例(2.44%)。因有10例在疫区长期居住的患者无法获得可能感染的时间,无法计算潜伏期,故舍弃。用于计算潜伏期的样本量为31例,其中重症组6例,轻症组25例。在疫区暂时居住的患者居住时间的中位时间作为感染时间,31例患者最长潜伏期23.0 d,最短潜伏期2.0 d,平均潜伏期为4.0(1.0~6.0)d,其中轻症组潜伏期为5.0(2.0~6.5)d,重症组潜伏期为1.0(1.0~3.0)d,轻、重症组潜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基本情况及流行病学特征
2.2临床特点 重症组合并基础疾病比例显著高于轻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临床特点见表2。
表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临床特点[n(%)]
2.3实验室结果 重症组淋巴细胞计数显著低于轻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乳酸脱氢酶、降钙素原、红细胞沉降率、中性粒细胞计数显著高于轻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核酸转阴时间最短6 d,最长22 d,轻症组、重症组核酸转阴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实验室结果
2.4治疗 41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40例(97.56%)患者接受了抗病毒治疗,包括干扰素、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等,抗病毒同时也合并使用中医治疗,激素抗炎平喘,胸腺肽、丙球等免疫系统增强剂,经隔离、营养支持、氧疗等综合治疗后。其中1例患者没有任何症状,未接受抗病毒治疗,仅服用中药,41例患者均达到出院标准。见表4。
表4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治疗情况[n(%)]
2.5出院后随访结果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制定的文件[1]和实际情况,患者出院后实行先集中隔离14 d,再居家隔离14 d,最后解除隔离的流程管理,医学观察期间要对患者健康状况进行监测。截至2020年3月14日,所有患者均已出院。出院后选择3月31日对所有病例进行集中随访,有29例患者已经解除隔离,有9例(21.95%)因集中隔离期间核酸检测再次阳性而二次入院,其中8例患者粪便标本核酸检测阳性,1例患者咽拭子检测阳性。从核酸转阴到“复阳”时间最短为8 d、最长为22 d;从出院到“复阳”时间最短为3 d、最长14 d。9例“复阳”患者从转阴到“复阳”时间为11(9.0~14.0)d,从出院到“复阳”时间为7(6.0~8.5)d。其中轻症组从转阴到“复阳”时间为11.0(9.0~12.0)d,从出院到“复阳”时间为7.0(6.0~8.7)d;重症组有1例患者出现“复阳”,从转阴到“复阳”时间为22 d,从出院到“复阳”时间为6 d。患者“复阳”情况见表5、6。
表5 患者“复阳”概况[n(%)]
表6 “复阳”病例具体情况
本研究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平均潜伏期为4.0(1.0~6.0)d,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发病特征明显,与文献[4]报道的发病特点一致。杜绝各类聚会、集会等聚集性活动,关闭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是我国控制疫情的重要举措。值得注意的是,在排查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时发现了6例无症状感染者。无症状感染者也具有传染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出现症状前感染性最强[5-8]。因此需要加强对密切接触者的排查和管理,单间集中隔离,扩大检测范围,尽早发现病例是控制疫情的有效方法[9]。
发热、咳嗽、心慌、胸闷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最常见症状,CT显示78.05%的患者出现双肺炎症改变,表现为高密度斑片影和磨玻璃影[10]。5例患者肺部无表现,提示部分患者早期肺部损害不明显,通过CT筛查可能会漏诊[11]。年龄大、合并基础疾病更容易发展为重症[12],这与文献[13]结论一致。
重症组淋巴细胞计数显著低于轻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新型冠状病毒可能主要作用于淋巴细胞,尤其是T淋巴细胞[13-15]。重症患者降钙素原水平、中性粒细胞计数显著升高,提示重症患者易合并细菌感染[16-17]。以上结论与文献[18]报道结果一致。文献[19-20]指出,目前没有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特效抗病毒药物,以对症治疗为主,同时注意预防并发症。
连续两次核酸检测阴性是患者出院标准之一,有些患者出院后核酸再次检测阳性,即所谓的“复阳”。本研究中有9例患者因为咽拭子/粪便检测阳性再次入院。分析原因如下:(1)可能是患者免疫功能缺陷或降低,免疫系统不能产生足够的保护性抗体,病毒在体内增殖而引起复发,即真阳性;(2)可能出院前的核酸检测由于采样方法、检验方法等原因导致假阴性[21-22];(3)可能是在出院前没有进行粪便标本核酸检测,文献[19]中对出院标准并没有要求,而在出院后集中隔离期间进行检测。不论是真阳性还是假阴性,都存在传染风险。9例复阳患者中有8例是因为粪便检测阳性而再次入院。对于粪便检测阳性患者是否具有传染性还没有定论,多个疫区都在确诊患者的粪便中检测到了新型冠状病毒,说明病毒可以在消化道复制并且存在,提示存在粪-口传播的可能[23],但还不能确定进食病毒污染的食物能否引起感染和传播。有研究指出,患者粪便标本中新型冠状病毒的持续时间明显比呼吸道和血清标本更长,且粪便中病毒载量峰值出现得更晚[24]。有研究报道即便是在患者呼吸道标本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转阴性后,其粪便标本呈病毒阳性的时间仍可长达近5周[25]。这表明新型冠状病毒仍在患者的胃肠道中活跃复制,并且在呼吸道中病毒清除后,有发生病毒粪-口传播的风险。分析9例患者从出院到“复阳”时间,都在集中隔离期间(最长14 d),提示适当延长集中隔离时间可能会减少病毒的传播。在出院前做粪便核酸检测,阴性后方可出院,也可以降低可能存在的消化道传播的风险[26]。
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观察研究,样本量较小,但也能发现一些规律。无症状感染者比例达14.63%,提示对密切接触人群中的无症状感染者应加强关注,提高警惕。症状以发热、咳嗽、心慌、胸闷为主,实验室检查可见淋巴细胞计数减少,乳酸脱氢酶、降钙素原、红细胞沉降率升高。年龄偏大、合并基础疾病易发展为重症患者。重症患者核酸转阴时间较长;患者粪便核酸转阴后再出院,加强对出院患者、无症状感染者的管理,密切监测患者健康状况,适当延长出院后集中隔离时间可能会减少病毒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