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寨县石桥村古法造纸产业经济发展研究

2020-12-16 14:21
营销界 2020年41期
关键词:皮纸丹寨县石桥

一、石桥村概况

石桥村位于丹寨县北部,南皋乡西部,因一座天然石拱桥连接河流两岸山崖而得名。石桥村共有3 个自然寨,是一个苗汉混居、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当地生态资源丰富,拥有悠久的人文资源,自然风光优美,清水江上游的一条支流——南皋河呈S型绕村流过。古法造纸是丹寨县石桥村特有的民族传统工艺,从唐朝中期开始沿传至今,已有2000 多年的历史,2006 年丹寨石桥的古法造纸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于传统工艺保持完好,被称为我国现存的“活化石”。丹寨县石桥村以优质的构皮麻原料、纯净的河水、特有的民族传统工艺赢得了“中国国纸之乡”的美誉。

二、石桥村古法造纸产业现状

石桥村的纸制品从颜色上分,有白皮纸和彩色纸,其中彩色纸可分为云龙纸、皱褶纸、凹凸纸、压平纸、花草纸、麻丝纸等六大系列。石桥村古法造纸工艺分为两种,一种是当地村民人人都会制造的白皮纸,另一种是只有王兴武家才会制造的高端系列“迎春纸”。石桥村白皮纸,看似朴实无华,甚至略显粗糙,但其柔韧性极好,耐拉并且纸面平整,吸水性好,是书画创作的上佳纸品。仅仅是最普通的白皮纸都需要经过水沤、浆灰、煮料、河沤、地灰蒸、漂洗、选料、碓料、袋洗、打槽、抄纸、压纸、晒纸、揭纸、包装等十多道工序,制造工序均靠纯手工完成,造纸所用的河水也很讲究。当地制造的纸,pH 值需要控制在7.5 到8 之间,原始纤维才不会受到损伤,但不同河流中的pH值和微生物含量是不同的,一点细微的差别都会影响白皮纸的质量。另一种是“迎春纸”,在石桥村古法造纸技术基础上对白皮纸进行改良研发,主要以文物古籍修复。经过多方科学检测,“迎春纸”能够储存1500 年而且不变质,十分适合古代书籍名画修复。迎春纸的造纸原料和工艺,均为纯天然无污染,不添加任何化工原料,造纸用过的水甚至可以直接用来灌溉稻田。

由于“迎春纸”蕴含的高端工艺,其定位的目标客户群体与白皮纸的目标客户群体相异。据当地人介绍,由于石桥白皮纸手工操作,工艺细腻,纸质优良,具有柔韧性、光泽度好,吸水性强等特点,深受国内外顾客青睐,产品远销西欧和东南亚、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当地普通的白皮纸造纸工坊均拥有稳定的经销商渠道,工坊里的技师平均每人每天制作500 张纸,收入可观。彩色纸制作工艺较为复杂,多达109 道工序,村里的女人清晨上山去寻找带有晨露的鲜花,采摘后立马返回工坊将鲜花放进早已准备好的纸浆模,在上面浇上一层纸浆,保留鲜花原有的色泽与形状,起到长期不变色的效果。但这样复杂的工艺必然降低产出效率,工坊里的技师平均每人每天最多制作10 张彩色纸。故宫古籍文物修复专用纸采用石桥村的顶级纸——“迎春纸”,该纸薄如蝉翼,透光性极好,价格高达8000 美元/张。每年中国国家图书馆和国家博物馆都会主动向王兴武联系订购“迎春纸”,用于古籍和古画的修复,由于产能不足,而市场需求量大,供不应求,根本不需要在营销上花功夫。

三、石桥村古法造纸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认同感薄弱

古法造纸作为丹寨县石桥村的支柱性产业,简单的制作技艺在村中传承度高,但其历史典故却慢慢被人遗忘,村中只有极少数村干部能够讲述出来。石桥村作为贵州省的一个小村寨,没有详细的官网介绍,青山绿水将这个村寨与繁华的城市隔绝,由于交通不便,物资匮乏,仍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缺乏历史文献记载,当地的文化历史遗失现象严重。每一个成功的品牌背后必然有一个强大的品牌文化,目前随着造纸工艺的机器化智能化发展,全国各地的造纸竞争开始白热化,讲好品牌故事必不可少。石桥村的历史悠久,需要专业人才进行深度挖掘和梳理,对其历史典故进行润色,增加戏剧性,突出品牌故事内涵,加深顾客消费记忆点。

(二)造纸技艺人才缺失

在丹寨县人民政府网站上,对于石桥村古法造纸仅有寥寥数语的介绍,政府的不重视影响着当地村民对古法造纸的态度。通过实地调查,当地造纸工坊的技师平均年龄在45 岁左右,村中现居村民均为中老年人和低龄幼童,绝大部分青壮年均外出打工。当地青年认为制作白皮纸所付出的劳动力与报酬不成正比,制作过程枯燥无味,他们更愿意前往广东、浙江等沿海发达地区打工赚钱。加上古法造纸工序多,要熟练和掌握全套生产工艺,至少需要5 年时间,对技师的自身素质要求高。年轻人不想学也不愿学,现在的石桥村,真正掌握迎春纸制造工艺的只有王兴武。古法造纸技艺学习周期长,达到一定水平后还存在难以突破的瓶颈,因为造纸技艺的高低不仅仅取决于个人努力,更需要一定的天赋,特别是在学习资料缺乏的情况下,更多的是需要自己摸索和领悟。正因为耗时长,技术要求高,村里的绝大部分年轻人都不愿意传承这门工艺,青黄不接的人才缺失现象严重。

(三)资金与产业链管理困难

石桥村目前旅游处于初级阶段,由于人口流失严重,基础服务不足,没有专门的接待酒店,只有少量几家民宿,仍处于待开发状态。石桥村目前旅游人数仅仅为散客,主要为国外自行车骑行爱好者,以及消费能力不足的写生学生。实地考察发现,目前石桥村没有规模成型的造纸工坊,也缺乏古法造纸的小型机器设备。村委会对整个村的发展具有绝对的指导作用,上级政策的下发与实际落实情况都需通过村委会的督导,但在与当地村干部的沟通中发现,村干部多次重点强调发展古法造纸产业,但如何发展,却仍缺乏系统有效的方法。

石桥村目前的古法造纸产业采用村委会引导的农合社模式,实行“自愿参与、民营民管”的原则。在生产销售没有出现重大决策失误、重大危机的前提下,村委会不进行干预,鼓励自主经营。村委会对于目前合作社的发展状况持乐观态度,坚持党的领导与政策方针,对本地村民采取精准扶贫、帮扶政策。放松对合作社社员的年龄要求,雇佣驻村的孤寡老人进行检料,将树皮上发黑部分抠除,不需要过于繁重的体力,相对而言,比较轻松,落实扶贫当地居民的政策,给予当地空闲老人一份稳定工作补贴家用。烘纸人员一般以当地驻村的女性为主,但在交流过程中发现烘纸人员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并且工作时随意性较强,极大地影响了造纸工坊的工作效率,缺乏员工培训与规模化管理。打浆造纸一般以男性为主,30-45 岁的青壮年为主,因为打浆对体力要求较高,需要有较强的臂力,但没有统一的休息轮班时间。目前石桥村最大的造纸工坊依旧存在组织性弱、资金统筹不合理、缺乏产业链等问题。

(四)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石桥村目前连公共交通的车站都没有建立,最近的车站设定在丹寨县城,只有过路车,临时下客上客点,并且无候车站牌,除了本地人,外地人坐车到该村寨十分困难,也没有客车可以直达石桥村,同时发车时间具有极大不确定因素,严重影响旅客进出。另一种乘车方式是在该村的入口处等车,一般是七人座私家车,人满即开,没有任何安全保障,并且私家车师傅也没有固定发车时间地点,四周接人的顺风车,如果只有一个人出行,有可能等不到车。总体来说,石桥村的交通出行存在很大问题,极其不方便,无论对于古法造纸产业的发展还是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制约作用,产业发展首先得解决交通出行的问题,尤其针对外来的观光散客,交通不便利,人们进不来,所以石桥村应在交通方面加大建设和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四、石桥村未来发展建议

早在2006 年丹寨县石桥的古法造纸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在国内却鲜为人知。一是当地品牌建设意识薄弱,尤其线上宣传营销投入力度小,在短视频app 盛行的年代,却很少有看到与古法造纸相关的内容。丹寨县政府应该积极参加特色手工艺品国际博览会,携带制作精美的造纸成品去参加大型展览会,才能更好地进入大众视野。现今,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能沉下心来认真造纸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古法造纸技艺失传的现象也很严重,这必须引起当地人、全国人的思考,因为古法造纸不仅是石桥人民特有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璀璨文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立古法造纸博物馆,用文字和图画记载石桥村历史典故,展示各个年代石桥村造纸的变化发展历程。石桥古法造纸它承载了较多的文学艺术品,它可以用来书法与绘画,这种价值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它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而是传承着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发展。一方面加深本地区人民文化认同感,增加企业文化内涵;另一方面能够清楚地向外来游客介绍本地造纸发展变化。

充分利用黔东南州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的支持政策,深入发展“农旅”和“文旅”模式。在石桥村开发民宿、开设农家乐风情园,开设古法造纸体验馆,加大对外宣传力度,种植具有观赏性的花卉果蔬,例如种植薰衣草,可以进行深度产业链的开发。要致富先开路,石桥村基础设施建设目前过于落后,极大影响游客往来以及产品运输,必须先修建道路,改善路面状况。通过几大流行社交软件上发布丹寨县天下奇泉打鼓井、彩色金瓜洞、黔东第一瀑的排廷瀑布等旅游景点的宣传视频,在微信、知乎,豆瓣上发布软文推广,提高知名度,带动周边旅游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在云南大理某女子被恶意打伤后,大理的旅游业受到不小影响,丹寨县必须加强对旅游景点的监督规范,防止恶性伤人事件以及商家离谱售价等事件影响在游客心目中的形象。

石桥村在开发新产品上一定要善于吸收借鉴国内国外先进的经验,注重树立品牌,坚持传统手工制作,不要为了利益而盲目进行机械化生产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非遗产品要紧密扣上市场主题,不但坚持追溯非遗历史、宣传非遗文化、弘扬非遗产业,而且还要将其推向更大的市场。在未来更需要打造产业的品牌,要学习“知名品牌”,塑造“自主品牌”,利用“地域品牌”,从而全面带动特色产业、主导产业和生态产业的发展,用工匠精神打造精品的“纸文化”。

猜你喜欢
皮纸丹寨县石桥
论碳审计主体
屏风的历史沿革及纸质屏风的复原工艺研究
闻稻香,赏科景
石桥的传说
悠悠水乡 七溪石桥
补妆
美之天然皮纸制作技艺
口述历史 我要将龙游皮纸制作技艺永远传承下去
贵州农村小学生性教育现状研究
贵州丹寨县蓝莓种植适宜性气候资源精细化区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