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玉栋
(山东省济南市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 250000)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简称鸡传支)是由于感染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IBV 属于尼多病毒目、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冠状病毒Ⅲ群成员,其具有多血清型、超强变异性的特点,高致病性毒株主要引起呼吸道特异性病变,也有一些变异毒株能引起生殖及泌尿系统的病变。为增强对症控制效果,兽医临床要把握IBV 以下特点:该病毒对所有抗菌素不敏感,但可以引发动物机体内外源性继发(并发)感染,治疗过程必须采用敏感抗菌素对症控制继发(并发)感染;该病毒较适存于偏低温环境条件下,尤其是接近负温度值、负温度值以下并寄居于潮湿有机物载体中时,其存活时间显著延长;持续作用的高温、干燥、日光照射(含紫外线)可将其大量灭活,所以规模化禽舍长期保持清洁、干燥、通风、采光充足的良性条件,有助于降低环境中的病原体(病毒)含量并实现防病减病目标;病毒对各种常规消毒剂均表现敏感,所以经常开展常规消毒可以消灭大量病毒,但要注意消毒前先进行清扫保洁,去除粪污、垫料等有机物载体,尽量使病毒粒子保持裸露状态,可以显著提高当前消毒质效。
鸡传支的致病源具有多靶心致病特点,除了较明显的呼吸系统病变外,还可能出现免疫、消化系统等病理变异,临床上根据靶心病灶部位大致可划分为“呼吸型、肾型、腺胃型、输卵管型” 等4 型。
典型特征是呼吸道炎症和蛋禽产蛋率下降。低龄发病雏鸡症状较为明显,症见喘咳、眼鼻分泌物增多、甩鼻、呼吸杂音、呼吸困难等,少数病鸡呈缓慢的病理性腹式深呼吸,听诊常伴湿性肺啰音,部分病例会逐渐呼吸衰竭、窒息而死。成年鸡呼吸道病理症状相对较轻,但体重可能略减,产蛋鸡表现产蛋下降、产劣质蛋等。剖解变化:主气管内壁呈环状充血、下断尤为严重,呼吸道一般没有明显的出血现象,多呈卡他性炎,内有带气泡的渗出液[1]。
多发于30~50 日龄雏鸡,最早可在7 日龄左右发病,育成后期的鸡发病症状较轻且病死率较低。本型多呈慢性病程,发病鸡机体渐进式消瘦及贫血,后期呈明显的营养不良,排灰白色稀便,肛周羽毛常黏结灰白色尿酸盐沉积物,发病中后期可能出现较为明显的呼吸道症状,日龄较大的成年鸡呼吸道症状轻微或不出现,部分病例因肾衰竭或尿毒症而致死。剖解变化:肾脏明显肿大,色泽变淡、呈贫血苍白状,明显突出于脊椎骨,表面附着灰白色尿酸盐结晶,重症病例还可见心包膜及泌尿系统亦有尿酸盐沉积现象,病程较长者尚可见呼吸道充血性病变。
病程约10~15d,死亡高峰期在发病后5~8d,综合发病率及病死率高达30%以上,较多发于20~90 日龄阶段的育成鸡,最早发病可始于4 日龄左右。主见明显呼吸道症状,同时出现减食乃至绝食,精神极度委顿,身体逐渐消瘦,排少量水样稀便,部分发病禽随即发感染加重会逐渐衰竭而死。剖解变化:病鸡身体极度消瘦,皮下及肌肉组织轻度至中度脱水贫血,腺胃明显水肿,腺胃壁增厚且质地变硬,腺胃黏膜充血、出血及溃疡。随病程延长,后期腺胃变得大而松弛,内壁皱褶和乳头消失,囊壁变薄,较正常腺胃增大数倍[2]。
主见于产蛋母鸡的产蛋高峰期,产蛋旺季的母鸡群突然出现批量发病,产蛋量显著下降或完全停产。一般这类寡产鸡食欲基本正常,营养状况良好,精神状态无明显异常,鸡冠红润,甚至比正常鸡还显得健康。剖解变化:病鸡输卵管发育不全,显得纤细而且壁薄,从泄殖腔外向上延伸一段后即出现盲端,输卵管伞缺失,残存的输卵管内蓄积少量渗出液,卵巢发育基本正常,尚可见成熟的卵黄,群众通常称此类病鸡为“假母鸡”。
鸡是IBV 在自然界中的唯一宿主(易感对象),所以本病仅发生于鸡,其他家禽均不易感。不同品种、日龄、性别的鸡均会感染发病,但以育成期以前的雏鸡症状最为明显、危害最大、发病率及病死率为最高。中大鸡症状较轻或呈隐性感染过程,仅产蛋鸡表现出产蛋量下降及产劣质蛋。病鸡和带毒鸡是主要传染源,康复鸡在2 月以内仍然带毒并具有传染风险,病鸡和带毒鸡的排泄物、分泌物对外排放污染饮食源及外界环境,可构成循环再传染。传播途径较为广泛,主要经呼吸道、消化道侵入构成传染,飞沫传播、粪口传播、食入性传播是IB常见的传播途径。本病发病无明显季节性、呈常年发病态势,但温差波动、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不利应激源可能诱导健康禽发病,一旦出现个别发病往往会迅速蔓延整群[3]。
预防措施要突出“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指导原则,重在消除病原体适存条件、尽力保护易感动物。目前、针对IB 尚无效果确切的对症治疗药物,所以发病场要不断加强和改善饲养管理,严格落实各项卫生防疫管理制度,尽量消除各种不利应激源(致病因素),同时配合接种相关疫苗使鸡群获得有效被动免疫抗体保护。病史区、发病场的首要任务是科学制定和实施疫苗程序免疫,适时接种IB 疫苗,首免期一般确定为7~10日龄,常用IB-H120 弱毒疫苗点眼或滴鼻;30 日龄左右再加强免疫1 次,采用IB-H52 弱毒疫苗点眼或滴鼻。保护产蛋禽,可与开产前用IB 灭活油乳疫苗肌注(0.5ml/羽);肾型IB 要选用肾型IB 弱毒苗进行免疫接种,常用灭活油乳剂疫苗于7~9日龄作颈部皮下注射;对于IBV 变异株可于20~30 日龄、100~120 日龄期间分别接种1 次弱毒疫苗或灭活油乳疫苗。其次,加强养殖环境控制是关键,抓好养殖小环境保洁消毒管理,长期保持干燥、清洁、通风、空气质量达标、温湿度适宜、采光充足的适宜环境条件,规模禽场每周至少消毒1 次,发病舍需每天保洁消毒1 次,建议精准控制消毒液配比浓度,尽量避免强刺激性消毒水损伤鸡的呼吸黏膜引起发炎。第三,尽量坚持自繁自养,把好种禽、种蛋检疫检验关,从源头上杜绝IBV 阳性个体,确保整群维持良好的整齐度和健康度;养殖过程及时劣汰早期发病个体,严格执行隔离观察治疗、兽医卫生消毒、无害化处置等防疫管理制度;科学配制及饲喂全价日粮,确保日粮中各项重点营养元素供需平衡,24h 不间断供应清洁饮水,增强鸡的机体免疫力。
从专业化角度分析,15 日龄以内低龄雏鸡一旦感染IBV 发病多为预后不良,并无实际治疗价值,建议作劣汰及无害化处置。育成期以后的发病禽,仅对症状较轻、病情未恶化的病例采取对症药物治疗,判定有无治疗价值的依据是发病鸡日龄达20 日龄、体重达0.25kg 以上,无明显全身症状及神经症状,当前尚有食欲。实用经验处方:“高纯黄芪多糖+氟苯尼考+多西环素” 内服(建议混饮),早晚各喂1 剂、连7~10d。肾型IB 治疗期间要降低饲料中蛋白添加量,适量补充K+和Na+;康复治疗期间有必要采取其他支持疗法,内服“复合氨基酸” 促进食欲恢复,日粮倍量添加几种必需维生素(VE、VC、B 族维生素)增强鸡的免疫力,促进受损胃肠黏膜机能修复,混饮复方电解多维液纠正病理状态下的电解质代谢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