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晨 刘光武
摘要:通过对南太行山区野生林木种质资源调查,为该区荒山造林提供参考。以南太行山区野生林木为研究对象,在不同海拔、坡向、坡度地带设置106块样方,初步分析了立地条件变化对野生林木种质资源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①太行山区目前还处于自然修复期,油松、栾树、山桃、毛白杨、君迁子、橿子栎、大果榉等树种适应性强、分布范围广,可作为主要造林樹种或生态修复树种;②低山丘陵地区植物群落类型为在土壤贫瘠地区造林提供了树种选择和思路:乡土树种可以作为先锋树种生长在立地条件恶劣的环境中,立地条件改善之后,还能营造乔灌草结合的理想林分结构。
关键词:荒山;造林;树种;南太行山区
中图分类号:S7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20)13-0130-02
1 引言
物种分布不仅是气候、土壤等立地条件影响的结果,也是物种长期演替的结果[1]。山地地区往往是新兴植物区系发展的起源地和许多物种的避风港[2],也是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和重要的自然资源[3]。研究太行山区物种分布,可以让人们了解该地区物种分布现状,为太行山荒山造林、植被修复及野生林木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南太行山位于山西高原与河北平原间,东北-西南走向,局部地段近于南北走向,是我国重要的自然资源宝库和生态环境屏障,被划定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之一。目前太行山植物资源种类及数量存在了解不清楚、调查不全面、数据分析不完整等问题,本研究在“河南省太行山区野生木本植物资源普查”项目支持下,采用抽样调查法,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期望能对太行山区森林植被的恢复和可持续经营管理提供依据。
2 研究方法
2.1 材料收集
在南太行山区共设置106个样方,乔木样方为20 m×20 m的大样方,灌木样方为5 m×5 m的小样方。海拔分布为171~1627 m;坡向有东坡、东北坡、北坡、西北坡、西坡、西南坡、南坡和东南坡共8个坡向;坡位有上坡、中坡、下坡、谷底、山脊共5个坡位;坡度范围为0~70°;总盖度范围为0.7~1.0。
2.2 数据分析
海拔500 m以下样方有22个,样方内有乔木树种的占18个,占乔木树种总数的81.8%。小样方中灌木植物占绝对优势,植物种类有:野皂荚、荆条、酸枣、柘树、杨、榆树、椿树等。藤本植物占有一定比例,主要是毛茛科、蔷薇科、葡萄科植物。
海拔500~1000 m的样方有46个,样方内有乔木树种的占43个,占乔木树种总数的93.5%。除胡桃、榆树外,其它树种在低山地区都有分布。与海拔500 m以下样方相比,每个样方中,乔木树种所占比例明显提高。
海拔1000 m以上样方有38个,38个样方全部有乔木树种,占乔木树种总数的100%。
海拔1500 m以上出现针叶林植物群落,海拔1000 m以上样方中藤本以葡萄科和蔷薇科的居多。因为河南省境内太行山海拔在2000 m以下,所以海拔3500 m以上的高山地区没有样方分布。不同海拔地区,主要树种分布见表1、表2。
太行山区低山丘陵地区植被类型为灌木样方,低山、中山地区为乔灌木样方或乔木为主的样方。随着海拔高度的提升,地面覆盖度逐渐提升、植物种类逐渐丰富、乔灌木变得繁茂、郁闭度变大,乔木树种多样性逐渐提高。植被类型灌木植被类型逐步向针阔混交林、针叶林植被类型过渡。针叶林植被如济源黄楝树林场鳌背岭的华北落叶松植被类型、油松植被类型、华山松植被类型等。太行山区在天然植被保存完好或破坏后自然恢复较好的地区植物垂直地带性分布还算明显。3 结果与结论
由分析可以看出,油松、栾树、山桃、毛白杨、君迁子、橿子栎、大果榉等树种在不同海拔地区均有分布。低山丘陵、低山和中山3个不同的海拔分区之间共有的树种,说明其适应性强、分布范围广,可作为主要造林树种或生态修复树种。
太行山区不同海拔地区的植被类型变换反映出,浅山丘陵地区及低山地区过去受人为干扰破坏影响较大,目前还处于自然修复期。
地面植被群落覆盖度和多样性的改变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要改善太行山区土壤干旱贫瘠的特点,必须营造合理的植被群落。
在低山丘陵地区的植被调查及群落调查为今后的植被恢复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低山丘陵地区主要的植物种类有野皂荚、荆条、酸枣、柘树以及河南的乡土树种如杨树、刺槐、榆树、臭椿、香椿等,这为我们在土壤贫瘠地区造林提供树种选择和思路。乡土树种可以作为先锋树种生长在立地条件恶劣的环境中,立地条件改善之后,还能营造乔灌草结合的理想林分结构。
太行山区在天然植被保存完好或破坏后自然恢复较好的地区植物垂直地带性分布还算明显。
参考文献:
[1]Feng G, Mao L F, Sandel B, et al. High plant endemism in China is partially linked to reduced glacial-interglacial climate change[J]. Journal of Biogeography,2016(43):145~154.
[2]于海彬,张镱锂,刘林山,等.青藏高原特有种子植物区系特征及多样性分布格局[J].生物多样性,2018,26(2):130~137.
[3]张殷波,孟庆欣,秦 浩,等.太行山山地森林群落植物区系与地理格局:基于植物群落清查数据[J].应用生态学报,2019,30(10):3395~3402.
[4]韩晓东.半干旱地区山杏育苗及荒山造林技术[J].绿色科技,2019(7):213~214.
[5]张茂青.提高荒山造林成活率的方法分析[J].绿色科技,2018(11):16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