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口蹄疫流行特性与免疫策略

2020-12-16 10:44:31王慧王冰清
中国畜禽种业 2020年1期
关键词:血清型口蹄疫毒株

王慧 王冰清

(江苏省睢宁县畜牧兽医技术指导站 221200)

1 概述

口蹄疫 (FMD) 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动物发生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和可快速远距离传播的病毒性传染病,是目前国际公认的对畜牧业危害最大的动物传染病。 该病感染动物种类多、传播速度快、传染性极强,是目前为止发现的传染性最强的传染病。 虽然该病发病率高、病死率不高,但能引起动物生产力下降,造成重要经济畜种巨大经济损失,每年可达数百亿美元,是一种世界性疾病,在国际贸易受限制和禁止。 所以,OIE 将其列为A 类传染病的首位,在我国口蹄疫也被定为一类动物疫病的第一位,目前预防以疫苗免疫为主,采取监测扑杀相结合的综合防控措施[1]。

口蹄疫病毒有7 个血清型,病原变异性极强,每个血清型又分为多个亚型,7 个血清型间无交叉保护,免疫应答程度低、传播方式与感染途径多样,多种偶蹄动物易感,猪气溶性排泄病毒量最大、牛对气溶性传播最易感。 如果所有的动物同时感染,首先是牛出现症状,且症状比猪和羊更严重,某些血清型对某些动物更具感染性。 成年牛的口腔黏膜、蹄部和乳房等处皮肤发生水疱和溃烂,病死率不超过5%,但犊牛多因心肌受损导致其死亡率高达90%。

2 流行近况

我国流行情况比较复杂,多毒株并存,毒株复杂、变异和免疫抑制严重。 最开始流行的是Mya98 系株,病毒抗原不断变异,2005 年以来,先后亚洲 I 型、O 型和 A 型 3 种血清型的 6种新流行毒株传入,在原仅有O 型2 个毒株的基础上,增加到3 种血清型8 个流行毒株,流行毒株的毒力,抗原和宿主嗜性发生了变异。 2005~2017 年我国通报的口蹄疫疫情共有135 次,以散发疫情为主,其中 O 型 53 次,A 型 36 次,亚洲 I 型 46次。 O 型、A 型病毒广泛存在,O 型有新的毒株传入,A 型宿主嗜性改变,牛猪均感染,亚洲I 型国内控制退出免疫,境外毒株有传入的威胁。

口蹄疫一旦爆发后会引发连锁反应,造成当地相关产业关闭、贸易限制、国际关系摩擦等政治经济、军事和公共卫生影响。 自2001 年以来,我国实行全覆盖强制免疫政策,在免疫等综合措施的影响下,周期性、季节性特征不再明显,一些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3 临床症状

牛潜伏期 2~5d,病牛发热,体温 40~41℃,精神沉郁委顿,食欲减退、可见流涎等症状。 水疱出现于病程的第2~5天,水疱破裂见到烂斑在发病4~7d,痂块见于6~10d,痊愈斑痕多见于感染后8~14d。 蹄的角质部受到损伤或蹄匣脱落者,新的角质组织可于发病后的8~12d 开始生出,并自蹄冠向端部每天延伸1mm 左右。

奶牛的产奶量显著下降,发生乳腺炎时,乳量损失可高达75%,甚至泌乳停止乃至不能恢复,且母牛易发生流产,产后母牛出现难配、不受孕,导致母牛淘汰增加。 未免疫的动物病死率高达5%~10%。 哺乳犊牛感染口蹄疫时,水疱特征不明显,出血性肠炎和心脏停搏是主要症状,新生犊牛发病死亡率很高。

4 口蹄疫免疫策略

4.1 防控政策

我国高度重视口蹄疫防治工作,根据我国目前的FMD 防控状况、经济实力采取疫苗免疫预防为主,辅以扑杀、消毒和无害化处理等措施。 目前实行强制普疫的综合防控措施 (O 型、A 型强制免疫、亚洲I 型监测扑杀),对易感牛、羊和猪进行疫苗免疫接种。 疫苗接种是防控口蹄疫最有力、直接、有效的措施,加强免疫与免疫监测仍是重点工作,只有重视口蹄疫疫苗接种,确保牛群免疫密度达到100%才能减少经济损失。

4.2 疫苗选择

选择疫苗一是要毒株匹配,即选用免疫用疫苗毒株必须与目前流行毒株同源性匹配,疫苗免疫以后才能保护被免疫动物抵御流行毒株的侵袭,选用多价苗; 二是要高效,选用高抗原含量的高效苗,提高抗原的多型刺激,诱导机体产生高质量的体液和细胞免疫; 三是要安全,选用杂蛋白和内毒素含量少的疫苗,减少应激反应的风险。

疫苗的作用一是降低动物对口蹄疫的易感性,二是诱导机体产生对口蹄疫的保护力,三是使感染动物的传染性降低,四是缩短群体的持续感染时间,五是大剂量接种疫苗可以有效减少持续感染的发生。

4.3 免疫操作

具体免疫接种方法及免疫剂量按产品说明书规定操作,注射器最好使用连续注射器,确保接种剂量准确; 接种2ml 以上的选择20ml 铁架注射器; 或一次性注射器。 成年牛选择16×38的针头,犊牛选择12×25 的针头。 颈部肌注、注射部位消毒。免疫时应注意及时更换注射针头,要做好免疫前、中、后各项消毒工作,包括相关人员的规范消毒和相关器材的消毒,按照相关规定妥善处理用完的疫苗瓶和耗材,还要规范做好个人防护,包括防疫人员应穿防护服或经消毒的工作服,穿戴防护帽、防护手套和防护鞋或胶靴,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进行更换和严格消毒。 目前使用的疫苗主要是灭活疫苗,疫苗开瓶后要立即使用,免疫接种前后加强饲养管理,避免惊吓,动物转群、运输后不要立即免疫接种。

4.4 免疫方法

种牛全群普免两次间隔3~4 周 (注意妊娠30d 內不免过后补免)。 犊牛在 90 日龄进行首免、3~4 周后进行二免,以后每隔4~6 个月加强免疫1 次。 正常情况下,成年牛每年免疫3次,犊牛基础免疫 2~3 次。 牛接种疫苗后 14d 可产生抗体,免疫保护期4~6 个月,因此每隔4~6 个月免疫 1 次即可,可根据抗体监测及受威胁程度适当调整免疫时间。 疫情压力大时成年牛每年免疫3~4 次,犊牛基础免疫3 次。 调运牛调前4 周加强免疫1 次。 发生疫情时,对疫区、受威胁区域的全部易感动物进行一次紧急加强免疫。 最近1 个月内已免疫家畜可不进行加强免疫[2]。

4.5 不断更新免疫程序

制定免疫程序是通过大量科学试验与生产实践不断总结和完善的,根据本地疫病流行状况、动物用途、母源抗体、疫苗性质、接种途径、接种动物反应、接种对生产能力影响、饲养管理条件 (如断奶时间、营养、转群等) 等,结合免疫抗体监测结果制定。

规模养殖场可根据推荐参考免疫程序,结合本场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场防疫工作的免疫程序,并实施免疫; 对散养家畜在春秋两季各实施一次集中免疫,每月定期补免; 对新补栏的家畜要及时免疫。 有条件的地方对散养户实施程序化免疫。

5 结语

在我国,口蹄疫危害很大,境外威胁严重,防控形势依旧严峻。 《国家口蹄疫防治计划 (2016~2020 年)》 中,明确口蹄疫防治目标到2020 年全国亚洲I 型口蹄疫达到非免疫无疫,A型口蹄疫免疫无疫; O 型口蹄疫海南岛、辽东半岛、胶东半岛非免疫无疫,辽宁 (不含辽东半岛)、吉林、黑龙江、北京、天津、上海免疫无疫,全国其他地区维持控制标准。 总的来说,科学认识口蹄疫的特性和流行特点,重视该病的防控,加强免疫、确保免疫密度,保障养牛业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血清型口蹄疫毒株
牛口蹄疫的鉴别诊断与防治
法国发现新冠新变异毒株IHU
科学大观园(2022年2期)2022-01-23 11:05:15
猪注射口蹄疫疫苗 出现应激反应咋办
今日农业(2021年8期)2021-11-28 05:07:50
口蹄疫
通辽地区牛肉与牛肉制品沙门氏菌血清型调查
食品界(2016年4期)2016-02-27 07:36:44
广西鸭圆环病毒流行毒株遗传变异分析
广东地区水禽大肠杆菌血清型鉴定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V/JZ06-3基础毒株毒力返强试验
特产研究(2014年4期)2014-04-10 12:54:12
肺炎链球菌血清型鉴定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医学综述(2014年14期)2014-03-27 10:31:04
猪瘟强毒株与兔化弱毒疫苗株的LAMP鉴别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