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
——以云南为例

2020-12-16 21:04茂,莫力,杨
农学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遗产地文化遗产云南

曹 茂,莫 力,杨 玲

(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昆明 650201)

0 引言

2017 年10 月,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坚持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方向与目标。美丽乡村建设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一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和目标。美丽乡村是农业文明的重要体现,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和精神家园。美丽乡村建设既要服从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安排,又要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抓手[1]。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同时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和中国的发展条件,分两个阶段让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第一个阶段,从2020—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 年到21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确立了新的目标,对美丽乡村事业而言是重大的利好[3]。

1 美丽乡村建设的历史回顾

中国对农村建设问题的直接关注起始于20 世纪初。清政府(1908 年)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和《城镇乡地方自治选举章程》,在农村开展了“乡村治理运动”[4]。20世纪50年代,中国制定国民经济“二五”、“三五”计划时,就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5]。

美丽乡村建设早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时就已提出。党的十八大又一次提出了美丽中国。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鄂州市时强调:建设美丽乡村,是要给乡亲们造福,不要把钱花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比如说“涂脂抹粉”,房子外面刷层白灰,一白遮百丑。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美丽乡村建设重点非常明确:一是为民造福;二是保护美丽村落景观。

2014 年2 月,农业部正式对外发布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为全国的美丽乡村建设提供范本和借鉴。十大模式包括:产业发展型模式、生态保护型模式、城郊集约型模式、社会综治型模式、文化传承型模式、渔业开发型模式、草原牧场型模式、环境整治型模式、休闲旅游型模式和高效农业型模式。农业文化遗产地具有生态良好,农耕文化历史悠久,审美、教育传播以及休闲旅游价值高等优势,在建设模式上可以多样化设计并实践。

2014 年,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也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要求全省应当“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精神,建设美丽云南,推进城镇化与新乡村建设良性互动,运用省级重点村建设的经验和成果,在试点示范的基础上,从2015年起,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6]。”

中国是农业大国,现代化建设必须破解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7]。”“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美丽乡村建设无疑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主要表现在:内涵将得到新的丰富,力度将得到新的拓展,重要性也将得到新的提升。这是一个新的重大历史机遇期,美丽乡村事业将为农村振兴、国家复兴承担更为重要的责任[8]。”农业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重要财富,不但使我们这个土地和自然条件并不算十分优越的古老国度,数千年来实现了超稳定发展,同时我们的先民也通过利用施用农家肥、轮种、套种等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基本上实现了对土地的永续利用。但今天大家有目共睹的是,随着以化肥、农药等介入,土地仅在过去短短的30年中,便已出现了硬化、板结、地力下降、酸碱度失衡、有毒物质超标等一系列问题。美丽乡村的绿色发展、绿色环境和生态文明受到严重冲击。农业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立足传承之根基。做好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和传承利用,对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带动遗产地农民就业增收、传承农耕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造福于民和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途径之一。

2 云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还是一个新生的事物,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的40年发展不同,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和保护理念还没有像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那样为人所熟知;农业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丰富而巨大的生态、经济、文化的价值也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国家对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保护的投入还不够;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如何与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信息化以及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建设相融合等,多问题需要我们加强科学研究,以推动农业文化遗产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9]。”这些现实情况同样也是摆在拥有丰富农业文化遗产资源的云南省面前亟待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2.1 农业文化遗产宣传与保护力度较弱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数量众多、类型全面、内容丰富,但由于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迅猛冲击以及缺乏系统有效的保护,大量珍贵的农业文化遗产正面临着被破坏、被遗忘和被抛弃的危险[10]。”农业文化遗产是中国悠久的农耕文明中传承下来的活态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农业智慧与精华。但是农业文化遗产在云南乃至整个中国宣传力度都不高,大众普及性的遗产主要是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对世界农业文化遗产和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认知度不高。至今很多普通市民、甚至是遗产地农民也并不太清楚农业文化遗产。笔者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核心区景迈山调研时,并未看见遗产管理部门的遗产地标识,当地茶农也大多只知道他们正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并不知道已经是世界性的农业文化遗产地。可见目前农业文化遗产地宣传力度还远远不够。

由于传统农业系统虽然绿色生态无污染,但是存在生产效率较低的普遍情况,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在经济转型的今天遇到了较大的困难。特别是在云南3 个稻米种植农业文化遗产系统,农民存在普遍收入较低的情况,如何让稻米农业文化遗产地稻米生产者保护与传承传统农业种植系统,离不开政策与资金的巨大投入。但是由于云南省经济较为落后的现状,笔者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云南剑川稻麦复种系统调研时发现,由于每亩财政补贴数额较低,所以村民传承稻麦复种系统的积极性不高。大多数村民基本都在市场上购买其他地方的稻米食用。因此加大农业文化遗产地政策与资金的投入与保护力度也非常紧迫。

2.2 农业文化遗产地美丽乡村景观保护亟待加强

美丽乡村是农业文明的重要体现,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和精神家园。云南的7个全球或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核心区均为少数民族聚居区,村落景观具有浓郁的少数民族特色,尤其是村落中少数民族的特色民居为农业文化遗产地景观增加了浓郁的民族风情与审美情趣。但是在当下现代建筑的冲击下,民族特色民居在逐渐消失。而传统村落景观也属于农业文化遗产系统保护的范畴,村落景观保护的紧迫性凸显。

云南农业文化遗产地拉祜族、傣族、布朗族等传统民居的建筑材料均为今天较为珍贵的木材、竹材等,使用寿命也较为有限,最多能维持30~50年。由于“传统特色民居造价成本高以及较短的使用寿命和需要经常性的维护等问题,在云南农业文化遗产地少数民族村落,村民建盖传统民族特色民居的积极性不高[11]。”村落中钢筋水泥的砖混房屋外观对传统村落民居景观形成巨大的破坏。虽然各遗产地政府管理部门也在积极进行景观维护,但是由于资金及政策等因素,村落中难免还是有一些不尽人意的现象,特别是由于云南得天独厚的太阳能资源,民居屋顶的太阳能水桶反光严重影响了村落整体景观。

2.3 农业文化遗产地地方品种保护问题突出

“农业物种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对象和目的,也是人类文明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12]。”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随着优良品种的普及,农作物品种呈现出明显的单一化倾向。一方面,优良品种的普及,为一定程度上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奠定了基础。但从另一方面看,高产农作物品种的单一化推广,为农作物病虫害的快速传播创造了条件,因此也有较大危害性。同时农作物品种单一化也影响了当代人对农产品口味的多重选择。更为重要的是,农作物品种单一化还会影响到全球物种的多样性,从而给人类带来更大灾难。

从国家安全以及民族安全、绿色农业以及从农民自主应对自然灾害等角度,农作物地方品种的传承与保护都是一个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这也是三农问题专家李昌平在2011 年《致袁隆平老师的一封公开信》中提出的思考。在云南,作为全球或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或潜在保护价值的农业文化遗产地,都有着当地长期选育的地方优良品种,如八宝稻、师宗薏仁等。但当地农业推广部门因工作需要,不断引进外地品种推广种植,势必影响到本地优良品种的进一步选育与驯化。

3 云南农业文化遗产地美丽乡村的建设路径

云南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体现云南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水平、公共服务能力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系统工程和惠民工程。[13]自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和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分别于2010年和2012 年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后,2013年,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云南漾濞核桃作物复合系统又被农业部列为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4 年,云南广南八宝稻作生态系统、云南剑川稻麦复种系统被列为为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5 年11月,云南双江勐库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被列为第三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7 年云南腾冲槟榔江水牛养殖系统被列为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至此,云南省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总计7个,排在浙江(8 个)之后,数量居于全国第二。农业部公布的《2016 年全国农业文化遗产普查结果》中云南有63项农业生产系统具备潜在保护价值,位列全国第一。而近邻的四川只有20项,贵州6项。即使农业基础较好的北京也只有50项,浙江46项。这是云南的巨大财富,如何利用厚重的农业文化遗产财富,建设云南美丽乡村,这将是我们面临的问题。“农业遗产是当地先民千百年来当地先民创造的不可复制、不可替代的文化遗产,是农村文化、民俗的载体,也是中国乡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资源[14]。”“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几千年农业文化从未间断的农业大国,拥有数量众多的珍贵农业遗产。这些农业遗产既是农业文化的精粹,更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价值所在,具体表现在:(1)农业遗产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物质载体;(2)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文化内涵;(3)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力;(4)为乡民和游客提供独有的精神食粮[15]。”在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云南农业文化遗产地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选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 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发掘,重视古村落景观保护

中国现代农业的迅速发展,农业文化遗产和传统村落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历史文化价值所在。“2002 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起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GIAHS)保护项目,旨在建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其有关的景观、生物多样性、只是和文化保护体系,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使之成为可持续管理的基础[16]。”农业文化遗产是一个农业生产系统,包括物种、景观、村落、工具、民俗和技术等类型的遗产。尤其景观类农业文化遗产是建设美丽中国最直观的文化样板。“美丽乡村景观构建时应具有保护意识,结合当地文化背景作出整体规划[17]。”村落是农业文化遗产的载体,村落景观也是农业文化遗产景观保护的有机组成部分。云南至今已被命名的7个农业文化遗产地核心区均为少数民族聚居区,村落中少数民族的特色民居为农业文化遗产地景观增加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云南普洱古茶园和茶文化系统核心区澜沧县景迈山芒景村的翁基古村和景迈村的糯干古村,由于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民族特色,乡村民居景观每年吸引大批游人和摄影爱好者前往游览。景迈山的千年万亩古茶林更是以其古老的农业文明遗存、突出的生物多样、优秀的生态环境吸引大量游客。特别是品尝过景迈山优质茶叶之后,很多不喝茶的游客都爱上了饮茶。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云南漾濞核桃作物复合系统核心区漾濞县光明村,千年核桃树依然傲立村头,白墙青瓦的村居在苍山西坡错落有致。每年春夏秋之际,核桃树绿叶成荫,树下麦苗青青,白墙青瓦的白族民居掩映其间,好一幅美丽乡村的迷人画面。可见,发掘已有的农业文化遗产和具有潜在保护价值的农耕文化遗产,对它们的农业生产系统历史、文化、经济、生态、景观和社会特征与价值进行系统调查和科学研究,深入挖掘其文化精神内涵,并总结、精炼、提升和推广,是加快建设云南美丽乡村的重要途径之一。

3.2 落实农业文化遗产地特有农作物品种保护,造福于民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强调遗产项目的生物多样性特征,因而农业物种遗产是主要保护对象之一[18]。农业文化遗产地特有农作物品种保护也是农业文化遗产系统保护的重要内容。“农业文化遗产不是关于过去的遗产,相反,它是一种关于未来的遗产。农业文化遗产强调对农业生物多样性、传统农业知识、技术和农业景观的综合保护,一旦这些农业文化农业遗产消失,其独特的、全球和地方水平上的农业系统以及相关的环境和文化利益也将随之永远消失。因此,保护农业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保护一种传统,更重要的是在保护未来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种机会[19]。”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云南广南八宝稻作生态系统有着丰富的地方老品种:有记载和收集保存的文山广南地方老品种有31种,老品种的保存和传播方式主要靠自家留种(自选自留方式)和与邻村换种(两个村子间交换稻种的方式传播)。云南八宝贡米业有限责任公司依托八宝贡米资源,经营八宝贡米、八宝贡米饵丝等产品。在八宝贡米加工厂区,公司投资3317.88万元,建成了超过28000 m2的广南县八宝贡米现代庄园展示区,是集种植、加工销售和观光休闲体验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庄园。庄园很好地宣传了美丽乡村的田园风光、企业产品、文化。公司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云南广南八宝稻作生态系统核心区、中国美丽田园-八宝镇核心基地发展绿色食品种植932.4 hm2,水稻种植基地837.8 hm2,品种培育基地6.7 hm2。八宝贡米探索成功的现代农庄之路,既从经济效益上造福于民,也从地方品种保护上为后代留下宝贵财富。

云南师宗县薏仁栽培历史悠久,2016年被农业部列为具有潜在保护价值的农业文化遗产。薏仁为禾本科植物,又名药玉米、晚念珠、六谷子、珍珠米等,是常用的中药,又是普遍、常吃的食物,可做成粥、饭、各种面食等供人们食用。薏仁性味甘淡微寒,有诸如利水消肿、健脾去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药用功效,是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布101种药食同源品种之一。师宗薏仁1 号为有性繁殖,是当地人们由野生薏仁经长期自然杂交和多年的品种定向选育等方式演变筛选而来,具有颖壳薄、粒小、出米率高、质地纯厚,抗病、耐旱等特征,是中国薏仁独特的地方品种。但由于薏仁世代多,品种混杂退化比较严重,表现为高矮不齐,成熟早晚不一,生长势强弱不同,病虫危害重,抵抗不良环境的能力减弱,穗小、粒少,经济性状变劣,丰产性明显降低。通过政府遗产管理部门政策导向、科研选育与企业市场化推动加强本地品种的保护迫在眉睫。

师宗县现有薏仁深加工龙头企业2 家,初加工企业2 个,专业种植大户5 户,专业营销大户8 户。目前已初步建立了薏仁研发及精深加工企业,并具一定品牌影响力。其中,由普瑞生物公司研发的“薏美人”系列产品(“薏美人”商标获得了全国百佳农产品品牌和云南省著名商标的认定)对改善亚健康人群体质极有优势。师宗薏仁地方品种保护既具农业生态多样性,同时也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正在造福于民。

3.3 加大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力度,推广农业文化遗产地生态保护观念,推进绿色发展

农业文化遗产与特定历史时期的农业生产的宏观环境、审美、人群的生理特征以及农村自身发展的诸多综合因素紧密相关。美丽乡村是绿色乡村,生态乡村。目前被命名为全球或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的乡村都有良好的生态农业系统,普遍采用生物多样性的方式应对病虫害和增加土地肥力,而不使用造成环境污染的现代农药、化肥等。例如景迈山千年万亩古茶林,在人为的长期管理下,形成具有上、中、下三层复合结构模式。其生态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与天然林相似,从不人工施肥。茶林内套种着多种林木,有的非常高大粗壮,一看就是上年纪的古树,而且无人砍伐,任其老去。茶园地面上有许多倒下腐烂的枯木,也非常粗大,是很好的木材,任其自然腐烂,成为土壤的营养源之一。人们平时生活需要的木材则有专门的炭薪林提供。茶林里蜘蛛网密布,这些蜘蛛是对付茶树病虫害的高手,茶树害虫们的天敌。在自然生态的作用下,各物种间互惠互利,也彼此制约,抑制了古茶园病虫害的爆发。景迈山古茶林就这样依靠生物多样性遗世独立千年,成为今天绿色乡村的经典样板,也是云南美丽乡村的文化财富。真是美丽古茶林,智慧茶文化!

漾濞县光明村也可以作为绿色乡村的先进经验加以推广。走进光明村,进入上院村民小组,麦田里套种的核桃林古老而美丽。核桃林高产和美味,依赖于林下的麦田栽种,栽种过程就是在帮助核桃树松土、翻耕,并让其吸收小麦的清香。而栽种的小麦因为不打农药化肥,虽然产量只有极低的每公顷约400 kg,但是却成就了核桃的高价值。小麦也不浪费,直接就地粉碎,作为纯天然的牛饲料,而人畜粪便又作为农家肥回归麦田,拓展了生态化的农业生产循环系统。因为光明村自身具有的遗产地荣誉,从村主任到村民都有自觉维护美丽乡村的自律性,家家户户屋后都有小型垃圾焚化炉,村容整洁。推广宣传农业文化遗产地尊重自然的生态观念,必将成为建设云南美丽乡村的有效途径。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20]。”有鉴于此,云南农村绿色农业发展应当认真发掘现有农业文化遗产和具备潜在保护价值的农业生产系统的文化、经济、生态、景观、社会特征与价值,对农业文化遗产的生物多样性、特有地方性物种、地方性传统知识、技术体系、独特的文化景观等进行充分展示和宣传推介,形成全社会关心和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完善生态保护机制。在此基础之上,传承农业文化遗产与农耕文明,构建云南美丽乡村,造福于民。

猜你喜欢
遗产地文化遗产云南
中国七地入选全球首批地质遗产地名录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与文化遗产相遇
云南邀您来“吸氧”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与旅游需求关系
申遗重要俦;じ重要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