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张敬锁 闫建茹 高利文 徐茂森 刘斌 李玲*
(1,北京市农业环境监测站 100029;2,重庆三峡职业学院 404155)
2017 年,荷兰食品安全部门在147 家农场的鸡蛋中检测出高浓度氟虫腈。氟虫腈是一种杀虫剂,被广泛用于农作物杀虫、动物健康等。这次严重的公共卫生事件,使食品安全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为了解蛋禽养殖过程中农药使用及残留状况,笔者对某大中城市禽蛋生产基地的农药使用及农药污染风险来源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2018 年初该市规模蛋禽养殖情况为:蛋鸡场131 家,蛋鸭场3 家,鸽场5 家,蛋禽养殖场合计139 家,以蛋鸡养殖为主,与我国养禽业以鸡为主、水禽为特色、其他家禽(如鹌鹑、鸵鸟)为补充的发展状况相吻合[1]。
结合该市蛋禽养殖现状,选取33 家蛋禽养殖场进行现场调查,其中大型规模(年存栏量>10 万羽)鸡场3 家,中型规模(年存栏量2 万~10 万羽)鸡场9 家,小型规模(年存栏量<2 万羽)鸡场14 家,鸡散养户3 家,大型规模(年存栏量>5万羽)鸭场1 家,中小型(年存栏量0.5~5 万羽)鸭场1 家,大型规模鸽场1 家,鹌鹑散养户1 家。选取的调查对象覆盖不同蛋禽种类和规模,因此认为此次调查的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采用向产业技术体系等相关专家咨询、养殖场实地调研等相结合的方式,设计调查表。调查表包含养殖场基本情况,如存栏量、养殖方式、销售渠道、销售市场,方便了解养殖场生产销售等基本情况;饲料来源及组成、饮用水来源、饲料贮存过程中防霉杀虫剂使用情况、养殖过程中消毒剂和防蝇杀虫剂的使用情况、常见疾病和兽药使用情况;废弃物处理情况及养殖场周围农药残留污染源的情况。调查表重点针对养殖过程中可能的农药污染来源进行排查。
调查的33 家蛋禽养殖场中28 家养殖场采取笼养的方式、5 家采取散养或半封闭的养殖方式,与我国禽类养殖主要采取笼养方式的现状相符。笼养的优势主要有自动化程度高,自动喂料、饮水、清粪,圈舍温湿度可精确控制,能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人工饲料成本,提高养殖效率;能有效改善家禽生存条件,减少环境的应激作用,提高防疫效率,有效预防传染病发生;可以在单位建筑面积内达到最大饲养密度,实现养殖面积有效利用;可将雌雄家禽分开饲养,实现对不同性别家禽的生长特性投喂饲料,提高饲料转化率;能减少家禽运动量、降低耗能,提高饲料利用率[2]。
3.2.1 饲料使用情况
2 家鸭场和2 家鸡场直接购买全价料,饲料均来自资质齐全的饲料生产企业;其余29 家蛋禽场均购买原料后自己加工,主要方法是将玉米、豆粕、麸皮、矿物质、维生素等原料按比例混匀后饲喂,购买的原料均来自正规厂家。总的来看,饲料的组成成分主要为玉米、豆粕、麦麸、矿物质、维生素、氨基酸。
3.2.2 饮用水来源
除1 家鸭场采用市政水线的自来水外,其他蛋禽场均采用自有机井或村公共机井的地下水。
3.2.3 饲料贮存过程中防霉杀虫剂使用情况
所有调查企业的全价料或饲料原料贮存时间均未超过1 个月,用专用饲料库或饲料塔存放,贮存过程未使用任何防霉杀虫剂。购买原料加工的禽场均采用当日配料当日使用的方式,不再单独存放,无需使用防霉杀虫剂。
3.2.4 消毒剂使用情况
大部分养殖场采用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也有用含溴消毒剂、含氯消毒剂、火碱、过氧化物类消毒剂和醛类消毒剂进行消毒。大规模养殖场消毒频次高,多为每天消毒一次;中型规模养殖场消毒频次多为每2~3d 消毒1 次;小型养殖场和散养户多为1 周1 次。按季节看,冬春季节禽舍通风较差且禽流感等疫病高发,故消毒频次会提高。
3.2.5 防蝇杀虫剂使用情况
由于夏季气温高,易滋生虫蝇,故防蝇杀虫剂主要在夏季使用较多,使用频次多为每周1 次。大中型规模养殖场一般将防蝇灭虫外包给专业公司,小型养殖场或散养户多用枪手、灭蝇灵等药物自行防治。专业灭虫公司和养殖户多选用菊酯类药物进行防蝇灭鼠。1 家养殖户在夏季蝇蛆较多时,随饲料拌入灭蝇胺以杀灭蝇蛆。
3.2.6 常见疾病与防治情况
蛋禽养殖场常见的疾病有呼吸道疾病(感冒、气管炎等)(21 家)、消化道疾病(大肠杆菌病、腹泻等)(19 家),部分养殖场会有球虫病(5 家)、浆膜炎(1 家)的发生,发病原因可能是笼养密度过高,有害物质浓度高引起的禽应激反应。由于养殖场均能按规定进行禽流感、新城疫等禽类烈性传染病疫苗的接种,故养殖场均未发生传染病疫情。
呼吸道疾病常用的西药有阿莫西林(5 家养殖场使用)、氟苯尼考(4 家)、硫酸新霉素(3 家)、呼感康(3 家)、喘速康(5 家)、禽菌灵(3 家)、泰乐菌素(4 家),中药有荆防败毒散(16 家)、麻杏石甘口服液或麻杏石甘散(23 家)、双黄连口服液(25 家);消化道疾病多用阿莫西林(4 家)、氟苯尼考(8家)、硫酸新霉素(5 家)、泰乐菌素(5 家)、多维葡萄糖(16家)、禽菌灵(3 家)、清瘟败毒散(8 家);浆膜炎多用氟苯尼考(4 家);球虫病常用青蒿(5 家)、清瘟败毒散(4 家)。使用中药的企业偏多,这是由于中药相对安全,且大多有预防、提高蛋禽免疫力的功效,养殖场往往在平时饲养过程中,添加荆防败毒散、麻杏石甘口服液等中药以减少家禽发病率。
3.2.7 投入品使用情况小结
调查发现,在饲料和兽药使用过程中,养殖场均未额外添加氟虫腈等农药。在消毒过程中会使用碘制剂、氯制剂、醛制剂等常用消毒药物,从药物包装说明书中得出这些消毒药物均不含氟虫腈、嘧霉胺等农药。在防蝇杀虫过程中多使用菊酯类农药,可能存在禽蛋产品农药污染隐患。
5 家养殖场通过专门的回收公司统一处理废弃物;18 家通过生物发酵后用作自家有机肥;10 家售卖至附近农民,腐熟后用作有机肥。调查企业均能保证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不对环境造成污染。
4.1.1 卫生条件差
调查发现大部分养殖场卫生条件良好,病死禽、废弃物均及时收集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场区干净无异味;饲料、兽药、疫苗等物品均实行专人专地管理,投入品库房干净整洁。但个别小散养殖户由于人员有限,未能及时清除粪便等废弃物,场区异味重;且由于场地限制,疫苗存放在办公区,未存放至专用库房。
4.1.2 用药不规范
大部分养殖场均配有兽医人员,能严格按照病情规范用药。个别小散养殖户在家禽出现呼吸道、消化道等常见疾病时不经兽医诊断,仅凭借药名或广告自行选购和使用药物;用药过程中不关注药物的成分和含量,只关注说明书中是否对本病有效,选择2~3 种不同商品名称但成分和含量相同的药物重复使用,造成用药成本增加,药物蓄积、残留量增加;过分依赖药物,导致药物滥用,增加成本又增加耐药性,如个别养殖户担心疫病风险,人为大剂量、高频次地使用维生素、抗菌药、抗球虫药。
4.1.3 免疫监测未落实
大中型规模化养殖场基本能做到根据免疫监测情况来进行免疫接种,能提高接种效率,减少疫病发生。小散户由于缺乏监测条件,不愿增加监测费用,通常根据传统免疫习惯建立免疫程序,虽然调查并未发现烈性传染病,但存在隐患。
4.2.1 保证家禽养殖卫生,减少环境应激作用
环境卫生条件差、有毒有害气体蓄积,家禽易发呼吸道、消化道、寄生虫等疾病,导致养殖成本增加,用药量增加,禽蛋产品安全隐患增多。养殖场应注重场区卫生治理,减少不良环境对家禽的应激反应,增强家禽免疫力,减轻养殖户成本,保证禽蛋产品质量安全。
4.2.2 规范用药、节约成本、提高质量
养殖场发生疾病后,应及时与当地兽医部门联系,聘请专业兽医人员进行诊断,严格根据药物疗程合理规范用药,避免重复用药、不按正确给药途径用药。通过改善场区卫生条件、及时通风换气、合理调控温湿度,提高管理水平,减少不良环境因素应激,保证家禽健康,提升家禽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加养殖场经济效益。
4.2.3 及时进行免疫监测,建立科学免疫程序
免疫监测是指通过血清学方法对家禽体内抗体水平进行监测,根据抗体水平确定免疫的疫苗种类、接种时间,使免疫接种更有针对性、科学性,从而以增加家禽抗传染病能力,减少传染病发生概率,减轻后续养殖过程中用药成本,保证家禽产品质量安全。
4.2.4 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小散养殖户的指导
总的来说,大中型规模化养殖场无论在管理、用药、免疫等各方面均相对较规范,小散养殖户存在的问题相对较多,针对这一现状,相关兽医部门应重点关注小散养殖户,加强对小散养殖户的指导,提高其科学养殖水平,提升家禽产品质量安全水平[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