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兰
(伊犁职业技术学院 835000)
布鲁氏杆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一种以发热、流产为典型临床特征的人畜共患传染病。 伊犁河谷是布鲁氏杆菌病的老疫区,近些年来,布鲁氏杆菌病的发病趋势有所上升,严重影响本地区畜牧业的健康发展[1]。 该菌宿主广泛,能感染牛、羊、猪、鹿、犬等多种动物[2]。 患布鲁氏杆菌病家畜及其产品及污染物是人类布氏杆菌病的主要传染源,其引发的传染性疾病不仅造成畜牧业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严重威胁广大畜牧工作者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伊犁地区某规模化羊场是我院校企合作企业,现有存栏多胎母羊1200 多只,成年公羊80 只,年出栏育肥羊800 只以上,是本地区规模较大的羊场之一。 2019 年1~2 月期间,该场陆续有15 只母羊出现流产、死胎、畸形胎,并伴有发热、关节炎等症状。 驻场兽医初步诊断是羊布鲁氏杆菌病,报我院技术服务中心进行进一步诊断。
据驻场兽医主诉,患病母羊多为妊娠3~4 个月,初期症状不明显,表现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反刍减少。 2~3d 后病情加重,体温高于正常1~2℃,阴唇出现潮红和红肿,从阴门出开始流出黄色黏稠液体,有的有血样黏性分泌物。 正常分娩母羊出现胎衣不下、子宫炎症状。 母羊流产的胎儿多是死胎、弱胎、畸形胎。 流产母羊阴道不断排除黏稠状或化脓性分泌物,有恶臭味。 流产羔羊胎衣呈现黄色胶样状浸润,部分胎衣上还覆盖有纤维蛋白脓液,胎衣显著增厚,并存在散状出血点。 流产羔羊皮肤存在大量出血点和出血斑,皮下和肌肉组织存在浆液性浸润,体表淋巴结肿大。
实验室诊断防治指导手册[2]。
用灭菌过的培养皿采集发生流产母羊的新鲜胎衣、流产羔羊的病变淋巴结组织等,粉碎,研磨,制成组织抹片,用改良石炭酸复红液,按照1:10 比例稀释,染色10min,然后用5%醋酸溶液脱色20s,再用1%美兰染色剂对图片进行染色,5min后用清水洗净,自然干燥,镜鉴,可见大量被染成红色的短小杆菌或球状杆菌。
3.2.1 血清样品采集
无菌采集流产母羊颈部静脉血液2~4ml,室温静置2h。 一般情况下血清会自然析出,若析出效果不好或没有析出,出现溶血现象,可将血液置入离心管中,6000r/min,离心15min。
3.2.2 琥红平板凝集试验
在准备好的灭菌玻璃板上用记号笔画上数排方格,没格大小约为2cm×2cm; 每个格内加入商品化的琥红平板凝集抗原30ul 和待检血清30ul,两者加入前先进行充分摇匀; 用灭菌牙签充分将两者混匀; 3~5min 后观察结果,出现凝集颗粒的判为阳性,反则为阴性。
3.2.3 试管凝集试验
在琥红平板凝集试验结果的基础上对阳性血清进行试管凝集试验复检。
(1) 血清稀释: 每份血清准备灭菌小试管4 支,第一管中加入生理盐水960ul,其余各管加入生理盐水500ul。 然后在第一支试管中加入备检血清40ul,充分混匀后吸出500ul 血清稀释液加入第二试管内,以此类推到最后一管,吸出500ul 血清稀释液弃去。
(2) 抗原加入: 将试管凝集抗原充分混匀后,使用0.9%生理盐水做10 倍稀释,然后每管加入500ul 稀释抗原。 充分混匀后放入 37℃温箱内,24h 后取出,在常温下放置 1~2h 后,观察结果。
(3) 结果判定: 与配置好的标准比浊管进行比对,血清抗体凝集效价在1:100 以上的判定为阳性结果,反则为阴性。
通过临床诊断和实验室诊断结果表明,该场发病的15 只流产母羊中有11 只结果为阳性,确诊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母羊流产,其余4 只母羊的流产原因有待进一步查明。
对该场所有羊只采血,采用琥红平板凝集试验进行初检,阳性者再采用试管凝集试验复检方法对全场羊只布鲁氏杆菌病进行筛查,凡是确诊为阳性的,按照 《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 规定及时进行扑杀。 同时,按照 《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 (GB16548-2006) 规定对病畜尸体及其流产胎儿、胎衣和排泄物、乳、乳制品等进行无害化处理。
全场工作人员集中到定点医疗机构进行布氏杆菌病筛查,确诊为阳性的职工立即调整工作岗位,不得再从事与羊接触的工作。 同时做好在场职工布氏杆菌病防控宣传工作,做好个人防护和消毒措施[2]。
对该场所有圈舍、场地和生产用具等全部用用 10% 的石灰水和2% 氢氧化钠溶液彻底消毒。 做好圈舍通风、灭蚊和灭虫工作。 加强粪便日常清扫力度及粪便的无害化处理[3]。
羔羊出生后现用消毒液擦洗全身后才放入羔羊培育圈,饲喂健康母羊的乳汁,做好日常圈舍、用具的消毒工作。 按照20日龄、120 日龄,6 月龄进行布病筛查,发现阳性羊立即淘汰做无害化处理。
采取以上措施后半年后回访,该场再没有布鲁氏杆菌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