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虎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4)
我国一直以来都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传统农业因为本身效益低下,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农村青壮年人口向城镇迁移,“三农”问题更加凸显,所以急需调整改变。同时,农业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也成为加快推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因素。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的战略,通过“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相结合,促进互联网时代产业的发展。
资源环境问题是现代化农业所引发的思考,人们结合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趋势,提出了生态农业的概念。这是人们开始谋求在发展农业的同时保护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农业方式。生态农业遵循生态发展的规律,运用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将现代科技同传统农业有机融合,以构建良性循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1]。
与传统农业相比,生态农业在把握农业产量的同时,重视农产品的安全等级与质量标准,注重生态系统与农业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生态农产品是指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同时遵循生态学与生态经济学规律,在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生产出来的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的、无害的、营养的、健康的农产品[2]。例如,人们常提到的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蔬菜等都属于绿色生态农产品。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近些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消费者对以健康、绿色为特色的生态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生态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造成生态农产品的供需缺口的原因是,购买生态农产品的渠道不畅通,以及市场上的供需信息更新不及时。目前,我国生态农产品市场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市场规模和供给水平还有待完善。同时生态农产品的市场体系还未统一健全,生产基地的建设以及生态产品的品种搭配也有待提升。此外,部分生态农产品的推广还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信息优势,无法对产品特色进行广泛的宣传。这些都减少了生态农产品在市场上的供应和消费选择,对市场供需关系带来了影响。
生态农业与互联网相互融合,利用好互联网信息技术,对农产品和农业模式进行创新,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的各项优势,是解决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式。了解研究当前互联网生态农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障碍,对生态农业与互联网融合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移动手机网络在农村地区有一定量的普及,但互联网的覆盖与高端智能设备还不足,各种通信配套设施也不完善。“互联网+生态农业”是一次农业技术创新,需要经历产业新模式发展和壮大的各个阶段。信息基础设施在农村的大范围普及还需要时间。从整体上看,我国农村的互联网基础设施相对还比较薄弱。农业数据资源收集与专业化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还有待完善。许多涉农电商平台因为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不配套的问题,在农村也难以大范围推广。
基础设施缺乏也导致部分农户接受信息不及时,致使很多优质生态农产品滞销。
生态农产品送达消费者手中需要经过多个流通环节,流通参与方也过多,使得流通成本变大。比如采购环节就经历了从农户到收购商再到批发商这三个环节。价格链条随着流通环节的增加也被拉长,运输费用、仓储成本、运输损耗也相应增加,生态农产品的终端销售价格也随之变高。
另外,层层叠加的流通环节还导致了农业生产方与终端消费群体的供需信息传递不透明,给供求双方带来生产和消费上的麻烦,如盲目生产和不合理消费等问题[3]。
在诚信体系较完善的市场体系下,健康安全、高质量绿色生态农产品可以放心地买卖。与一般农产品相比,生态农产品往往因具有绿色、营养、健康等特点而价格较高。但是,附加值高的生态农产品在信任机制不健全的社会,各参与方可能因为信任的缺失而难以对其达成交易。市场诚信体系不健全也是目前我国生态农产品及其加工食品发展水平还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市场诚信体系的不完善,认证与监管体系方面的缺陷,对生态农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市场环境因素。
在农村,许多有知识有技能的年轻劳动力选择进城务工。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农业领域复合型人才短缺更是一个突出问题。虽然互联网技术在飞速发展,但是当前我国农民整体受到的信息化知识培训较少,在农村人口中,熟悉现代化网络技术的人才很少。同时,农产品电商网站的建设和维护、农产品市场信息的收集和发布等需要大量专门的技术人才。此外生态农产品的生产与营销等环节需要既熟悉农业又懂市场营销的人才。培养复合型人才,有助于生态农业健康发展。
在互联网背景下发展生态农业,政府必须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完善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建立农村网络化信息平台,合理开发农村信息资源。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生态农业中去,通过科技创新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提高科学技术含量,合理控制和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开启可持续的绿色发展之路。
互联网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应用为农产品的销售带来新的机遇。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也为生态农产品的发展带来了契机,能解决生态农产品流通过程中产生的流通层过多、价格过高和信息不透明等问题。生态农业与电商企业的融合发展为生态农产品提供了新的销售渠道。这些新的销售渠道极大地压缩了产供销等流通环节,缩减了成本,使卖方和消费者同时受益。同时,可以将互联网的信息技术运用至生态农产品物流配送上,信息化的物流配送与电商平台结合,能提高配送速度和消费者的满意度。除了“农村淘宝”这样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其他互联网社区平台、网络直播等信息化技术都对生态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比如生态农产品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专题宣传、网络在线直播带货等。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先导力量,从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到社会共治,诚信体系建设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也是强化生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举措[4]。想要打造生态农产品“互联网+”销售平台,就需要构建相关农产品的市场信用体系,确定相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等级和诚信体系制度,解决交易过程中的信任缺失问题。一方面,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信息化平台建设结合,构建信用信息数据库。在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管的同时,应公布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及农产品的有关信息。对信息不完善的经营户和经销商约谈整改,进行分级重点监管。构建信息化监管平台,同时实现信用信息数据库共享,增加信用信息的透明度。另一方面,宣传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积极引导建立行业协会,与行业协会一起对企业进行诚信宣传教育,引导企业自律与互相监督,并在信息化监管平台上构建企业信用等级评价体系。
互联网时代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懂新型农业又懂得互联网电商平台运营的专业复合型人才。农村网络技术人才和网络营销人才相当缺乏。因而,培养“互联网 +生态农业”的人才十分必要[5]。在农业互联网技术人才的培养上,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在农村建立专门农业服务基地,开展各类涉农网络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活动。另一方面,鼓励本地区生态农业企业与高校进行合作,建设生产基地,吸收教师、学生和本地生态农业从业者在生产基地进行顶岗实习、挂职锻炼等强化专业人才的生产一线工作经验。同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以及大学生加入生态农业建设。
“互联网+”绿色生态农业为农业的新时代发展提供了机遇。互联网的发展加速了传统农业向绿色生态农业转变。将互联网的技术与推广思维运用到生态农业中,有助于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在互联网和绿色生态农业的融合中,普及农村地区的网络化信息基础设施、打造专门的电子商务平台、构建信息化的市场机制、培养信息化的农业技术人才等都是未来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