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路 ,刘妍旭 ,李克鑫 ,田红卫 ,李克钦 ,牛绪东 ,张元瑞 ,刘建柱 *
(1.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8;2.蓬莱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山东 蓬莱 265600;3.山东德信生物科技集团,山东惠民 251700;4.济南鑫宝星动物药业有限公司,山东 济南 250022)
猪咬尾症又称“反不适综合征”,是猪只产生应激反应后常见的行为。在养猪现代化生产模式下,来自环境、营养、管理等方面的不良因素会对仔猪产生许多影响,受这些影响刺激,仔猪会相应产生非特异性应激反应,从而导致仔猪咬尾。在刚进入断奶期的仔猪中,通常会有10%左右的概率发生咬尾现象,且多发生在断奶后3~5 d[1]。在现代社会规模化养殖连续生产的模式下,猪场内仔猪咬尾现象层出不穷,尤其是集约化的大型养猪场尤为多见[2]。导致猪群生长发育受到很大影响,感染患病的概率大幅度上升,使得肉质下降,降低饲料的利用率,严重影响仔猪的生产性能,影响猪场经济收益。其发生原因较为复杂,营养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疾病因素等都能引起仔猪应激反应,从而导致仔猪咬尾症。患有咬尾症的仔猪,对比同批次仔猪,饲料体重转化比低,且易发生感染、引起并发症,导致死亡概率上升,猪场经济收益受损。
猪的咬尾症的损伤时期可分为2个:第一期是实质损伤前期,其表现为不会产生损伤,而是普通的吸吮和咀嚼;第二期是实际损伤期,尾巴破损流血。患猪尾部会被感染发炎。患猪尾部创伤可分为轻度创伤,仅有末梢有些许破损;中度创伤,近一半尾部被咬伤或咬下;严重创伤,全部尾部被咬下或余少许残根。因为尾部有骨骼、肌肉、神经等,受到创伤很容易发生感染及后续病症,例如脊髓炎、椎骨坍塌甚至导致瘫痪或死亡。
在规模化养猪生产中,咬尾会给猪体带来严重的伤害,降低饲料利用率及成猪胴体质量,从而增加养殖成本,造成经济损失。较轻的情况下,会产生轻度创伤,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中度或重度创伤。伤口处理不当,会导致创口感染发炎,造成关节红肿、走路跛行,甚至死亡[3]。一般被咬猪惊恐不安,在栏内来回躲藏,不敢进食和饮水,导致生长发育迟缓。且其余仔猪对受伤仔猪会进行群攻,受害仔猪进一步受伤,且易继发感染。尾巴创伤引起的感染有3种途径使感染扩散。第一,可通过尾巴内的直静脉和纵静脉窦感染肺部甚至全身;第二,当损伤尾肌和尾椎时,会通过淋巴管进入后腔静脉;第三,感染脑脊髓液后,扩散到其他器官,经过循环系统转移,造成部分器官出血性坏死,进一步发展为脓毒血症,最后进展为死亡,并使得部分或全部猪肉废弃。当仔猪受到感染并没得到及时治疗,会出现贫血,成为“僵猪”,失去饲养价值。
仔猪咬尾症多出现于仔猪受环境改变、管理不当、疾病等因素导致仔猪处于恐惧、疼痛、不舒服等状态下,也可能出现兴奋过度或其他应激反应导致仔猪咬尾。
仔猪本身活泼好动,易发生互咬现象,在环境良好舒适的情况下,彼此玩闹也易出现咬尾现象。另外当仔猪的正常行为(吸吮、拱地等)不能得到满足时,可出现咬尾。尤其是采用早期断奶后,仔猪的吸吮行为得不到满足,会主动寻找代替母猪乳头的物体,同群仔猪的尾巴会被当做代替物吮吸咀嚼,后发展为咬尾行为。
仔猪对于环境变化很敏感,如果在短期时间内在生长环境或同栏仔猪太过陌生,会导致仔猪出现惊吓等应激现象而致使咬尾。其次,通风不良使得室内空气浑浊,有害气体浓度过高,也会导致仔猪咬尾行为。同理,舍内湿度太高,温度太低,光线太强,也会使得仔猪出现咬尾行为。另外,仔猪受到外来惊吓,也会出现应激致使咬尾。
日粮应提供仔猪生长发育所需营养,所以必须选择营养均衡,满足猪只不同生理阶段生长发育需要的日粮。但当遇见营养配比不合理或不足的日粮,如蛋白质含量较低,某些氨基酸缺乏,维生素、微量元素不足等时,均可导致仔猪咬尾。根据研究表明,某种营养成分缺乏并不会必然引起仔猪咬尾,但如果已出现咬尾症或者有其他导致咬尾的因素存在时,营养成分不足或比例不当则会进一步加剧咬尾程度[4]。
组群不合理或者一个群体内个体差异太大,会导致仔猪群出现体重、大小差距较大的现象。猪群有倚强凌弱行为,较大仔猪会欺负较小仔猪,对其产生咬尾行为。或者较大仔猪会由于争夺群体内的位次而发生咬尾现象。在吸吮初乳和吃料方面,强大的仔猪往往能多吃多占,弱小的仔猪往往吃的少,造成其营养不均衡。如果不注意保护较弱小的仔猪,就会进一步加剧咬尾现象。另外,长期处于单调的生活环境中也易出现仔猪咬尾。
仔猪感染外寄生虫时,会导致皮肤瘙痒难耐、烦躁不安。有时候仔猪为了缓解痒感而选择蹭墙解痒等,可能导致皮肤出血。仔猪群对血腥味有独特爱好,会对身上带有血腥味的猪只发起攻击,从而导致咬尾的发生。另外,如果没有及时驱除肠道寄生虫,会使得仔猪营养被寄生虫夺取,体内营养物质及微量元素缺失,导致仔猪咬尾症的发生。
通过完善环境、营养、管理不当这些导致仔猪咬尾症发生的因素,会有效降低仔猪咬尾的概率,提高猪场的经济效益。
保证猪舍内温湿度适宜,经常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另外防止贼风入侵,尽量为仔猪创造适宜的生活环境,冬避严寒、夏避酷暑,同时保证猪舍内干燥、避免潮湿带来的细菌滋生。保持猪舍内环境卫生,防止粪便造成的污染,从而减少仔猪应激反应而引起的咬尾症。如遇潮湿、高温天气给仔猪服用防暑降温(如十滴水)、清热凉血的药物,以改善仔猪咬尾[5]。
饲喂仔猪营养均衡的全价日粮,特别是照顾较弱小的仔猪。确保仔猪营养均衡,根据不同时期仔猪营养需要,配置或购买满足其能量、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需要的饲料。适当时,还应在饲料内添加氧化镁(2 kg/t饲料)。
饲喂饲料要及时。饲喂仔猪时要避免一次性投喂过多饲料而导致的浪费,应该采取少喂勤添方式,当槽底还有少量饲料就应该添加饲料,避免仔猪出现强烈的饥饿感而导致咬尾。供给充足的清洁用水,最好采用自动饮水器[6]。注意检查饲料内的霉菌毒素,避免仔猪摄入,引起应激反应从而进一步导致咬尾症的发生。
合理组群。尽量将同窝、同周龄、体重相仿的仔猪放于一起饲养。保持合适的饲养密度,密度不宜过大,保证每栏10~15头。冬季可密一些,夏季稀一些。一般按猪只2~3月龄每头占地0.5~0.6m2,4~6月龄0.6~0.8m2[7]。对新组群的仔猪进行安抚,以防止其因受惊吓而产生应激反应。对已出现应激反应的仔猪肌肉注射肾上腺素1 mL,可以有所缓解。在猪尾上涂焦油,也可以预防咬尾。科学管理、精心饲养、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使全群仔猪整齐划一,均衡发展。
放置供仔猪啃咬的器物。猪通常有探究、好动的生活习性,当生活环境单调时,摆动的尾巴会引起其他仔猪的注意。在猪舍内摆放轮胎(或在仔猪同等高度悬挂轮胎)、稻草、盐砖等给仔猪一个娱乐的空间[8],吸引其注意力,减少打斗,盐砖同时也可为仔猪补充所需的微量元素。
舍内没人时及时关灯。给仔猪较长时间的黑暗,使其看不清楚,以减少仔猪咬尾的概率。同时,较长时间的黑暗能促进其松果体分泌褪黑素的能力,使其更长时间处于静止休息状态,从而达到降低仔猪咬尾行为的目的。平时禁止无关人员参观,固定饲养员,以防止由于惊吓而导致的仔猪咬尾。
定期消毒、驱虫。根据所处气候条件、寄生虫的种类及生长规律,定期为仔猪驱虫,以防止因寄生虫诱发的咬尾症。仔猪应在30日龄、70日龄、100日龄时进行驱虫。同时要注意驱除体表虱、疥癣等[9]。
尽早断尾可以有效缓解仔猪间咬尾的现象。在仔猪出生时,用剪钳在尾根1 cm处剪断,并涂碘酊防止感染[10]。另外,也可在出生后1~2 d内在仔猪尾部1/3处钳2次,将尾部的骨头和肌肉钳断,之后猪尾可自行脱落。
提前去势。对1月龄育肥仔猪进行去势手术,仔公猪阉割睾丸,仔母猪摘除卵巢、子宫角。防止发情时出现争斗、爬跨现象而导致的咬尾[7]。
将受伤的仔猪单独圈养,避免二次伤害,并及时清理患猪伤口,用浓度为0.1%的高锰酸钾液消毒,涂上碘酊防止发炎。如果受伤较重,应及时使用抗菌药物,防止引起脓肿或脓毒血症。如果猪场规模较小或受伤仔猪较多,无法实现单独饲养,则给同栏内仔猪鼻孔周围涂来苏儿等有难闻气味的药液以干扰仔猪对血腥味的敏感,避免二次攻击受伤仔猪。有条件的可以在栏内撒点密斯陀粉掩盖血腥味,使血液干燥,抑制细菌繁殖。
综上所述,仔猪咬尾症在规模化养殖中较为多发,若不多加注意,会导致仔猪感染、肉质下降甚至死亡,损失许多经济收益。因此在实际养殖中应从环境、营养、管理等多方面综合考虑,采取有效措施综合防治。引起仔猪咬尾的因素多种多样,应该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情况分析病因并寻找解决方案,制定适用自身的防治办法,做到“养防结合”,才能取得良好效果、保证猪场的实际收益[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