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利,李家辉
(成都理工大学,四川 成都 610059)
近年来,在党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不懈努力下,越多越多的贫困县实现“脱帽”,但偏远的乡村贫困地区仍是当前脱贫攻坚的重点区域[1]。“十三五”时期,我国坚持绿色和可持续发展,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旅游业作为与规划发展理念高度契合的朝阳产业,在脱贫攻坚中大力发展旅游业是可行道路,尤其是在乡村贫困地区,开展生态旅游,进而实现精准扶贫。四川省食用菌资源丰富,近年来部分乡村地区开始发展食用菌主题生态旅游,但是在食用菌主题生态景观规划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导致当地食用菌生态旅游特色不足,对游客的吸引力不高,未充分发挥食用菌主题生态旅游的精准扶贫作用。在此背景之下,分析了四川省乡村地区食用菌主题生态景观规划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与建议,以期助力我国脱贫攻坚战及四川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健康发展。
随着精准扶贫战略实施以来,四川省各级党委和地方政府联手协作,先后出台系列文件,在卫生、金融、教育等多方面予以扶持,努力促进贫困地区在经济领域取得发展和突破。尽管政策多,但由于各地区贫困原因不一致,所以仍有部分地区不能实现脱贫。在实际的脱贫攻坚中,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四川部分落后的乡村地区尽管在经济上贫困,但是在民俗风情上传承良好,且拥有着较为丰富的食用菌资源。对于这些地区,围绕食用菌进行生态旅游开发无疑是脱贫的较佳选择,一来能够促进当地在经济上实现增收,二来还可以传承传统文化,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此外,开展生态旅游,还可以将外界的新思想和新观念带入贫困落后地区,在物质丰富的同时实现精神富裕[2]。为了了解精准扶贫背景下,四川省利用食用菌主题生态旅游精准扶贫的成效,选择了四川的稻城、黑水、雷波等贫困县主题生态旅游情况进行了考察,重点对其景观规划问题进行了研究,梳理和总结了以下食用菌主题生态景观规划的突出问题。
尽管四川许多贫困地区拥有众多可开发的食用菌资源,但由于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其生态景观规划的科学性明显不够。部分地区开发者在生态旅游规划中更偏向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简单模仿我国发达地区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模式,对于生态景观规划简单的理解为增加一些农业旅游的项目,把食用菌主题生态景观开发和规划等同农家乐等旅游项目。同时,在开发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缺乏对食用菌资源及其生长的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开发中造成了对当地食用菌生态环境的破坏。
在考察中发现稻城、黑水、雷波等贫困县在开发当地食用菌主题生态旅游景观时,并没有注重对食用菌主题的视觉表达。这具体表现在:1)在景观设计中并没有应用与食用菌有关的视觉元素。例如,景观小品中并没有体现出食用菌文化特色,也没有应用于食用菌形态相关的假山、植物等。游客在游玩时,并不能深切的体验到这是以食用菌为主题的生态农业园。2)在景观设计时不能体现当地食用菌文化历史和地域特色。这些贫困县在开发时简单复制了其它地区的生态景观,并没有结合四川地区的食用菌文化特色来进行开发和规划。
除了没有体现出生态景观的食用菌主题外,在一些景区内,开发者也没有营造出食用菌文化氛围。这具体表现在:1)食用菌文化景观设计没有与菌蕈文化有机融合起来。尽管这些景观内也有大量的水、石、草木、花草、音乐、灯光等内容,但这些内容往往是独立的且与食用菌文化没有任何联系,很难让游客在游玩时感受到景观的食用菌文化氛围。2)在一些餐饮、纪念品等游客休闲购物的区域,也没有很好地融入食用菌相关的内容,例如:在餐饮中的农家菜,并没有突出食用菌餐饮特色。在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中,也和其它一些生态农业景区一样,没有突出食用菌主题。
在考察中还发现,尽管有些县区在开发中也引入了一些与食用菌主题相关的景观项目,但游客在游玩这些项目时,亲自体验与参与的程度不高。这也导致在游玩后,景观工作者在对游客进行旅游满意度调查时发现,游客对当地主题景观项目的印象不深刻。无法深入了解当地景观项目要表达的主题和特色,游客忠诚度和满意度都不高。
为了保证对食用菌主题生态景观的科学规划与设计,在开发过程中要坚持结合生态学规划理论和旅游规划理论,立足实际,科学决策。生态景观的设计要以遵循生态学规划理论为前提。在具体的生态景观设计中,要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以现有的生态系统为依托,围绕当前实际进行规划设计。对于已遭破坏的生态景观和生态系统,要着力修缮和恢复,努力重现原有的生态景观,同时注意维护园区景观的整体性。生态学规划理论不仅包含景观生态学理论、环境规划学理论,而且还包括植物群落理论。从而对园区设计的方方面面进行全覆盖,如交通路线、功能区的建设、植物群落的景观设计等,还可对园区以后在发展中如何做好环境保护等作出指导[3]。在旅游规划理论中,也包含了四个方面的理论知识,分别是围绕旅游者心理需求做重点理论讲解的旅游心理学,用以指导设计人员在设计中兼顾旅游者的心理需求,以提高旅游者的心理体验;围绕“人本主义”进行规划和设计理论讲解的旅游人类学,为当地农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做理论指导;围绕园林规划和设计进行理论指导和讲解的园林规划设计理论,指导园区进行园林规划,食用菌主题生态景观在设计中,不仅需要考虑园林和食用菌的设计与融合,而且还需要对园林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使环境与发展和谐统一;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不是相悖的,而是可以实现和谐统一的。在发展中,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观光园在规划设计时,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合理和有度运用当地的食用菌资源。要在保护当地生态系统和人文环境的前提下,做好发展,在发展中始终贯彻和落实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四川乡村地区在开发食用菌主题生态景观时,要注意应用视觉元素,科学搭配,凸显食用菌主题。在景观设计中,选用与食用菌有明显关联的视觉元素,无疑更能凸显食用菌文化。人们在旅游时,视觉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感官,是识别和区分事物的主要方式。通过合理的景观搭配,映入人眼的各类元素便能获得人们的关注,进而实现主题价值的传播。当代建筑千篇一律,当代园区千景一面,在设计中要努力避免此类问题的出现。四川乡村地区在进行主题景观设计中,要立足地区实际,依托地区文化和历史传统,以民族为载体,进行传统文化的展示。在色彩的应用上,应以绿、白、蓝和灰色为主要色彩,在园区的景观设计上,要大量勾勒食用菌的符号和造型,选择食用菌形状的灯罩等,此外还可设计与食用菌形状紧密相关的雕塑作品[4]。在搭配视觉元素时,要遵循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并符合四川的地域特色和社会背景。以食用菌为主题的生态园,在景观的设计建设中,要紧扣主题,围绕主题进行开发和设计。在艺术方面,可以选择与食用菌有关的诗词、绘画、历史故事等。我国是世界上较早开始食用并培育食用菌的国家之一,历史上有很多与食用菌有关的文化故事和艺术作品。事实上,菌文化与竹文化、松文化、梅文化等也可以进行搭配设计,借助古建筑、景观石,积极营造和呈现文化背景,凸显“和”的文化主题,弘扬以和为贵、邻里和睦和社会和谐发展的文化蕴含。
在园区规划中,主题景观是重要组成部分,设计要以当地的文化传统和民俗特色为根本,以食用菌文化为依托,营造浓郁的食用菌文化氛围,打造富有四川乡村特色的食用菌主题园区。园区规划作为一套复杂的工程设计,在布置时要多方面考虑,仅依靠视觉元素进行装扮很难达到主题要求,因此,要适当的引入食用菌文化元素,进行具体的场景勾勒,营造充分且浓郁的食用菌文化氛围。游客的视觉审美是基本,除了满足视觉需求外,还要兼顾到游客的心理需要和情感需求。在设计中,将菌蕈文化等内容统一融合,并勾勒在空间设计中,综合运用音乐、灯光、草木、水、石等统筹布置综合展现,尽可能的将菌文化内涵完美展示[5]。文化是抽象的,要借助内容的展示,使文化具体和形象化,便于游客直观感受。比如,在园区的长廊中,布置食用菌绘画、故事以及雕塑作品等,使菌文化内涵得以具体和形象。在设计和规划中,要兼顾群众在日常生活中的习性和习惯,尽可能的使设计融入百姓生活,让内涵和文化传递共融、共生。在园区建设完成后,游客可能多来自城镇,因此,进行设计时要注意尽可能的贴切生活,营造宽松和愉悦的景区氛围,以优秀的景观设计,吸引游客到来,以愉悦和谐的氛围,让游客流连忘返。
游客体验是主题型生态旅游的重要特征,四川乡村地区开发食用菌主题生态景观时也要加强对游客的心理分析以及游客体验方面的功能需求调查,并在规划时科学地引导游客体验各类景观项目。例如,四川乡村地区在开发食用菌主题生态景观时,可以规划出:1) 食用菌文化主题活动区,景区工作人员可以指导游客认知、学习和体验我国与四川当地的食用菌文化,了解我国的食用菌资源、品类以及发展历史,当前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四川地区食用菌的知名品牌等。2) 食用菌休闲游乐主题活动区。在这一活动区,景区工作人员可以指导游客购买各类食用菌产品,亲子体验食用菌的采摘、加工过程,品尝景区内食用菌美食美食以及购买各类食用菌文化主题的纪念品或礼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