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吴鑫达
新媒体时代,民生新闻也在不断追求发展与创新,在日常民生新闻整个制作过程各个环节中,其最主要的内容涵盖两大方面:一是民生新闻的画面,二是民生新闻的语言。具体来讲,在民生新闻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过程中,都是以新闻主持人为主线进行新闻内容的播报。而针对民生新闻的画面拍摄和采集工作,则主要依靠和借助专业摄像人员的现场拍摄以及画面捕捉。实事求是地说,民生新闻的节目画面极为重要,其能够对新闻内容进行直观化、立体化的辅助与传达,能够全面增强和提升民生新闻的真实感。在民生新闻日常实际拍摄每一个环节中,画面镜头都需要具备较为明显的限定性特点。并且优秀的画面拍摄能够全面提升和强化受众们对民生新闻的认知与理解。但由于时间发生所自身具备明显的一维特征,民生新闻拍摄过程中无法在同一时间段内拍摄两个画面的内容。鉴于此,在日常民生新闻画面捕捉与选择上,摄像记者就需要对自身镜头选取的重要性与新闻性采取一个合理的判断,进而让关键镜头被牢牢抓住。
除此之外,新时期的民生新闻拍摄过程较为短暂、稍纵即逝,其拍摄画面也具备一定的短暂性和精简性。民生新闻在日常报道的主要对象大多数都是基层群众,所以在整个拍摄过程中通常都不会经过任何彩排,因此在拍摄各类新闻事件发展的过程中还是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结果导致摄像记者能够拍摄到的有效信息内容较少,这就需要摄像记者能够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同一时间捕捉到更多的信息内容和信息素材,并且在事后拍摄相对应的画面进行全面的辅助性后期整合与编辑。
当前阶段,许多观众对各类电视新闻产生一定厌倦感,不再关注和喜爱,其原因主要是新时期电视新闻中存在过多的文字、数字等繁冗堆砌的编辑现象,总是会令受众们觉得缺乏新意、索然无味。举例说明,今年年初,新冠疫情一度在我国蔓延扩散,给我国经济发展以及人民日常生活带来诸多损失和不便。在整个抗击疫情期间,与时政类新闻注重“大数据”报道,如“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国各地援鄂医疗队伍人数超过XX人”等主流新闻的角度不同,民生新闻则更加注重抗疫中的一些细节报道,更加生活化、亲民化。如“援鄂女医护人员‘剃光头发’,男护士带‘尿不湿’”等新闻颇具看点。然而在诸多抗疫期间的民生新闻报道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新闻语言缺乏精准的信息化,并且常规性的套话、空话较多,让受众会产生一种敷衍的观看感觉。更重要的是,相关的新闻未能将新闻主体含义以及思想进行立体化、直观化展示,这种空话多、内容少的民生类电视新闻必然会逐渐失去受众的支持和关注。
新时期各类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电视新闻在日常的制作与播出上也在不断追求变化。但客观而言,当前阶段主要的同期声出字幕、画面加解说的形式还是过于老套落伍,根本无法展现节目美观性和创新性,并且无法将节目自身鲜明特点完美呈现。编辑人员倘若能够借助动画、图表以及3D效果渲染等多元化编辑手段增强信息播出的丰富性,那么新闻可视性和关注度必然会迅速提高。
除此之外,针对新时期电视新闻内容的选取以及具体表现角度而言,过于单一化、固定化的新闻题材和新闻内容必然也会对收视效果产生一定消极影响。
新时期新闻背景下,民生新闻的时间通常比较短,但新闻涵盖的内容和展示的信息量却非常丰富。因此,在民生新闻画面的拍摄手法选取过程中,专业摄像记者可以采取较为新颖的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将其全面应用于民生新闻各个场景、画面以及分镜头的拍摄过程中,完全能够带来一种创新式的画面升级感。针对专业角度侧面来看,不同的新闻类型所采用的新闻拍摄手段与方式都会存在不同之处,但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现如今在各种民生新闻的拍摄过程中极为常见并且效果出众。举例说明,在新时期各类调查类以及暗访类的民生新闻采访与拍摄过程中,摄像记者或者暗访记者通常都会借助参与式的现场感极强的记录手法,将新闻事件中的重要人物、主体事件线索进行详细化展示。毫不夸张地讲,民生新闻的拍摄与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在某种程度上可谓“一脉相承”。
针对民生新闻主要拍摄的对象而言,出现在镜头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在生活中的平凡人物和普通百姓。鉴于此,拍摄的画面中往往蕴含和包括了人物的诸多情感生活以及故事线索。通常在精心拍摄这些全面反映人物内心情感与心理活动的主体画面过程中,摄像记者必须要拥有较为敏锐和精准的洞察力,与此同时还需要具备精湛高超的拍摄水平和技巧。
举例说明,在民生新闻针对某一事件的主要人物进行拍摄以及重点刻画过程中,摄影记者不能仅仅围绕事件主角做文章进行专门拍摄,还必须要对配角等进行相应的刻画与拍摄。在同一新闻源中,每一个个体之间都存在一定联系,并非孤立存在。这就需要摄像记者能够紧抓中心镜头,与此同时还需要针对介绍性镜头、关键性要素以及背景资料等各个镜头进行全面掌控和把关。需要让多角度、多层面的立体化拍摄手法将整个新闻事件拍稳、拍准、拍活。不但能够完美展现出主角的各项心理活动,还能够让新闻整个故事结构更加完善化、丰富化、可视化。
当前阶段的民生新闻主要关注焦点都是社会基层中百姓的生活百态和生活现状,并且能够充分展示社会中的人情冷暖以及喜怒哀乐。民生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和采访者进行面对面的交谈过程中,充分借助人物同期声录制能够全面彰显和烘托出现场报道所具备的真实气氛,并且有环境声的活动画面无疑能够让现场信息量在客观上全面增强,能够有效提升民生新闻的权威性、说服力以及感染力,让受众能够感同身受,全情投入到新闻播报各个环节之中,全面增强受众的关注度和支持度。
新媒体大环境下,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在一定技术支持下,通过网络科技便能够较为轻松地获取任何人的相关信息。鉴于此,在日常民生新闻的采访过程中,新闻记者以及摄像记者应当重视对当事人的相关权益以及相关信息的保护,确保当事人隐私不受侵犯。举例说明,如今民生新闻日常报道过程中经常性会涉及一些未成年人所发生的各类社会负面新闻事件。因此,在画面处理过程中编辑必须要做出相应的技术手段对未成年当事人的面部进行模糊处理,不但能够对未成年人个人信息进行全面保护,还能够有效对其家属的相关隐私进行一定保护,这种处理方式显然更为科学且合理。
民生新闻报道过程中,除了生活中的各种小事、琐事和百姓事之外,还必然会存在一定的重大灾难、灾害以及恶性事件的报道。因此,在画面剪辑和整理过程中,编辑不但要充分将现场真实性进行尽量展示和还原,与此同时还应当综合考虑新闻报道播出后所产生的各方影响。因此,残暴、血腥等画面应当给予一定的规避和删减,或者适当运用一些模拟画面以及动画进行替代化展示。此外,民生新闻的画面编辑也要对新闻画面所传递的思想以及观念进行准确判断,避免产生各种社会不良影响。
除了上述两大创新思路之外,在新时期的民生新闻画面编辑后期制作过程中,编辑应当在全面确保新闻内容真实性以及客观性的前提下,能够符合新闻逻辑的对各种镜头进行精准化剪辑和制作。能够注意轴线规律以及新闻转场的各种技巧,对任何有效信息无一遗漏进行充分整合,并且针对一些无用信息进行删减和剔除,能够将长镜头效果适当运用并且充分发挥其最佳效果。
综上所述,新时期背景下,民生新闻画面拍摄与编辑的创新之路可谓“任重而道远”。新闻画面摄像记者与编辑在日常工作中必须要不断探索、不断钻研、不断创新,力争寻找到更为科学化、合理化的画面拍摄与编辑手法,力争让民生新闻整体制作质量和水平能够迈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