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晓伟
(辽宁省阜蒙县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 123100)
在应用抗生素治疗疾病过程中,应重视畜禽机体的防御功能,不能过分依赖抗生素的作用,忽视机体内在的因素,如果机体的细胞免疫力低下或者是吞噬细胞性质量下降时,采用抗生素治疗疾病也难以获取理想的效果。所以,在使用抗生素治疗疾病时应加强营养和饲养管理,尽量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全身机体状况,采用综合防治措施,才能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许多管理者认为,抗生素原粉成分纯正,不含有其他助溶剂,且价格相对成品药物低廉一些,这样在防治疾病方面往往大量使用抗生素原粉,殊不知抗生素原粉没有经过科学配伍,也没有添加任何增效剂,使用效果一般且毒副作用较大,还能促进病原体产生耐药性,反而增加了药物毒性。所以建议采用经过科学配伍的抗生素制剂,不仅增强疗效,还可以降低药物毒副作用[1]。
一些药物由于畜禽使用后能引起药物残留,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因此,国家禁止使用这些抗生素,如氯霉素和呋喃唑酮等药物。但在养殖生产中,有的养殖户为了节省成本或尽快达到治疗目的,多次使用这些禁用抗生素,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健康威胁,一旦人群感染疾病,会增加药物选择和治疗难度。有些养殖者对抗生素的药理和药性不了解,不论采用什么抗生素都每天添加一次,但有的抗生素杀菌作用取决于其使用次数,如林可霉素和红霉素等要求每天使用2~3 次才能在体内维持较高的药物浓度,获取较好的治疗效果。如果使用次数不够,增加用药剂量也无法达到杀菌和抑菌的效果,从而降低疗效[2]。
在畜禽养殖过程中经常会发生肠道性疾病,在防治这类疾病时要选用肠道吸收慢的药物,延长这些药物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达到杀灭肠道病菌的作用。但在生产中经常看到一些管理者采用环丙沙星或庆大霉素,不仅引起畜禽肠道内的菌群发生失调,还会给畜禽肝脏、肾脏等器官造成很大损伤,因为药物很容易在这些脏器发生蓄积而引发中毒现象[2]。
在一些畜禽发生不明原因的体温升高时,除非畜禽病情特别危机或确定是细菌感染的才可以使用抗生素。如果不管什么情况都投抗生素,这样在实验室检测病菌时很难检测出来,同时使用抗生素后还会影响临床症状的表现,反而延误病情,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同时如果畜禽感染病毒性传染病,这时如果也采用抗生素进行治疗没有效果,反而在畜禽发生麻疹、伤风流感这样的病毒性疾病时,如果使用抗生素会有很大的副作用,抑制了机体产生免疫力,推迟畜禽恢复健康的时间[3]。
耐药性一般指的是获得耐药性,即病原体在机体内反复接触抗生素后产生了功能或结构上的变化,形成对该抗生素具有抗性的菌株,尤其是用药浓度较低,用药时间较长的情况下更容易产生耐药菌株,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一般病原体对某中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后,往往对同类药物也会有耐药性。如鸡群感染坏死性肠炎后对一种磺胺类药物产生耐药性后,再使用其他磺胺类药物进行防治的疗效很一般,因为肠道梭菌对所有磺胺类药物都产生了耐药性,所以在使用药物时应轮换使用抗生素,选择不同类型的抗生素交替使用,避免滥用药物和不合理应用药物,促进机体产生耐药性[3]。
目前,可以选用的抗生素有很多,一般情况下,使用抗生素治疗细菌感染都可以达到防治目的,但不要轻易使用两种以上的抗生素,以免产生耐药性,给今后疾病的治疗带来难度。建议在治疗畜禽疾病过程中进行药敏试验,最好选用高度敏感且毒性较低的抗生素,如果病情严重或发生混合感染时,可以采用联合用药或使用广谱抗生素进行治疗。同时考虑抗生素的活性和药理特点,避免产生不良反应,降低用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