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英
(山东省临沭县畜牧发展促进中心 276700)
我国该病疫情的流行趋势与世界相同,在1950年重庆报出2例,此后在北京、吉林、内蒙古、山东、河北、甘肃等地的人畜中均发现此类病菌的存在。总体来看,在1950~1960年间,该病的感染趋势最为严重,到79年代后期开始逐渐降低,但在90年代中期后该病又卷土重来,疫情不断上升,在我国31个省市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据调查,我国受该病威胁的人口达到3.5亿,年新发病人数有5000~6000人,2006年是该病爆发最严重的一年。如辽宁省自从1989年后该病便销声匿迹,数十年间病情控制始终良好,与国家规定的控制标准相符,但从1994年开始,该省布鲁氏菌的病情开始扩大,年新发病数为100~200例,到了2018年,新发病人数已经达到559例,与上年相比上升251.6%。由此可见,我国当前布鲁氏病疫情开始逐渐回升,对生产生活构成严重威胁,同时也极大阻碍了畜牧业发展,加强该病防治工作已迫在眉睫[1]。
布鲁氏菌病主要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该病菌在侵入机体后常常在人畜之间传染,尤其是家畜中的猪、牛、羊最易感染此类疾病,再由其传染给饲养员或其他家畜。对此,应根据此类菌病的流行趋势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对策,使防治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当疫情发生后,中央和地方政府应给予高度重视,积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抑制疾病蔓延。对已经患有该病的人员或牲畜进行流调,扩大流调范围,对该村内全部养羊户及与羊有过密切接触的人员都应进行流调。对于羊接触过的流调人员进行血清学检验,畜牧部门应针对该村全部羊只进行该病检验。通过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作用,使该病得到有效防控,减少对人畜产生的危害。
针对家畜进行检疫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为了及时检验患有该病的家畜,掌握疫情的分布范围与特点,把握病情流行规律,有针对性地制定防治措施;二是为了消除传染源,保障清净地区不受感染,有计划的完成对该病的有效防治。对此,畜牧部门应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积极有序地开展该病检疫工作,将检出的病畜无害化处理,对健康牲畜进行苗裔,以免病毒在牲畜间传播,使疫病范围蔓延。
长期以来,该病预防工作始终坚持以免疫为主,检疫、免疫、处置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方式。随着社会不断进度,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综合性防治措施的应用效果无法满足现实需求。为了符合新形势,应加强防疫知识的宣传和教育,三级预防齐头并进,以期获得更加理想的防治效果。据调查,黑龙江省龙江县已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明确此类疾病的变化情况与患者的诊断率,可见防疫知识在宣传教育中起到重要作用,该省以往中小学生对该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为39.94%,目前已经上升到70.57%。通过开展防疫知识宣传工作,不但使基层医生对该病的诊断水平得到显著提升,而且患者能主动就医,疫情得到控制,已呈现出下降趋势,并且患者能及时得到医治,在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减少了经济损失。可见,加强防疫知识宣传在布鲁氏病抑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布病监测方案中的内容,做好该病的疫情监测工作,构建疫情监测网络体系,及时发现、诊断、报告与治疗。在辖区范围内面向重点职业人群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学监测、血清学检测等,由控疾机构定期到辖区医疗机构中采集病例,全面准确的掌握疾病动态,预测疫情发展趋势,并进行预测和汇报,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防治对策,使该病得到有效预防和治疗。在治疗方面应确保免疫方法得当,目前最为有效的是M5-90苗,应注意免疫剂量,做好疫苗保存工作,如若在免疫过程中操作者不慎感染该病,应及时服用抗革兰氏阴性菌药物进行治疗。
综上所述,布鲁氏菌病对人们生产生活、牲畜健康构成较大威胁,应根据该病的流行特点与趋势,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控制和预防,政府与养殖户应重视畜间检疫和免疫,加强防疫知识宣传,做好监测工作,针对患病人与牲畜有计划地组织治疗,使其早日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