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岩 邸静 赵源 孙志功
(宁夏贺兰县农业农村局 750200)
牛结核病作为经结核分枝杆菌引发的人畜共患慢性传染病,属于社会公共卫生问题,所以实行奶牛结核病净化工作极其关键,需要对奶牛结核病净化技术进行创新,从而达到检测、检疫、阳性畜扑杀等方面的要求,实现奶牛结核病净化的最佳效果。
结核分枝杆菌包括牛分支、结核分支、禽分支结核杆菌,奶牛结核病病原为牛型结核分枝杆菌,病畜为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呼出气体、痰液、尿液及粪便等排出,易感牛、病牛接触后,或是进食受到污染的饲料及水后会发生感染情况[1]。国家提出牛型结核分枝杆菌PPD 变态反应检测标准,当前这种方法应用前景较好,但实际应用过程中暴露出较多问题,如操作复杂、监测时间较长、应激反应大、不能准确区分牛型、禽型及副结核,所以,应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创新,以便充分发挥牛型PPD 变态反应检测技术的应用价值。
评判试验结果过程,一般会用游标卡尺测定皮皱厚度,因卡尺度数精准,不同工作人员夹持皮皱的松紧度有所差异,所以,发生人为所致误差的可能性较大。尽管定期实行技术培训,但仍存在一些操作人员无法准确掌握测量方法,因此,建议采购数显游标卡尺对皮皱厚度测定,降低人为读数造成的误差。
参照动物结核病诊断方法进行牛型PPD 变态反应试验,在牛颈部1/3 位置给予结核菌素皮内注射,因部分区域养殖条件较差、牛无法配合注射,若想实行颈部注射有较大挑战性,多会采用捆绑方式处理,趋于这种情况下对牛生产性能的影响较大,严重条件下还会引发机械损伤、孕畜流产等问题[2]。生产过程中发现奶牛在接受直肠检查、输精及挤奶操作时,工作人员可经牛背后靠近,通过尾根褶皱皮内注射方式处理,准确掌握注射方法和技巧,如此一来,牛尾根注射时可保持安静状态,发生应激反应的概率降低。
牛型PPD 变态反应试验前将牛毛剪掉,再注射结核菌素实行检测,因剪毛工作量较大,在检测过程导致部分工作人员操作中容易发生手指磨破现象,严重情况下还会产生手指创伤感染状况。因此,应采购能充电的电推剪,以便实现携带便捷、操作简单连续的效果,确保电推剪毛的整体效果,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
以往牛型PPD 变态反应应用效果不理想,同时禽型结核阳性反应容易致使牛型PPD 变态反应呈假阳性,使一些假阳性牛会被杀掉。针对于此,建议在奶牛结核病净化中使用γ-干扰素检测方法处理,以此确保检测工作质量,及时排除禽型结核所致非特异性反应,避免发生皮内变态反应造成的假阳性情况,使得试验结果特异性提高[3]。值得一提的是γ-干扰素试验一次采血即可,不容易发生人为因素所致皮内变态反应,γ-干扰素试验可提高初期结核病检测效果,经采购γ-干扰素试剂盒加大试验,以达到最理想的试验效果。
阳性牛扑杀、无害化处理技术较多,(1)可通过锤击牛头方式,选取锤击后脑枕骨大孔位置方式处理,该种技术的应用能够在较短时间将牛杀死,不足:动作粗暴,操作过程的血迹会对环境、工作人员身体构成直接影响[4]。(2)使用静注药物的方式处理,如果不能准确掌握药物剂量、致死时间,则会对扑杀情况构成不利的影响。(3)通过电击式大动物扑杀器扑杀,定期组织相关培训学习使工作人员更好的掌握扑杀方法及操作技巧,可发挥出设备在奶牛结核病净化工作中的应用价值,确保操作效果和安全,防止对环境构成不利的影响。
在实行奶牛结核病净化过程中,应按照病害动物及其产品生物安全处理相关标准,以焚烧和深埋的方式作无害化处理[5]。通过上述手段对大批量病死动物进行处理,如果焚烧不彻底、对环境构成污染,会使大量肉品不能再次利用,所以建议通过生物无害化技术处理,以耐高温生物酵素分解发酵,对病死畜进行切割、粉碎及生物发酵、高温灭菌等处理,然后制成高档有机肥料。
不断总结工作经验,对奶牛结核病净化关键技术创新,有助于为奶牛结核病净化工作奠定基础,如牛型结核分枝杆菌检测技术创新、γ-干扰素检测技术创新、阳性牛扑杀和无害化处理技术创新、病死畜无害化处理技术创新等,对奶牛结核病净化关键技术创新,合理运用奶牛结核病净化工作,发挥相关技术的最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