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从低谷逆袭登顶,长安归来。它是如何做到的?长安的第三次创业的“行军路”还远未到终点。目前所取得的成就只是阶段性的,更大的挑战和收获都还在后面。但长安坚定不移走科技转型、品牌向上之路,不会有任何变化。
不会烹饪的造车人不是好董事长。
手起刀落,行云流水。香气氤氲间,一道酱香牛仔骨出炉。
这是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与《中餐厅》林大厨一起为长安车主们奉上的一道长安硬菜。
深秋的重庆,层林尽染。长安“饭”粉丝家宴上,身着蓝色休闲夹克的朱华荣一句热情洋溢的“欢迎你们回家”,点燃了现场气氛。
他能叫得上现场很多车主的名字。作为拥有7万余名员工、近2000万车主上市公司董事长,这颇令人意外。
当然,如果你知道,朱华荣还是拥有59万粉丝的汽车大V,他的个人社交平台,堪称长安汽车又一服务热线,一切都会找到答案。
作为中国汽车行业最具影响力和活力的第一“大V”,他每天都会接收到大量长安汽车用户留言,借助这一平台,长安车主可以直接与企业最高层沟通。
这位技术出身的车企掌舵者,对于汽车产业链条的两端(研发与客户服务)极为关注。
他是扎根在重庆的“老长安”。从上世纪80年代,朱华荣担任了江陵机器厂汽车开发室第一任室主任,到后来历任长安汽车的技术部部长、汽车制造厂总工程师、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再到长安汽车总裁、董事长,他是长安研发体系的重要缔造者之一,也是自主乘用车从无到有的见证者与推动者。
2003年,长安开启了进军乘用车市场的第二次创业,用十年时光成为中国汽车品牌领导者后,遇到发展瓶颈。
彼时,长安高层已经敏锐地发现,在全球电气化的冲击下,汽车业可能会发生颠覆性的变革。传统的模式将不再有效,而围绕电动车、智能互联的生态圈将成为新的航向。
2017年10月,长安汽车四季度中层干部大会上,时任长安汽车总裁的朱华荣发表了长安汽车主旨为“深化改革,第三次创业”的讲话,启动了长安汽车全面改革调整,开始从传统汽车制造企业向智能出行科技公司转型。
历经三年阵痛与转型期,长安的创新创业逐步落地后得到了回馈。
今年1-10月,长安汽车2020年销量累计突破150万辆。今年10月,长安汽车集团销量为21.26万辆,同比增长29.7%。长安系中国品牌销量为16.15万辆,同比增长30.5%。至此,长安汽车已连续7个月实现销量同比正增长。
其中,10月长安CS75销量30963辆,CS55销量为13440辆,逸动销量20405辆。
作为长安汽车乘用车高端产品序列下的首款车型,UNI-T10月销量11227辆,连续四个月销量超万辆,体现着长安汽车向着“智能出行科技公司”迈着坚实的步伐。
创新创业厚积薄发,成果斐然。向上势能喷薄而出,道路愈发明晰。今年9月,长安自主品牌重新坐上中国品牌第一的宝座,4年经历了一个轮回。从低谷到巅峰,一日阅尽长安花。
外界眼中的那个熟悉的长安汽车又回来了。
事实上,对于消费者心理的把握,长安一直在尝试。3月份全球首发的UNI-T,其实就是长安试水高端之作,姿态则放得很低,希望给消费者以物超所值的感受。但其实,UNI(引力)车系的名字,就透露了长安的雄心。
作为智能出行产品的代表作,朱华荣认为,这款产品的战略意义超过以往。
底盘、发动机、自动变速器的核心突破只是基础。UNI-T核心亮点是大量智能化技术应用,满足了用户对汽车产品新需求。除了语音交互、辅助驾驶等功能外,UNI-T还搭载APA5.0,可以实现用户离车后的自动泊车。
除此之外,长安在UNI-T外观造型也令人眼前一亮。在UNI-T正式推出后,很多业内同仁,包括国外的一些朋友都来问朱华荣,这是概念车吧?他自豪地回复他们:“这是实实在在的量产车。”
在长安汽车数十年沉淀积累的“硬”技术与大胆创新实践的“软”技术有效结合下,UNI-T大获成功。
从市场看,UNI-T使得长安汽车竞争圈发生了变化,实现了57%的用户从合资竞品中来。同时,品牌年轻化体现成效。UNI-T销量中,90后达到了55%占比,比起传统SUV领域高出了30%。
价格也相应水涨船高,比起中国品牌市场均价高了20%以上。这是对于中国品牌向上的最好诠释。
10月,UNI-T的销量毫无悬念再次破万。这是UNI-T车型连续第四个月销量破万辆。个性科技的外观内饰设计、科技智和动力方面的出色表现,让这款车一度在产能逐渐放量后,在终端呈现供不应求的幸福“烦恼”。
2020年1-10月,长安汽车销量累计突破150万辆。
UNI-T被长安定义为未来科技量产者,是战略的首款产品。长安汽车执行副总裁谭本宏说,UNI-T坚持以客户为导向,创新设计,捕捉新的人群(需求),“效果不错”。
如何“捕捉”?品牌焕新,改变思路,现在长安UNI车系的目标人群,是价值观上创新的人群。产品形象设计、视觉、AI、LOGO、平面化必须推进,不但要取悦潜在客户,还要能引领他们的需求。
今年9月份举行的北京车展上,长安汽车发布了乘用车高端产品UNI序列,发布 Vision-V概念车,体现了长安在品牌焕新和智能化转型上所做出的努力。
2020年10月,长安汽车的销量为21.26万辆,同比增长 29.7%
UNI车系定位于“未来科技量产者”。实际上,长安的高端产品序列已经在运行。全新的设计语言,呈现未来派的科幻感,想像力就是竞争力。搭载智慧车机,让客户的乘坐体验和交互达到新层次,就像与活生生的人交流那样顺畅。事实证明,美学和前沿智能科技能够充分融合,并共同构筑出色的产品力。
UNI-T只是开始,长安已经规划未来5年推出5款该系车型,既有紧凑型和大中型SUV,也有轿车计划。足以覆盖年轻用户所有需求的细分市场。
长安UNI序列第二款产品UNI-K即将发布,无边界格栅、星战前大灯、星际飞船扰流板、三叉戟机翼造型的日间行车灯,呈现出科幻效果,辨识度超高。
UNI-K将搭载全新一代蓝鲸2.OT发动机,匹配新一代爱信8AT变速器,以及经过多年验证的AWD适时四驱系统。价格或将突破18万元,闯入合资SUV主流阵地。
UNI车系的研发、生产和下线交付,恰好处于长安提出第三次创业的进程中。这款车型成了长安“第三次创业战略”的注脚。
众所周知,长安第一次创业来自响应国家“军转民”战略,进入民用汽车领域;第二次则是进军乘用车市场,实现产销量累计1000万辆,成为中国汽车品牌的领导者。而第三次创业,则在汽车行业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挑战之下的战略转型。
在第三次创业中,布局新能源的“香格里拉”计划,瞄准智能化研发的“北斗天枢”计划,成为子战略,而且都取得阶段性成果。长安新能源谱系的完善、蓝鲸动力总成全面应用、掌握L3自动驾驶核心技术,以及梧桐车联网,长安在第三次创业中收获满满。成就还在其次,关键在于长安全体员工都认识到,只要下定决心,集中资源,没有攻不下的战略要地。长安汽车树立了充分的战略自信。
长安抓住了硬件向软件主导的过渡机遇。长安谋求组建2000名软件工程师的队伍。强调出行智能化,是一种目的导向,不意味着硬件或者电动不重要。只不过,软件是汽车产品上的“新生事物”,有巨大的拓展空间,并且软件天然具备研发效率更高的优势,而传统车企巨头们对软件也并不擅长,这就给了长安超越的机会。
比如在UNI-T上的APA5.0(自动泊车),智能化体验上超越了很多竞争对手,主要原因就在于长安自己掌控了软件。在产品上市之后,很多用户都询问这么好的功能是哪个供应商做的?而实际上供应商只提供了硬件,软件是长安自己开发的。这表明至少在软件方面,中国车企确实是有机会取得领先的。
朱华荣指出,车企必须掌握的核心能力,一个是定义使用场景,一个是资源整合,这两者是无法假手供应商的。
软件中基础部分,交给国际一流供应商来做,因为每家车企都去做自己的操作系统和底层软件,是不现实的。与场景直接匹配的应用软件,尤其是对一些特殊性较高的场景,交给整车企业来做会更合适,因为这样不同车企的产品之间才能真正形成差异化。
软件成为未来汽车的核心要素,车企必须加强和IT公司的合作。围绕“软件定义汽车”必须确立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既要实现高效、丰富的差异化,又要确保企业对核心软件的受控。
按照这个指导原则,长安不断合纵连横,善于借助外部力量。在“香格里拉”计划中,长安推出“伙伴计划”,在新能源领域实现广泛合作。与整车厂(比亚迪、蔚来)、供应商(宁德时代、精进电动等)、出行技术公司(高德、滴滴、华为),还有基础设施运营商(国家电网、特来电),都有不同层面的合作。
在“北斗天枢”计划中,长安与腾讯、百度达成空前的合作,打造出车联网和智能驾驶产品。
长安提出“技术过剩”指导原则,每年投入研发不低于营收的5%,布局全球“六国九地”格局,积极延揽外脑和高端技术人才。有了几年不计成本的研发投入,长安“第三次创业”才能取得如此显著的成就。
厚积薄发,跬步千里。研发的基础夯实了,产品水准向上就变成水到渠成的事情。产品和服务升级的结果,就是品牌向上。无论是CS75 PLUS,还是UNI-T,都成了坊间热议的爆款产品。在大市不佳的时候实现逆势增长。
无论研发项目还是车型立项,长安都以客户需求为牵引。长安研发团队对如今年轻人口味和审美取向,都精准地把握到。而且考虑到研发周期即便有所缩短,也有两三年之久,提需求和初始设计,必须要打出提前量。上市即落伍这种尴尬事,长安在近几年产品推出过程中,全无关涉,显示了强大的前瞻能力。
长安的追求自然是品牌含金量。只有客户不再因为你是中国品牌,就在内心产生价格刻板印象,品牌就也就真正立起来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破局成功。
长安全面变革的轮廓已经非常清晰。第三次创业路径中的关键是软件和效率,但是它关注的原点是客户,这是长安汽车后续发力、持续提升的不竭源泉。
事实上,自从踏上转型之路,长安汽车便围绕人员构成、产品及业务规划设计等方面启动了酝酿已久的全面改革。最终的目的是,围绕以用户为中心,最大程度发挥资源优势。
毕竟,技术只是工具。智能化也好,新能源也好,带来的都是客户体验的创新。朱华荣说,抓住客户体验的创新,就抓住了长安下一步增长的关键。
他在接受采访时曾总结称,这四年汽车行业变化剧烈。一是消费升级;二是汽车产品升级(暗合长安高端战略);三是由硬件主导变为软件主导;四是汽车行业向后端服务市场拓展。
长安称客户关系为“一号工程”。成立全国首家5G+AR远程服务中心、招募知音伙伴体验官、搭建抖音“长安V服务”直播平台、以及每年开展“粉丝狂欢月”活动。这一系列的举措都快速地提升了客户服务满意度。与客户直通直连,带来多重福利,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客户提供愉悦体验。
2019年长安汽车承诺三年投入30亿元打造“知音伙伴服务计划”。一年来长安开展上门取送车、道路救援、生日关怀等客户服务1754万人次。另外,在客户领域投入10.6亿元,长安品牌用户达1900万,会员突破1374万。
在“长安饭—2020年长安汽车第五届粉丝盛典”现场,朱华荣宣讲“快捷、直达、精准、互动”服务理念,坚定不移推进客户服务工程,兑现“五大承诺”,并开展28项作战行动。
其中包括:神兵盘库计划,保证第一时间满足客户的维修需求;渠道升级计划,给客户全新购车体验;放款秒批计划,实现客户贷款放款秒批;人才提升计划,大幅提升一次修复率,让客户安心。同时,未来还将启动服务产品策划工作,打造专业便捷、主动省心、个性惊喜的服务产品。每一步行动计划都更多维度地持续“宠粉”,以客户真实需求为导向。
订单汹涌是消费者对于产品力的肯定,更是长安以客户为中心转型战略的胜利。
截至9月底,长安跑赢行业17.3%,市占率提升1.2%。这是长安一直梦寐以求的目标,没想到在今年悄然实现。可以看出,今年长安汽车销量的增速呈现加速趋势,和大市反弹乏力相比,刚好相反。
同时,长安乘用车业务全面开花,7个月同比增长,最近5个月连连创下历史新高。长安海外也实现了逆势增长,跑赢出口行业整体14%。
从长安品牌乘用车销量表现来看,SUV和轿车矩阵均取得了一个非常亮眼的成绩。
SUV方面,长安CS75系列依旧是主力军。进入下半年,CS75系列月销都在2万辆以上。
轿车板块,逸动家族单月1.8万辆左右,其中长安逸动PLUS成为主力产品,销量占据逸动家族的90%。逸动PLUS连续四个月保持环比增长。逸动PLUS连续4个月实现细分市场第一。
2020年长安汽车集团已连续7个月实现销量同比正增长。长安系中国品牌16.15万辆,同比增长30.5%。
市场上都知道,长安的PLUS都在本车系内占据销量主流,成为当家花旦。轿车和SUV均衡发力,长安科技实力,让产品力增长成为甘霖普降的现象,而非单纯依靠个别车系、个别产品。
有人认为,长安在中国品牌中间,也算是异类。自主比合资风头劲,是长安的独特之处。
长安第三次创业的战略核心,就是发展自主品牌。在央企和国企中间,长安进入乘用车领域不算很早,但几条线的技术都下了大本钱、大力气去投入,这里面其实没有太多技巧可言。
老老实实投入了,尊重科学规律,尊重人才,加强梯队建设,这样的经验看似未免太“寡淡”了一些,但偏偏普适性最强,谁用谁得济。只不过,路上太辛苦。不肯大规模投入,希望合资伙伴拉一把,快速拿到车型落地产品,看似捷径,实际上把自己成长的路给堵死了。
研发投入要老实,但不是出“笨力气”。相反,钱要花在刀刃上,人才要放在正确的岗位上。团队方向要精心选择。长安对科技的关键节点把握得很到位,“北斗天枢”、“蓝鲸动力”和“香格里拉”就反映了长安对当前科技突破点的选择。今年10月28日举行的2020年度“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上,长安汽车参与的“主被动安全一体化设计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荣膺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同时,长安汽车还获得其他领域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
长安每年将营收的5%投向研发,即便在困难的时候,也从来没想过动摇这个比例。
这种对研发投入的“执迷”与朱华荣技术背景有没有关系?朱华荣表示,长安汽车有自己的管理原则,以此明确公司经营的基本要求和行动准则。研发投入就是公司高层的集体决定,一旦纳入管理原则就必须执行。
战略上的高度重视,成就了长安在技术上的全方位进化。目前“以科技创新驱动公司发展”在长安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浸透到了企业的方方面面。
“甚至从办公楼上都能体现出来。比如长安最好的办公楼就是给工程技术团队用的,连董事长、总裁所在的办公楼都比不了。”
在坚持既定战略之下,长安的每一任掌门人都坚定地执行。业界纷扰,市场起伏,都容易让企业失去定力,产生自我怀疑。长安的运营风格稳健,但产品策略激进。企业在战略上不折腾,抓住了就不放松,终成正果。中间耐得住寂寞,因为过度投入,财报难看,更需要定力。
连朱华荣自己都说:“国企的当期利润考核其实常常不允许我们这么做。”所以,当企业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一直在告诫自己,不管承受多大的压力,也不能随意改变这个原则。
不过,细究起来,长安在战略上也不是一味求稳。第三次创业包含的“创业”、“创新”、“创变”、“创速”,都指向不拘一格,用活资源,追求速度,拥抱变化,打破思维定式,才能高效整合资源,将优势资源集中于科技前沿阵地,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态势。
转型过程确实并不容易。但朱华荣表示,整体情况还好,这其中最重要的是要解决思想转变的问题。
鲜为人知的事实是,当公司高层确定了第三次创业的转型战略以后,他在内部亲自做了三次宣讲。
为什么要讲三次呢?就当时有不少人对企业转型战略的理解不到位,在内心里总觉得“什么第三次创业、智能出行、科技公司,这些都太虚了”。这是认识上与高层存在差异。
对此,朱华荣不厌其烦地宣贯和坚定不移地推行转型战略。他记忆犹新的第三次宣讲时说了这样一句话:今天是我最后一次讲公司转型战略,所有人理解了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不允许再有任何质疑。
而他也有股笃定的事一做到底的心劲。“战略转型不是可做可不做,而是非做不可。”
这似乎是老生常谈。长安走的创业路,硬是将这种貌似废话的理论做出十足的操作性,切实得到了战略利益。但对于2017年以来大转型所付出辛苦甚至心酸,几乎没有提过。
朱华荣提到了一组数字。两年时间里,长安淘汰20多款低竞争力产品,缩减早期投入的140万整车和126万台发动机产能。那么淘汰产能和产品,对应的员工队伍怎么办?全员转岗,让他们全都转向新产品、新生产线、新业务,说着容易,但总有人不适应,不肯走出舒适区。
长安如何做的“乾坤大挪移”,值得深入探讨。但很多时候,外界过于关注长安在“长征行军”之后取得的成就,对“行军”本身,却缺乏兴趣。长安是如何做到的?
长安的企业文化,支持锐意革新,不搞循规蹈矩,在体制和机制创新方面往往走在前面。
长安汽车在大集团中,率先实行了由企业层面直管自主品牌的模式,从架构和人事方面,将自主品牌提到了一个更高的级别,并且将合资企业逐渐变为长安的“黄埔军校”,合资反哺自主,运用得尤为成功。
朱华荣总结长安组织架构特点时归纳为小总部、事业群、共享平台和孵化创新。
小总部即高级指挥人数要少,集中于战略把握和关键资源分配,总之,注意力放在顶层设计上。不要过多干预下面事业部的具体动作。
事业群则是由长安内部若干个事业部组成。事业部的核心职责主要是用户研究、品牌宣传和产品营销,也就是在所谓的“微笑曲线”的两端开展工作,这样才能把整个产品线更好地贯穿起来。
而共享平台,是指整个集团凡是能够共享的资源,都必须全部统合起来、充分共享。包括人力资源、制造资源、研发资源。资源倾斜部门也不能独占。而且,集团内不搞重复建设、低效复制。
长安将基础技术和应用技术进行了分离。前者集中于研究总院,后者则由事业部自行把握。这样做当然可以做到研究和开发分离,前者重研究,后者重工程和产品。这样的改革,涉及到一系列管理关系变更和权责再分配。弄不好会影响军心,动摇战略信心。但从结果上看,长安调整架构干净利落,显示了管理层拥有充分共识,全体员工团结一致、令行禁止。
孵化创新貌似和国企基因不相符。这里面重点是人才构成。长安成立若干个孵化中心,满足不同人才的不同需求和不同工作特点,形成风格迥异的“亚文化”。
2020年长安乘用车业务全面开花,7个月同比增长,最近5个月连连创下历史新高。长安海外也实现了逆势增长,跑赢出口行业整体14%。
比如,北斗天枢公司和软件公司,并不是在研究院架构下成立一个部门,而是直接成立子公司,管理机制和新公司运作方式,则向IT公司习惯的激励方式(实际上就是硅谷模式),以此激发IT人才的创造力。实践证明,这些举措行之有效。很多人对长安在自动驾驶、智能交互上的成就感到吃惊,认为都是合作伙伴的成就。其实长安对自身研发能力的建设,达到了知名IT公司的水准。
可见,长安科技转型的重点是思想先转型,组织架构、公司文化随之跟进建设。架构合理,资源到位,重要的是发挥人的要素,长安的科技转型之路,走得稳健扎实。
朱华荣认为,长安在第三次创业中,经历了3次版本迭代。第一年1.0版的时候,方向清楚了,但制度设计上有些事“还没想明白”。到了2.0版、3.0版的时候,长安已经把科技进军路线“想清楚了”。显然,画出路线图只能来源于实践。
朱华荣认为,长安的目标是构建强大科技能力,这毋庸置疑。但如何转型?首要的是,强化传统汽车(制造)能力,而非削弱。然后,构建软件能力。长安成立软件中心,开展智能化、大数据、物联网和云计算应用研究。全面智能化的发端之作,就是新产品序列UNI。
智能化不仅体现在产品上,还落实到制造和管理上。通过智能制造,降低成本、提升质量,提升效率。而智能管理则可提升效率,直通直达。无论是用户管理还是企业内部管理。
朱华荣举了一个例子。集团建立了一个大群,6万职工都在里面。如果有工作“推不动”,一线工人可以直接到集团高层。这不是越级汇报,而是起到监督作用。
架构理顺后,长安着意推动整个公司的业务方向实现智能转型。即做出行+延伸服务产业。长安与一汽、东风联合成立的“T3出行”,意在通过出行场景,获取出行大数据,然后反馈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产品。
北京车展期间,朱华荣也被问到“长安高端品牌何时问世”的问题。他的回答是“不久的将来”,但他又说“我们非常非常慎重”。他解释称,不能仅因为宣称是高端,就一厢情愿地期望消费者买单。换句话说,高端品牌要有自己的调性、品牌力和产品力。长安正在积蓄力量,但不想操之过急。
事实上,从长安的产品序列也能看出中国品牌正在市场上不断向上攀升:现在的UNI-T作为长安的高端产品,已经和之前的CS、逸动等系列产品形成了差异化。UNI-T的成功不仅让长安,也让中国品牌企业都增强了信心。
履新董事长以来,朱华荣的肩上又多了份重担。他在接受《汽车人》采访时坦诚道:“压力更大了,更关注的是公司的战略和发展。不仅关注长安当下业绩,商业模式,更关注5年、10年后的长安发展。”
依旧是满满的危机感。“我们希望能够早日进入到世界车企TOP10之列。这个目标一定要在2030年前实现,否则后面很可能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朱华荣还认为,传统车企在传统业务上,中国品牌很难追上跨国企业。但新技术革命,对所有企业来说都是新课题。中国品牌“完全有机会”第一次与跨国企业拉齐甚至反超技术差距,在同一个赛道领先对手。这就是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软件实力打造。
长安的第三次创业的“行军路”还远未到终点。目前所取得的成就只是阶段性的,更大的挑战和收获都还在后面。但长安坚定不移走科技转型、品牌向上之路,不会有任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