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干显
(广西壮族自治区畜禽品种改良站 530001)
当前市场对牛肉的需求较大,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牛肉的质量提出更高要求,使得黄牛品种改良十分必要。在黄牛品种改良过程中,由于技术的使用存在不确定性,相关改良结果并不可控,而且存在较大的改良风险。但尽管如此,提升黄牛品种改良效果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也是畜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当前,从我国黄牛市场来说,很多黄牛品种都是从国外引进。仅仅一个黄牛品种的改进自然会影响整个改良效果,使得最终的改良效果并不会产生实质性的飞跃。单纯的 “西化”是不可取的,所以需要拓宽引进渠道[1]。
我国重视畜牧业的发展,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同时也拨发相关资金进行补助。尽管如此,欠缺保障制度阻碍畜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黄牛品种改良过程中,管理方法不恰当,管理不及时跟进,使得一些问题严重影响改良进程。常常出现对一个品种进行反复配种,不仅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及财力,还会导致黄牛退化,与最初的进化目标相违背。
我国很多黄牛的生产方式仍是传统的养殖方式,规模较小,难以进行大规模机械化养殖生产活动。同时,由于我国黄牛品种改良工作起步较晚,目前的发展水平与国外养殖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养殖户对新品种的认识有所欠缺,并不能正确理解黄牛品种改良的意义,促进黄牛品种改良的方法措施。受传统养殖观念的影响,大家对品种的选择还比较单一固定,不利于发挥杂交优势[2]。
从国外引进新品种固然重要,但要注意适度,不能过分依赖于外国品种引进,而是要自我创新,形成自己的优势品种。坚持质量作为首要标准,严格控制好冻精引进关卡,提高冻精引进质量。在引进品种时,要全方面考察冻精生产厂家,合理引进冻精。
畜牧业的改良是一项长期、复杂工程,而且收效较慢,通常短时间内很难收回成本、获得相关利益。基于这种情况,需要建立健全的良种推广服务体系,在技术上创新,在管理上优化。在建立健全良种推广服务体系时,要立足本国畜牧业的发展实际,有效推动黄牛品种改良工程的优化发展[3]。
黄牛品种的改良优化涉及多项环节,在优化过程中要确立明确的目标,基于目标制定推广活动的方案。在推广过程中,要考虑养殖户本身的文化素质,采取发放宣传单,开展专家讲座活动来进行宣传。通过多样化的推广活动让养殖户意识到“三元杂交”带来的积极影响,从而自觉落实到养殖行动上去。
对于品种进行改良创新,满足当前市场需求,这是畜牧业发展的推动力,也是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必须采取的措施。在改良技术应用过程中,要重视问题的出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提高品种质量,发挥品种改良的积极作用。需要提高黄牛品种改良效果,需要相关技术人员攻克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