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晨宇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 200092)
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突飞猛进,城市公共空间用地资源紧张、人口增速加剧、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生态环境品质不均、景观休憩空间严重匮乏等问题长期伴随。而上海的老旧社区作为老龄人口最为密集的区域,其过高的社区容积率、老龄人口密度与街道公共空间、景观设施、文化体验等需求的异常不对称问题也亟待解决。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若干意见》,强调“努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推动发展开放便捷、尺度适宜、配套完善、邻里和谐的生活街区”[1]。社区公共空间景观环境是一种由各种视觉事物和视觉实践所共同建构的视觉整体外貌[2],如何营造一个具有人文关怀、回馈社区、满足周边居民使用需求、承载部分因老旧社区容积率过高等问题产生如交往起居空间过少的功能、景观空间生态宜人的睦邻社区,是目前亟需解决的课题。
杨浦区抚顺路街道项目周边社区大部分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建设的,建设年代相对久远,社区内部人口密度大、人均居住使用面积较小、街道设施陈旧、生活品质较低。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于生态健康理念认识的加深以及对精神生活品质的追求提升,老旧社区亟需提升自身整体景观品质与文化内涵。
当前上海市政府倡导加强上海市城市管理精细化工作,按照“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的要求,促进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根据“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指导思想,提出了补齐市政市容管理短板,全面提升市容环境整体水平,推进“美丽街区”建设的具体任务[3]。
本次抚顺路(苏家屯路—抚顺路桥段)街道景观提升工程是在上述政策背景下提出的。本文根据“精细化”工作的指导思想,立足问题导向,目标促进街道品质的整体提升,探索出一条适合旧城区老旧社区街道景观的“精细化”设计路径。
2.1.1 项目概况
抚顺路改造段位于杨浦区西南侧,西起苏家屯路,穿鞍山路、铁岭路东至抚顺路桥(杨树浦港)。经过现状调研,总结可得以下提质方向。
2.1.1.1 局部路段骑行安全有待提升
抚顺路沿线串联多条道路,规划需要在现有的复杂的单双向混合交通的机动交通架构下保证多种交通方式的出行安全。
2.1.1.2 开放空间供给不平衡
沿线开放空间供给不均衡,部分空间过于荫蔽,可达性较差,规划需要完善开放空间供给,提升开放空间的使用效率,借助开放空间系统组织魅力场所,激发城市生活。
2.1.1.3 道路分段,绿化环境有待提升
抚顺路沿线较长,存在部分区域花坛种植较为单一,中层植物相对杂乱等情况。
2.1.1.4 街道设施配置不足,分布不均,利用率低
抚顺路沿线街道设施分布不平衡,部分设施面临老化和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可利用许多带状花池空间提升为休憩场地,提升街道设施和使用人群的互动效率。
2.1.1.5 部分地段街道对使用人群针对性不足
抚顺路局部街道腹地空间局促,沿线业态和用地功能类型多样,使用人群年龄结构有一定分野,规划需要合理研究使用客群人口结构,精准施策,塑造线性活力城市客厅。
老旧社区的建设具有其独特的时代特征,大都是在20世纪80—90年代集中建设规划的住宅街区,承载着城市发展的轨迹。其主要特点是容积率高,户型简单面积相对较小,应有的起居交流空间不足。社区乃至街道界面绿化量不足,集中的公共绿地空间较少,植物品种单一,街道空间缺少活力,功能性较差。
根据对抚顺路周边建设条件的分析总结可知,抚顺路老旧社区街道公共空间如何协调周边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睦邻交往需求和匹配度较低的现状条件,成为了亟待梳理解决的主要问题。
针对社区现有景观环境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对功能格局与空间形式作必要的调整和改变,才能提高人居环境的综合质量,并由表及里,从物质和精神2个层面真正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4]。
根据对项目周边建设条件及现状问题的分析总结,分别对应提出增彩提质计划(植物提质)、共享客厅计划(设施提升)、求知学道计划(交通梳理)、路缘博物馆计划(文化印记)、荧光暖夜计划(夜景)等5项改造策略。
2.3.1 增彩提质计划
完全保留现状乔木,清除杂乱灌木丛,梳理灌木层次。花坛用剪型绿篱收边,清晰地被边界;适当在光照充足处增加彩叶或观花灌木、地被等,丰富植物色彩层次,增加垂直绿化,美化街道立面。
2.3.2 共享客厅计划
由于周边老旧社区的建设时间过于久远,房型紧凑,客厅承载的生活需求没有得到充分满足。通过对林荫空间的改造,融入“客厅”的相关功能,创造出社区的“共享客厅”,激活老旧社区活力。
2.3.3 求知学道计划
学生上下学安全认知、中青年知识技能共享分享、老年人养生延老宣传相结合的社区“绿廊”。延续苏家屯路的景观绿道,串联学道各功能点。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档案管理工作水平都应伴随时代的脉搏,与农业发展形势的需要相适应。农业工作涉及面广、管理环节多、工作要求高,档案管理工作要在农业开发建设中提供更好的服务。
2.3.4 路缘博物馆计划
城市的发展不仅是物质的快速发展,还需要精神文化的带动,而精神需要的满足又需要物质条件作为载体,二者相辅相成[5]。抚顺路沿线两侧建筑年代跨度大,代表着鞍山乃至杨浦的发展历程。路缘经营多年的修鞋摊、早餐铺等已经印进了几代人的街区记忆。通过景观标识系统、二维码文化节点介绍等手段串联街区文化建筑、街区印记、名人轶事等线索,形成抚顺路街区文化探索游线。
2.3.5 荧光暖夜计划
通过特色荧光跑道、座椅设施灯带、庭院灯等增加街区夜间空间识别度和安全性。
3.1.1 人行道铺装
延续苏家屯路绿道,采用防滑耐磨的彩色混凝土形成1.2m的带状廊道,串联整个抚顺路街道界面上的景观设施、标识、绿化、活动场地等;在苏家屯路—铁岭路段采用大块面灰色花岗岩替换原有破损铺装,并置换释放部分拥堵绿化空间,以适应该苏家屯路元宵灯会等活动高人流量的需求;同时补足原有缺失的盲道功能。另外,本次设计将街面铺装与社区入口进行统一提升,修补翻新社区入口,使其与街道提升融为一体。
3.1.2 绿地花池
现状花池老化,以大面积麦冬及兰花三七满铺为主,局部点缀少量小乔木。绿化品质较差,层次简单,现状效果较为杂乱。由于现状行道树及大乔木长势较好,街道机动车车道为两车道,整体街道遮荫效果较好,因此绿化提升的设计首先以保留所有大乔木及大面积原有绿化为原则,通过在花池边新增60cm宽的耐修剪、耐阴灌木(如金边黄杨);局部光照充足的位置新增彩色小乔及花镜等手段,实现植物增彩提质的策略目标。
3.1.3 围墙立面
3.1.4 配套设施
设计通过利用原有花坛为结构,在其上铺设龙骨及木条座面,将原无用的通道状空间形成可休憩的停留空间,增加空间活力。通过对原花池的空间调整,将原有内部无用的空间置换出来,拓宽人行空间和交流空间,结合相关座椅及配套设施的设置形成街道的“共享客厅”,满足周边居民的使用。同时指示系统等设施也将融入街道文化符号成为街道文化宣传的载体。
3.1.5 店招店牌
针对松鹤公园对街的4处店招改造采取因店而异、弹性设计的原则。4块店招相互连续,整体上各个店招以原色调为基础选用同色系不同颜色结合横竖向格栅搭配设计。面板上字体及文字排版尊重店主意愿,并统一采用内发光亚克力材料。保证整体实施效果相对融合。
3.1.6 灯具照明
设计在苏家屯路至鞍山路段绿道中添加荧光材料,营造夜晚友好型的荧光绿道,修缮原有廊房架上壁灯并设置少量庭院灯及草坪灯,方便夜跑锻炼以及散步遛狗的周边居民。
3.2.1 苏家屯—抚顺路路口节点
更新阅报栏材质,合理划分信息宣传空间,增加居民意见箱、相亲、广告栏等丰富其使用功能;增加休息座椅提供短暂避雨休息空间;沿街配电房立面增加构筑小品结合攀援植物打造入口形象标识。
3.2.2 休闲廊架节点
拆除部分花池,扩大街边公园入口空间;刷新休闲廊架结合保留现状大树,增加休闲座椅打造林荫休闲廊架休闲空间;修整现状地被,以整形绿篱收边,增加耐阴色叶小乔,增加植物层次。
3.2.3 廊房改造节点
现状廊坊立面上增加宣传栏,展示街道文化内容提升街道文化内涵;内侧将原有花池退后并设置座椅形成休憩空间,满足居民的使用需求。
3.2.4 休闲活动空间节点
拆除原腐朽弧形廊架,保留现状趣味轮胎小品,增加休闲座椅,打造街边趣味娱乐休闲空间;背景绿化以整形绿篱为主,营造整齐多层次的植物空间。
3.2.5 共享图书馆节点
现状廊坊立面上增加宣传栏,结合锈板人物剪影小品,展示街道文化内容提升街道文化内涵;改造现状电话亭为小型共享图书馆,满足街道市民休闲文化需求。
3.2.6 睦邻中心节点
整合自行车停车位,局部空间增加小乔木遮荫空间;增加融合特色符号的绿化花箱限定空间,结合带状休闲座椅,增加休憩空间。
3.2.7 儿童活动空间节点
更新儿童区,删减功能不良的弹簧状车挡,新增看护休闲空间;儿童活动场地增加小乔木,增加遮荫空间。
3.2.8 弧形廊架节点
梳理背景植物留出休闲空间;利用现有水泥花池作为基础,在其上新增木质座面,形成休闲交流空间。
3.2.9 松鹤公园入口节点
新建公园入口门头,采用本次设计中贯穿的木纹格栅为基底,通过镂空的变化打造流云的效果,结合其上的铁艺飞鹤元素形成鹤腾翔云的设计理念。重新梳理花池绿化,打造公园入口标志形象。
3.2.10 公园围墙节点
拆除公园现有围墙,围墙后退划分更多休闲空间,结合休闲廊架设置带状弧形座椅;增加街边休闲设施;保留现状公园植被,以整形绿篱对公园与外部街道划分阻隔形成生态“绿墙”。
图1 休闲活动空间节点改造前后对比
图2 睦邻中心节点改造前后对比
本次抚顺路(苏家屯路—抚顺路桥段)街道景观提升工程紧密结合了当前开展“精细化”工作中提出的补齐市政市容管理短板,全面提升市容环境整体水平,推进“美丽街区”建设的任务。设计过程中除了对上述改造策略的落实,在总绿化量不变甚至增加的情况下,还对街道绿化空间的调整置换进行了探索。如,休闲廊架节点处将原有内侧无用的通道状铺装空间,置换至邻近人行道处,结合座椅等设施形成休憩空间,改善原空间利用条件的同时增加人行道宽度以便元宵灯会等活动大人流量的需求。再如,公园围墙节点,此处由于松鹤公园围墙侵占过多人行道空间,导致现状人行道宽度不到1.5m。设计中希望通过将松鹤公园围墙拆除后用后退的户型座椅以及绿篱形成“绿墙”,拓宽人行道宽度的同时释放部分松鹤公园绿化景观至街道,提升通行体验。
在考虑到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减少扰民、成本控制、多部门权属协调等问题,从具体实施效果和设计方案的对比可以看出,许多设计想法并不能一蹴而就。因此,老旧社区生活型街道公共空间的微更新与景观提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街道、社区管理者、设计师以及社区居民的共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