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焕锋
(陕西省商洛市洛南县石坡镇农业站服务站 726104)
牛焦虫病是指牛的梨形虫病,又被叫作血孢子病。焦虫为多种无色素血孢子虫,血孢子病虫为该病的主要病原体,寄生在红细胞内。病原体进入活体内需要有适宜的媒介散布病原。由于该病在6~8月份的发生率较高,给养牛业造成巨大损失,且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季节性[1]。
焦虫病的全称为牛泰勒焦虫病,病原有两种,一种是环形泰勒焦虫,另一种是瑟氏泰勒焦虫,主要病原体是前者,其次是后者。泰勒焦虫的寄生活体是牛,常寄生在牛的网状皮细胞和红细胞。
牛泰勒焦虫病流行季节多发生于6月下旬到8月中旬,每年7月为发病高潮期,以1~2岁发病牛最多[2]。
牛一旦感染该病会导致牛体温升高,体温在39.3~41.8℃,稽留热型。病牛体表淋巴结肿大,有疼痛感,呼吸变得急促、心跳速度加快,眼结膜变得潮红,并伴随着流泪。外表症状表现为食欲减退、精神状态不差。病牛在感染初期很难在血液当中发现虫体,当大量虫体侵入红细胞内时,病牛的病情逐渐加剧,体温持续升高,维持在40~41.8℃之间。外表症状表现为鼻镜干燥无水珠,严重时鼻镜出现干裂、精神萎靡、完全失去食欲,停止反刍,弓腰缩腹。眼结膜表现为苍白或呈黄红色。在感染初期,病牛会出现便秘情况,而后随着病情加剧出现腹泻症状,或者不断交替,粪便中带黏液或血丝。心跳加速,血液稀薄,不易凝固。随着病原体在红细胞内不断增殖,病牛体内的红细胞数量开始不断减少且大小不均匀,并产生异形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显著下降。随着病期延长,患病牛后期表现出明显的消瘦,严重者患病牛7~14d后死亡,尸体消瘦,血凝不良,脾肿大比正常增大的2~3倍,肝明显肿大[3]。
牛双芽巴贝斯焦虫病的临床表现为血红蛋白尿,颜色偏红颜色,如煮饭的红小豆水样,因此又被称作红尿或血尿病。病原是牛双芽巴贝斯焦虫,发病速度较快,多呈急性经过,体表淋巴结不肿大,可视黏膜呈现为出血症状,病牛逐渐表现贫血或黄疸,呼吸喘急,心跳亢进,黏膜发绀[4]。牛在患病后没有得到相应治疗会在10d左右死亡,急性发病也可能会导致病牛在2~3d内死亡。
牛焦虫病可以根据其流行季节发病情况、症状和剖检可确认为疑似病情,只有实验室镜检找到致病焦虫后才能确诊[5]。
(1)对患病牛要早期确诊,并进行对症对因治疗相结合,加强对病牛的护理,必要时可对其进行输血,每次输血量介于500~1000ml之间,肌肉注射维生素B12对病牛的贫血具有显著改善作用,大牛每次可用80~120mg。对体温升高者可应退烧药如氨基比林、柴胡注射液20~30ml配青霉素400万单位退烧消炎。对因治疗药物治疗通常是贝尼尔、黄色素等[6]。贝尼尔,常配成5%~7%溶液,深部肌肉注射一次量为体重的3~7mg,必要时可间隔24h,连续应用,除肌肉和皮下注射外,还可以进行静脉注射,配成1%的水溶液作为静脉注射,每天或每2d注射1次,连续注射2、3次。以黄色素进行静脉注射,其注射量为病牛体重的3~4mg/kg,剂量2g。
(2)为防止本病发生,应制定综合预防措施,主要杀灭圈舍内的成脾,驱除牛体上的幼脾和稚脾,防止外来牛只将脾带入本地,防治牛从发病地区将脾带到非疫区[7]。
(3)在发病的夏季坚持每年6~8月份,给牛注射贝尼尔按每千克牛体重3~7mg,每月注射1次可有效杀灭牛体血液中病原体存在与繁殖,对本病具有良好的预防作用。
牛焦虫病具有显著的地区性和季节性,在我国普遍发生于南方各省份。该病属于一种急性发热性疾病,主要特征为体温升高、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且牛焦虫病在治愈后仍然可能会复发,在病牛患病初期,其治疗效果良好。必须要对该病做好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对降低患病牛损失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