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蕊 (河南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2019 年9 月23 日,教育部陈宝生同志在全国高校辅导员优秀骨干培训班的开班仪式上讲道: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辅导员队伍“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高等教育健康发展中的重要意义、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新建本科院校由于起步晚、办学时间短、基础设施薄弱等原因,其辅导员队伍建设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势在必行。
新建本科院校主要指“1999 年以来,在高等院校不断扩招的背景下,专科院校通过合并升格、重组或独立升格而组建的,分布于各地级城市并受省(直辖市)、市地方政府部门管辖的本科层次的普通高等学校”。[1]
在这些新建本科院校中,有的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不仅顺利地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也顺利通过教育部的硕士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大批有用人才,成为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但也存在着这样一些本科院校,由于升本的时间晚,目前还处于由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转型的过渡阶段,在办学理念、软硬件设施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所指的新建本科院校即为后者。
高校辅导员全称为“高校政治辅导员”。《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 号文)中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2]2006 年,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进一步明确辅导员的职业内涵。2017 年,教育部对此《规定》进行了进一步修订,并最终将辅导员定义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
本研究中所指的辅导员为新建本科院校中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并负责日常管理的专兼职人员。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不仅对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质量提出新的要求,也对高校教师,甚至辅导员都提出了更高标准。作为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承担者,辅导员队伍建设水平的高低不仅会影响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同样也会对优质高等教育建设的进程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不仅符合当前人民群众对于优质高等教育的期望,也顺应了社会发展的大潮流。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2014 年,教育部明确提出要引导一批本科院校向着应用型院校转型,加大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新建本科院校朝着应用型转型势在必行。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应用型高校当然同样需要应用型教师队伍作为保障。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促使其朝着应用型教师发展,更有利于新建本科院校平稳过渡为应用型本科院校。
现阶段,“00”后已迈入高校的大门。这些在信息化、全球化、网络化充分发展的多元化时代下成长起来的学生,他们的思想更加开放,思维更加活跃,个性更加彰显。与此同时,他们所面临的学业、就业、情感、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压力也就越来越大,进而更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高校辅导员作为与学生亲密接触的知心人和引路人,更应该不断提升综合素质,提高队伍整体建设水平,以适应新时期学生发展的新特点。
1 年龄结构不合理
根据教育部的相关规定,总体上全日制普通高校辅导员的岗位安排应按照不低于师生比1:200 进行设置,即每200名学生就必须配备一名专职辅导员。为了达到国家标准,新建本科院校开始大量招聘辅导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进入高校,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整体来看,辅导员队伍年龄结构偏低,多是近些年才毕业的高校研究生,即便有些辅导员在学生时代曾有学生会工作经历,但在面对个性十足、思想多变的当代大学生时,其处理事情、协调各方的能力还有所欠缺。
2 专业结构不合理
在辅导员招聘方面,多数新建本科院校的招聘简章上只规定了应聘者须为中共党员,且具有研究生学历,但对于其专业背景并没有过多的要求。作为思想教育工作者,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必不可少。除此之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许多新建本科院校的在岗辅导员并没有相应的专业背景,缺乏专业知识做支撑,其日常工作的开展多是凭借年轻人对辅导员工作的一腔热情或者是依靠老辅导员经验传授而完成。长此以往,辅导员的工作很容易“浮于表面”,仅仅局限于完成任务,而不能进行深层次的理性思考和理论总结,不仅阻碍自身发展,也不利于学生的培养。
除了常规的班级建设、奖助学金评定以及日常管理工作,凡是涉及学生的一切事物,都需要辅导员来落实,这也使得辅导员每天奔波于琐碎的事务中,无法集中精力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完全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辅导员不是打杂的万金油,他们的核心任务是为学生服务。脱离了为学生服务这一根本原则,也就彻底偏离了辅导员这一职业的内在要求,偏离了高等教育的根本宗旨。
辅导员队伍呈现的不稳定在各大高校已属常态。高校“作为一个学术至上、精英汇聚、专业特长明显的机构,行政管理人员地位相对低下。”[3]尽管国家已经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但在实际工作实践中,辅导员位于行政管理人员与专业教师之间夹心层,既要听令于各行政部门的差遣,又要服从于所在院系的管理;既没有专任教师们教学、科研业绩,在职称评聘与自身发展方面也不占有优势。长此以往,辅导员对工作热情会逐渐被消极情绪所代替,职业倦怠感不断来袭,职业荣誉感、成就感逐渐丢失。
一些辅导员为寻求自身发展,或脱离辅导员岗位,在社会中寻求其他更好的发展;或通过备战考博,以期在毕业以后以博士研究生的身份谋求专业教师的岗位,有经验的老辅导员越来越少。
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引导者,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守护者,更是大学生日常事务的管理者以及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服务者。[4]时时、适时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们坚定理想信念、明确政治方向是辅导员工作的第一要务。
新建本科院校要深入学习并贯彻教育部43 号令中的精神,在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逐步厘清辅导员的工作边界,划定辅导员的工作范围,明确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为辅导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作为辅导员自身,也应该对自己的工作职责有着更加清晰、明了的认识,避免将自己陷于繁杂琐碎的日常事务中,时刻牢记自己身上所肩担负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要使命。
首先,注重辅导员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打铁还需自身硬,辅导员只有具备扎实的政治理论基础,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才能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次,注重辅导员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提升辅导员职业道德素养旨在发挥辅导员队伍的模范带头作用,将“爱岗敬业”“立德树人”的职业理想融入日常工作中,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来感染学生、影响学生,进而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最后,注重辅导员职业技能的提升。学生事无小事,不论是日常的学生事务管理、校园突发事件的处理、抑或是心理问题学生的疏导等等,都是关系学生学习生活的大事。加强对辅导员的职业技能培训,不仅可以确保辅导员工作的顺利开展,维护校园的安全安定,也能使学生们的权利得到保障,使其能够安心在学校中学习。
一方面,新建本科院校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与评价体系,制定专门的激励保障机制,激发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性的一部分原因在于职业成就感的缺乏,通过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例如:将考核结果与其职务晋升、工资待遇、评奖评优等挂钩,激发辅导员队伍内在的生机与活力。另一方面,新建本科院校还应落实专职辅导员职级晋升的要求,构建完善的辅导员职称评聘体系,推动辅导员队伍朝着专业化、职业化的道路迈进。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专业教师的职称评定标准并不能完全满足辅导员队伍发展的需求。将辅导员职称评定单列,不仅可以充分考虑到本校辅导员工作的实际,还能激发辅导员的科研热情,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理论学说,为其他还处于困境中的辅导员指明前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