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红桥高级中学 王丹丹
地理是一门研究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学科,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实验,更有利于将抽象的地理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实验现象,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地理现象背后的地理规律,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良好作用。
高中地理教材中有很多概念,由于这些概念具有相似性和抽象性的特点,学生常常将其混淆,因此,地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就地取材,向学生进行地理实验演示,让学生通过地理实验区分地理概念。这样,既能让学生明白地理概念所表示的地理现象,也能向学生展示其中的地理知识和规律,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有关“太阳日”和“恒星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地球仪进行演示实验,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进行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使其有效地辨别地理概念。教师先在地球仪的赤道上选取一点A,并用红色标记,然后,再找教室中第一排的一个同学甲扮演太阳,随后在点A和同学甲的连线延长线上选一个后排的同学乙扮演恒星。这时候,教师操作地球仪围绕同学甲一边公转一边自转,当地球仪赤道上的点A再次正对同学乙的时候,一共用了23时56分4秒,自转角度360°,由于A点与恒星正对,因此这就是一个恒星日。随后,教师继续操作地球仪围绕同学甲一边公转一边自转,当地球仪赤道上的点A再次正对同学甲的时候,一共用了24小时,自转角度360°59’,这就是一个太阳日。接下来,教师让学生自主实验探究:当地球只公转或自转的时候,恒星日和太阳日分别是多少?如果地球公转改为自东向西的时候,恒星日和太阳日又有何区别?通过演示地理实验,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主动性,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是新课程理念提倡的教学方式,通过对学生分组,引导学生在地理课堂中以实验的形式探究地理知识,教师给予正确的指导,让学生根据实验原理和目的,设计实验步骤,验证实验结果。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地理现象背后的地理规律,感受地理的奥妙,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沉淀物分选”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先展示一下河滩的剖面图。河滩的最上层为细沙和泥土,越往下沙子的颗粒越大,下面是鹅卵石、大石头等。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是否所有的河滩都是这样的结构?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探究。学生根据实验内容进行实验材料的选择,石头、鹅卵石、细沙、泥土、瓶子等。首先,学生将石头、鹅卵石、细沙和泥土混合在一起,搅拌均匀。然后,将这些混合物装进瓶子中,高度不超过瓶子的一半。最后,往瓶子中注满水,拧紧瓶盖,用力摇晃瓶子,让石头、鹅卵石、细沙、泥土和水充分混合,模拟河水奔腾的情境,随后将瓶子静置,模拟河水转弯或是流速减慢的情况。一段时间后,瓶子中的混合物分层沉淀,与河滩上的结构一样。学生通过实验,掌握流水、分力等对沉淀物的分选性,并亲身经历河滩沉淀物的形成过程,使抽象的地理知识更具直观性、真实性。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运用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演示地理现象,再现地理现象的动态变化过程,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还原地理知识的本质。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动画来对学生进行大陆漂移的模拟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大陆的漂移和演变,感觉大陆板块的运动。同时,教师对大陆漂移的过程中出现的褶皱山系、海洋、裂谷进行专门的演示,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现实中各种地貌的形成过程,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现象,给学生听觉、视觉上的冲击,通过多媒体的模拟实验想象真实的地理现象生成过程。
多媒体模拟地理实验可以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将远在天边的地理现象展现在学生面前,将漫长的地理演变、转化过程浓缩在几分钟内,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探究。
总而言之,进行地理实验也有利于营造和谐、民主、互动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知识探究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地理实验探究活动,不仅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学生素质发展的要求。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地理课堂实验探究,既能够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