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云 侯长娟
(江苏省射阳县畜牧兽医站 224300)
魏氏梭菌是动物体内的一种条件性致病菌,能引起多种动物的感染和发病,常导致发病动物出现急性临床症状,甚至会出现急速死亡。 对养殖业的危害比较大,对其进行防控势在必行。
本病病源属于一种条件性致病菌,通常在动物胃肠道内长期存在,但不会使动物出现临床症状,只有当动物处于某些应激情况下就会导致动物自身体质变弱,从而使魏氏梭菌有机可乘,导致猪发生魏氏梭菌病。 能引起猪发生魏氏梭菌病的应激因素主要有猪群突然更换饲料,饲喂过少的纤维素饲料或过多的高蛋白质饲料,会导致机体肠道菌群发生紊乱,导致魏氏梭菌大量繁殖,从而发生魏氏梭菌肠毒血症[1]。 猪舍气温高低变化过大、猪相互间打架、猪饲料发霉变质以及猪在冬天采食冰冻的饲料和饮水等都会造成猪群发生应激反应,密度过大,舍温过高等也可引起应激而引发本病。 饲料中营养物质欠缺或不均衡也会引起猪发生本病。 另外本病的发生还和环境因素具有相关性,当猪舍卫生条件较差,数日没有清理猪圈,也没有进行常规消毒工作,这就会使得圈舍内的地面上积聚较多的粪便。 地面、器具、垫料甚至是饲料都可能会被污染。 这样的环境下容易滋生病原菌,也容易引发魏氏梭菌病。 本病还可能是将外界环境中的病原菌携带进入猪场而引起猪群发病。 在日常饲养管理中,如果管理不当可能会导致外界病原菌进入猪场,常见的是人员在进入养殖区时没有进行消毒,由受到污染的衣物、毛发、鞋底等将病原携带进入养殖场。 还可能是车辆、器具等进入生产区时没有进行消毒,由车轮将带有病原的泥土带入养殖场,从而引起养殖场的猪发病。
魏氏梭菌也叫产气荚膜梭菌,呈革兰氏阳性。 本病的传染源是各种已经发病或带菌的动物,传播途径是通过直接接触和飞沫等传染。 易感动物是各种家畜及一些家禽。 但猪的感染率比较高。 任何品种、年龄的猪只都能感染,其中仔猪和种公猪具有较高的发病率[2]。 仔猪从出生后到1 岁内是感染发病的高峰期,随着猪的生长发育,超过1 周龄的猪发病率会出现明显下降。 妊娠期的母猪也可以感染发病,具有相对较高的发病率,尤其是妊娠期处于1~2 个月的经产母猪具有更高的发病率。 而且发病后具有相当高的死亡率,通常是在发病后的2h内就会出现死亡,死亡率最高可以达到100%。 本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常是在每年的11 月到次年的2 月份发病率较高,正是我国处于冬、春寒冷季节。
本病根据其发病后临床症状出现的情况,可以将猪魏氏梭菌病分为4 种类型,即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
发病猪通常没有表现出任何症状就会死亡。 死亡率极高,有的病猪会表现出一些症状,如烦躁不安、共济失调、角弓反张等情况。 病程稍长的猪会出现呼吸不畅,不断嘶叫,叫声沙哑。 表皮可见苍白,可视黏膜苍白。 有的病猪会从口鼻流出白沫,突然倒地。 四肢不断颤抖,前后划动。 常在几个小时内会出现死亡。 晚上发病的病猪可见其将饲料吃光,第二天早上死亡。
急性型的病猪可以出现典型的病变,可见病猪精神沉郁,有腹痛症状,排出粪便上有灰黄色组织碎片,甚至还可见有血液。
本型的病猪通常具有较好的精神状态,食欲正常,但病猪会出现持续性腹泻,排出的粪便开始为黄色稀便,随着病程的延长粪便可以变为清水样。 在粪便中混有大量组织碎片。 外观呈现米汤状。 病猪会因脱水而逐渐消瘦,常在一周左右发生死亡。
慢性型的病猪病程较长,常为数周或数月。 病猪精神正常,但会间或性的发生腹泻。 排出的粪便为灰黄色。 具有较高的黏性,常在肛门周围和后肢上黏附,形成结痂。 病猪生长发育变慢,体型出现渐进性的消瘦,最后变为僵猪或死亡。
解剖病猪可见病死猪的喉头、气管内都有大量泡沫性物质,泡沫呈现粉红色或大红色。 肺脏肿大,肝脏肿大出充血。脾脏也发生充血,有的病猪可见脾脏破裂。 病猪表现出消化道不同部位都有出血点或出血斑。 在胃底部有出血斑,肠系膜发生充血和出血。 肠道也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和出血,有的部位还可见肠道胀气。 尤其是小肠内有大量出血点,内容物稀软,还可见有一些黏液和血液。 全身各处淋巴结都会出现充血和出血情况。 最典型的是肺门淋巴结和肠系膜淋巴结充血和出血严重。
本病的诊断主要是通过实验室方法进行确诊。 主要方法有触片镜检,病原分离培养和血清学鉴定。
无菌条件下取病猪的淋巴结、肝脏、脾脏、小肠及其内容物,触片、涂片后分别进行革兰氏染色和亚甲蓝染色,然后进行镜检[3]。 通过镜检后可见在视野中发现有呈染成蓝色的大量杆状病原菌。 菌体通常呈单个或是成对排列的病菌。 还可见有的病原菌具有芽孢,呈卵圆形。 位置通常在菌体的一侧或在正中央。 小肠涂片使用亚甲蓝染色后镜检可见有粗大的杆菌,有芽孢和荚膜。
对病原进行分离培养,划线接种于普通营养琼脂和血平板琼脂。 经过37℃的厌氧培养24h 后可见在培养基上生长出菌落。 普通营养琼脂上的菌落表现为灰白色,中等大小,中央隆起,表面光滑。 在鲜血琼脂平板上的菌落表现为大菌落,表面光滑湿润。 中央隆起,在周围出现溶血环,常呈现双溶血环。
血清学鉴定是使用中和试验,在含有肝、胃等的汤中,通过添加消化酶后置于37℃温度下通过8h 的作用,离心取上清液。 将标准血清液滴加上清液后于37℃的处理40min 后给小白鼠注射,如果小鼠在1d 内死亡,说明感染魏氏梭菌。
本病可以使用疫苗进行接种,怀孕期的母猪可以在产前1月时接种C 型魏氏梭菌福尔马林氢氧化铝类毒素苗。 在肌肉内注射 5ml,过 15d 后需要再次接种,剂量为 8ml。 这样可以在妊娠期内形成抗体。 仔猪在出生后也可以从母乳中获得母源抗体,具有保护力。 种公猪常在6 个月免疫接种1 次。
本病由于肠道内胀气,可以采用防止发酵的方式。 使用鱼石脂3~5g 和酒精混合后给病猪灌服。 还可以灌服200~300ml的液状石蜡。 也可以使用温肥皂水对直肠进行冲洗。 这样可以将肠道内的粪便冲洗出来。 配合静脉注射1000ml 10%的葡萄糖溶液,加入10ml VC进行静脉注射。 还可以在饲料中拌入碳酸氢钠,剂量为3g/kg,添加一周,可以有效防止病猪发生酸中毒。对于肠道胀气严重的病猪可以采用人工放气的方式进行。 方法为在病猪胃管中插入导管放气,也可以采取针刺的方式进行放气。如果病猪腹痛明显,可以注射阿尼利定,剂量为5ml 肌注。 对于发病猪还要使用林可霉素、丁胺卡那等抗生素进行治疗。
猪群要饲喂全价饲料,及时清除圈舍内的粪便和杂物。 确保圈舍的通风干燥。 对养殖场内外要定期进行消毒处理,可以有效杀灭养殖场内的病原菌。 圈舍要具有良好的通风和温湿度,确保在不同季节保持温湿度恒定。 在养殖过程中还要注意预防各种应激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