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权飞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6)
民生问题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政治的核心议题之一。“国计民生”的说法充分证明了民生问题与国家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由此民生发展是当今国家发展核心议题之一。
民生问题就是一个社会的成员如何从社会和政府获得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杜会资源和机会,来支撑自己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问题。长期以来,党和国家不遗余力推进包含瑶族乡同胞在内的散居民族民生事业的发展,颁布了发展民族教育、扶持民族经济发展等诸多扶持政策与措施。改革开放以来民族乡民生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贺州市五个瑶族乡大都分布在边远贫困山区,距离市内经济发展核心区比较远,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自设立民族乡30年来,当地政府结合各瑶族乡发展实际,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经济发展战略,走出一条独具民族风格的经济发展之路。例如,黄洞瑶族乡按照八步区区委、区政府提出的“五区共建、富民强区”的战略,坚持以“生态立乡、文化名乡、旅游旺乡、和谐建乡”的发展理念把握机遇,充分利用乡庆政策惠民资金,加快各项事业的发展。据相关部门统计,2015年,黄洞瑶族乡争取到列入乡庆建设项目71个,总投资6500多万元。其中黄洞田冲口水面桥、黄洞电站大坝至黄二冲口渡口道路硬化、黄洞检查站至码头太阳能路灯、政府门口小广场、国道至派出所道路拓宽、三岐六组林道绿化、石门马鞍塘饮水工程等31个项目已完工,正在实施项目28个,拟实施项目12个。
30年来,瑶族乡民众在党和国家利好政策的扶持及当地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开拓创新、锐力进取、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努力实现民族乡人民的“致富梦”。仅以花山瑶族乡为例,在农林牧副渔以及工业、第三产业都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农村居民纯收入从1985年的人均122元增长到2016年的人4000元,建乡三十年来民族乡经济全面振兴,各行各业取得跨越式的进步。
在民族经济发展的微观层面,民族乡响应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纷纷逐步实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发展乡镇企业振兴乡镇经济,推动民族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例如黄洞瑶族乡人民创办各类企业37家,特别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大宁河丰富的水电资源,当地群众联户创办了12家小水电站,据相关部门估计总装机容量达5.1万千瓦时,这给黄洞瑶族乡各方面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能源基础。
如前所述,五个瑶族乡大多分布在边远贫困山区,是新时期精准扶贫的重点地区。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统一部署下,五个瑶族乡纷纷打响了精准扶贫攻坚战。例如两安瑶族乡2016年底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46户,共1774人。该乡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扶贫攻坚,一是加快发展脱贫产业,实现全乡3个贫困村特色产业全覆盖,全乡扶贫户特色产业覆盖率达60%以上。二是强化精准帮扶工作落实,按照“5321”模式,组织干部职工286人对全乡446户贫困户进行“一对一”“一对多”结对帮扶,实现“一帮一联”和“一户一卡一册”全覆盖。三是严格按照“八有一超”“十一有一低于”标准,扎实开展贫困户脱贫“双认定”以及贫困村脱贫工作。
贺州五个瑶族乡民风淳朴,民族之间日常交往比较频繁,交流没有什么障碍。根据数据分析,五个瑶族乡民众以户主为准,语言使用情况,可见该乡语言使用比较多元化,这既方便他们交流又促进民族融合。长期以来,五个瑶族乡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各项民族政策,民族关系融洽,社会治理状况呈现良好的格局。例如黄洞瑶族乡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提升社会治理水平。首先,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因地制宜,积极开展社会矛盾纠纷排查整治,实行“一中心·三平台”、“2+X”理事会与“六老协会”相结合,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其次,深入推进“一警二员六化”工程,加强全乡安全监控和巡查力度,不断提升瑶乡各族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最后,积极做好自治区依法行政点申报工作,展现该乡依法行政做法成效。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多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族乡教育事业的发展,民族乡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五个瑶族乡均有一所中心小学,其余各行政村有完小。小学一到四年级可就近在行政村就学,五到六年级集中到中心小学住校就学。各乡均有一所不等公立或私立的幼儿园,基本可以满足该乡适龄儿童入学需要,幼儿园、小学入学率达到100%。在初中阶段教育,各民族乡积极落实国家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克服困难支持初中校舍建设为适龄青少年入学初中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五个民族乡除了黄洞瑶族乡2016年因初中生源过少,按照教育部门的统一安排,该乡初中被撤并,就近去邻近乡镇就学。但这没有对黄洞初中教育造成较大影响,该乡九年义务普及率达到96%以上。
民族文化传承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长期以来,党和政府出台多项利好政策扶持民族乡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民众立场是保护和弘扬民间文化遗产成败的关键。因此,长期以来各民族乡党委政府非常重视将民族文化传承与文化娱乐、当地民生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调动群众传承民族文化的积极性,激发起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使得民族文化传承成为其自觉行动。例如黄洞瑶族乡发挥传统“瑶族盘王节”“瑶族服饰”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基地优势,通过举办培训班来传承瑶族技艺,探索瑶族服饰和瑶绣规模化生产模式,丰富“大美黄洞”展演和盘王节等民族民间文化旅游活动,传承经典,加大传承推介,提高知名度,使瑶族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继承、弘扬与发展,同时也促进黄洞瑶族乡成为远近闻名的瑶族文化名乡。
社会保障是保障城乡居民基本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实现共享发展成果的重大制度保障,既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指向,也是促进国家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的必要手段。经过30多年的发展,五个瑶族乡社会保障事业从无到有逐步完善,逐步形成多层次、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改变了过去落后无保障的局面。例如大平瑶族乡2016年参加新农合人数11784人,参合率达到95.57%,城居保参保3112人,缴费参保率达85.38%,养老金发放1883人。
贺州市五个瑶族乡在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和共享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民生发展仍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这些成为民族乡实现民生均衡发展的绊脚石。
首先,建设缺乏长远规划,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薄弱。民族乡道路路基狭窄,只有3-3.5米,原来设计的道路主要是考虑通行农用车和摩托车,现在汽车多了,狭窄的道路会车非常困难。道路太窄,加上弯道过多,缺乏定期的维护,很多想到民族乡旅游的外地人因此望而却步,使得瑶族乡的旅游资源优势难以转换为经济优势。其次,瑶族乡乡镇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发展存在诸多瓶颈。从前文可知,民族乡经济总量较小,产业基本以农业、林业为主,工业发展滞后。例如黄洞瑶族乡比较少平整的耕地,山地没办法种果树,只能种杉树。
从前文分析可知,瑶族乡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人口较少反映出瑶族乡少数民族骨干高端人才较为缺乏;瑶族乡专业技术人才较为缺乏,加上瑶族乡干部流动性太大,极大地制约了瑶族乡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仙回瑶族乡,该乡乡长和书记都是外乡人,新来的外乡人对本乡情况的了解不充分,并且干部之间调动频繁,流动性大,这对民族乡的发展也是一个制约因素。
正如我国社会学家费孝通所言:社会问题起于文化的失调。所谓文化失调,就是说任何文化都有它的特殊的结构模式,新的文化特质引入之后,不能配合于原有的模式中,于是发生失调的现象。因此,民族文化是民族乡民生发展的灵魂,民族传承的失败会阻碍民生的发展。在瑶族文化传承方面,五个瑶族乡除了两安瑶族乡和大平瑶族乡在中小学教育中选聘有专门教授民族文化与文艺的教师外,其他民族乡没有民族文化专任教师。此外,人口外流导致中小学生源减少,有些中小学生源不足被撤并,由此使得民族教育在校园难以推行,民族文化传承危机四伏。
促进资源环境的合理配置是民族乡民生发展的关键环节。覃乃昌认为少数民族地区一般都有一定的资源优势,但由于没有形成合理的资源配置,因而难以形成现实的生产力。梁宏章则指出贺州五个瑶族乡没有充分挖掘林业资源优势、矿产资源优势、水电资源优势和其他优势。确实贺州五个瑶族乡山多地少,耕地总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均较小,存在一定的资源优势。
在着力改善民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助力脱贫攻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民族乡要因地制宜,由分散发展逐步转向战略合作,走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共享共建共治发展之道,全面提升民生保障水平。
首先,对民族乡道路进行重新规划,截弯取直,拓宽路基,提升道路的运载力。其次,加大对道路路灯等基础设施的投资与维护,定期对道路进行保养,保障道路高质量通行,为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再次,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振兴乡镇企业是民族乡民生发展的重要枢纽。最后,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增强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效保护和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保障粮食安全;加强林业经济发展,抓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建设,加大荒山荒地造林、低产林改造以及抚育管理工作,构建安全高效的生态体系。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民族乡党政干部选拔制度,增强党政干部队伍的稳定性,确保民族乡核心领导干部队伍中本地人的比例,以此维护民族乡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利益,使得领导干部核心层心系当地,推动民族乡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其次,要逐步建立干部交流轮训制度,通过举办各种民族语培训班,加强干部交流与学习,使得他们能够亲切地与群众交谈,深入群众、依靠群众、发展群众,促进民族和谐。以民族和谐推进社会和谐,从而推进民生事业的和谐发展,为民生发展铺平道路。
首先,各民族乡应积极宣传国家有关少数民族骨干人才计划的政策文件,吸引人才回乡交流鼓励他们为自己的家乡做出自己的贡献。由此形成良好的引导作用,全面增强民族乡民众高等教育的可及性。特别是引导从民族乡走出去的高学历、高技能人才定期回乡进行交流学习,也可回乡挂职,对民族乡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提出自己的真知卓见,从而全面加强民族乡人才队伍建设,为民族乡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获得经济收入的重要途径。国家历来重视就业问题,特别是少数民族就业问题,把解决好少数民族群众的就业问题作为促进民族团结、实现民族平等的重要途径。针对当地人口外流较为严重的情况,首先要推行乡土教育,培养当地人的乡土情怀和寻根情愫。积极创造条件引导他们回乡创业、就业。其次,有针对性地制定吸引大中专生回乡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乡民生事业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覃乃昌论述的30年前荣景一片的“华江瑶族乡发展模式”向世人成功地推出了一张广西瑶族乡活生生的名片。然而时过境迁,30年后的今天,华江模式已经逐渐失去当年的光彩,其发展同样面临着诸多困境。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新时期”推进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也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市场配置资源的模式固然可以推动民族乡走向脱贫致富之路,然而其优胜劣汰的规律却不利于民族乡民生事业的全面发展,保护民族乡民众的民族利益,而民族利益是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市场配置资源引发民族乡人口外流、民族文化传承后继无人等种种民生发展的危机。由此,必须弥补市场配置资源的不足,采取利好政策和有效措施促进民族乡民生事业的均衡有序发展,走出共享共建共治的全景式民族乡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