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青
(浙江省天台县畜牧兽医局 317200)
2018 年8 月3 日我国首次确诊非洲猪瘟疫情,经过一年的防控工作,我国非洲一猪瘟疫情得到有效减缓。 非洲疫情防控工作能促进我国养猪行业的升级转型,尤其是畜牧企业已经深刻认识到非洲猪瘟综合防控的重要作用。 通过建立从单纯防控到防控与生产相兼顾、企业与环境相配套的非洲猪瘟综合防控模式能有效控制疫情,也能增强畜牧户的信心,加强对非洲猪瘟疫情的长久防控。
为了能使生猪养殖场的生物安全水平全面提升,需要加大生猪养殖场非洲猪瘟的排查力度,制定 “一场一策” 的防控措施,积极开展 “百场引领、千场提升” 行动,加大投资力度,全面提升规模养殖场防控能力,确保相关设施设备配套齐全,全面落实防疫制度,加强对养殖场的管理,提高养殖人员的严防意识[1]。 构建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和屠宰场洗消中心,县级非洲猪瘟PCR 实验室建立养殖、屠宰、无害化处理全程监管体系。 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由专业人员进行研究与分析,提高疫病排查监测能力,对养殖、屠宰、运输处理、无害化处理处置等环境全过程等进行严格地监测与排查,确保各工作环节都按照标准制度实施。 此外,大力支持屠宰企业完善 “瘦肉精”等违禁物质和非洲猪瘟自检体系,加强对肉品质量安全的管控[2]。
强化宣传。 秉承 “生物安全防控是一百减一等于零” 的观念。 开展非洲猪瘟防治技术专题培训,进一步提高基层兽医人员对突发疫情的鉴别诊断、早期报告和规范应对能力。 强化属地职责。 建立党政领导负责、办事处人员包村包片、村干部和技术人员包场网络化监管体系,对辖区内所有养猪场 (户)、生猪屠宰场、生猪无害化处理场所进行地毯式、不间断、反排查,并走访调查泔水禁喂落实情况[3]。 强化部门联动,重点检查农贸市场、疏导点、流动摊贩、商超生猪产品索证索票制度是否落实到位; 餐饮单位、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餐厨垃圾管理处置是否到位; 严厉打击泔水流入养殖环节行为[4]。 加快推进泔水处理终端设施建设,建立泔水全链条监管机制,力争泔水统一收集、集中处理全覆盖。
早期发现疫病能快速对疫病防控提供重要时机,加大对养殖、调运、屠宰、经营、执法、乡镇等各环节相关人员进行分批、分类、精细的非洲猪瘟防控技术、法律法规专项培训,全面提高从业人员和乡镇监管人员非洲猪瘟防控技术水平。 通过接触的全部人员作为重点培训对象,能保证相关人员快速准确的判断疫病。 此外,在培训技术制定时要保证各类兽医从业人员涵盖其中,加强对养殖户的科普宣传工作,保证其合理用药,尤其是要全面了解药物成分、不良反应含量规格及适应症。
加大对养殖业质量的安全管理,尤其是对饲料、兽药等正规渠道的购买与使用。 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各项工作的管理,无论是对猪的养殖、生产还是销售等,都需要做到全程监管,相关部门要抽查检验,通过与保险联动部门的相互配合,确保养殖业的健康发展[5]。 注重产业化的长久发展,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投资,打造属于自己的名牌产品,提升我国竞争力与综合实力,促进我国养殖业的长久发展。
当下,全球疫情较为严重,基于此需要不断更新风险评估报告。 在疫情风险评估持续开展的基础上强化风险控制与管理,以此确保在科学研究与分析流行病学基础上做好防控工作。 相关部门需要认真贯彻和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所制定的决策,促进自身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严格落实各项防控及治理措施,建立多部门联防联控机制,最大限度地确保养殖业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