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文化语境下民歌音乐特质剖析及其传承与发扬

2020-12-15 10:50俞岚
北方音乐 2020年19期

【摘要】每个民族都有自身专属的民歌,并通过本民族独特的音乐体裁、歌唱形式和歌唱内容来反映本民族独特的历史、民俗、性格以及文化传统等。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有利于展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当前民族文化融合速度不断加快的情形下,民歌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不可避免受到影响。但当前民歌音乐还不能很好地随时代发展而作出有效调整,导致一些民歌音乐缺失传承,慢慢消失。并且由于民歌的的区域性特征,区域内年青一代往往更向往现代城市生活,以及民歌传承教育的不到位等,都使民歌音乐的传承发展面临困境。从目前的民歌音乐日益没落的实际出发,要不断加强对民歌音乐的注重程度,不断增强民歌音乐在当前的音乐文坛中的影响地位。本文研究了民歌音乐传承发展路径优化,从江浙文化语境的角度出发,分析区域文化特点对民歌特质的影响,以及如何保护、传承和发扬民歌音乐。一定要做好民族音乐的传承,提高浙江地区年青一代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培养年轻一代的民歌兴趣,以此加强对浙江民族民歌音乐文化的保护和发扬,让优秀的区域民歌文化绽放光彩,重焕生机。

【关键词】江浙文化语境;民歌音乐;特质剖析;传承发扬

【中图分类号】J6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9-0043-03

【本文著录格式】俞岚.江浙文化语境下民歌音乐特质剖析及其传承与发扬[J].北方音乐,2020,10(19):43-45.

我国民族繁多,各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民歌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衍生产品,反映着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化特征。在各民族学校开办的相关音乐课程中,传统音乐占了很大比重,民族自身的民歌所占范围较小,甚至缺失。不同的学校专门教学民族音乐的课程较少,传授知识有限。因此即使民族民歌音乐丰富多样,在传统音乐和流行音乐的大力推广中,也遭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当前民族文化传承由于现代化冲击、自身民族文化更新存在异端的双重影响,使得文化传承面临着重重困境,这对于民族音乐的传承来说,也是极大的挑战和冲击。日前,对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和发扬中面对的难题,我们需要以扩大社会宣传,加强民歌音乐文化教育等路径,增强民族区域群体的文化传承自觉性;政府层面需要完善相关制度、法规,加强政策支持、科学引导和福利保障;从传承途径上,要做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方面深层覆盖,以达到各方优化,确保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后继有人。

一、江浙民歌音乐特质的释析

(一)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的精神活动及精神活动所产生的产品,文化是人类活动的根基,是民族的内在精神,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歷史的见证者与传承者。文化囊括众多,本文所讨论的音乐文化也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由人类创造,是人类所特有的财富。每个民族的文化都雕刻着一个民族民族与一个时代的特征,是民族历史的象征。

(二)江浙文化语境的释义

文化语境属于审美语境的范畴,是通过实现文本沟通而产生的社会符号性语境,依赖于文化作为人类符号表意系统的特征,因此,文化语境主要是指影响人类审美交流的丰富符号表意系统。文化语境在与语言交流相联系的社会文化背景上,可以分为文化习俗和社会规范。前者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代代相传、相沿成习的生活方式,指的是人类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具有规范性和约束性。后者指的是社会对于语言交流活动作出的各项规范和制约。本文所谈的文化语境指的是在语境中, 语言符号实际拥有的含义, 囊括赋予义和解释义两种。江浙地区隶属江南吴越文化圈,通用语言是吴语。要看一个地区的文化发展程度,就要看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江浙地区自古经济文化都发达。从江浙历史上也可见一斑,自古以来就是文化圣地,人才辈出,大儒鸿士、诗文词曲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江南多水乡,水的特质就是细密悠长,江南民风有水的特性,自古细腻柔情,多才子佳人,温润灵秀。江浙文化主要是包括苏南文化和 浙江文化两大类,在地域上,江浙地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水域辽阔,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水文化促就了江浙人民的智慧,也养成了他们的文化传统。江浙重文传统较深,铸就了江浙人的文化性格,有利于了江浙人文化素质的提高,表现在文化上便是文化的兴盛和诗词的水平高超,自然江浙词曲文藻华丽。江浙作为沿海地区,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开放程度高于内地,对于外来思想接受程度也高于内地,因此吴语相较于内地封闭地区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但是同样遭受外来思想文化的冲击也大于内地,江浙文化是在传统与现代的交叉碰撞中发展的,也是在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的碰撞中发展的,因此江浙文化同时具备陆、海两种特性。浙江文化的主要特征在于鲜明的功利主义色彩,浓厚的海派文化传统,重人欲重血缘的历史,它具有巨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三)江浙民歌音乐特质的分析

江浙民歌以小调为主,风格鲜明,艺术价值较高,风格以婉约清丽为主,与北方粗犷豪放的民歌形成鲜明对比。在江浙地区特定的历史条件、语言环境和吴语方言的影响下,小调是地域分布最广,现存数量最大,艺术水平很高的江浙民歌。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太湖水乡一带的小调,具有浓郁的江南风格,即曼丽婉约,清丽俊秀。小调是“吴声歌曲”的重要传承与表现者,它的传唱历史悠久,演唱限制较小,相对演唱形式稳定。最著名的是江苏一带流传的小调,大多曲调流畅,节奏规整,在内容更多的反映四季景物、传说故事。由于江浙的文化历史传统,小调的音乐特质受其影响明显,词义表达委婉含蓄,形式规整严明,表现细致绵密。

二、针对江浙民歌音乐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探讨

(一)民歌音乐传承的方式比较单一

江浙地区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尤其是非物质文化,绝大多数是通过口口相传的途径来进行,民歌音乐的传承也不例外。这种传承方式十分脆弱,容易丢失。当前我国很多杰出的民族民歌音乐文化传承人年龄较大,身体健康素质降低,记忆力也在不断下降,江浙地区的民歌传承人也表现出此类特点。这便不能保证民歌音乐的一直传承,保留民族记忆,给江浙地区民歌音乐的持续发展带来了难题。

(二)民歌音乐传承后继乏人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现代化浪潮袭来,年轻群众往往向往更加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并不热衷于对本地域的传统文化的关注和传承,由于民歌文化大多发源和传承在乡镇而不是城市,导致民歌音乐传承也面临着丧失年轻继承者的难题。很多年轻人以学习和就业等途径来到城市,不愿再返回家乡,年轻一代的普遍选择使得民族民歌音乐文化的传承陷入后继无人的困境。年轻一代的文化自觉性不高,长期接受现代文明的影响,更加渴求先进的城市生活,对于传承自身的民歌音乐文化的主体意识较低。再加上较多家长为了孩子能有更好的学习和工作条件,并不會花费心力让孩子学习难以得到很好就业的民歌作为技艺和爱好,这也是年轻一代缺乏对民歌音乐文化的认同和肯定的重要原因。

(三)民歌音乐文化自我更新存在问题

面对外来文化的强势入侵和本土主体文化僵化,民歌音乐文化并不具有很好的自我更新能力。对其他文化成果的兼收并蓄,自我完善并不过关。尤其是外来文化的强势入侵,以及不同民族歌曲文化的不断碰撞融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本土民歌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流行歌曲的发展迅势过猛,更新换代速度极快,很好地迎合了时代的发展趋势,有很强的阶段特征,且风格多样,易于传唱,被现代年轻人接受较快。江浙本土民歌音乐文化的更新不到位,不能迎合时代潮流作出调整,失去了年轻一代的传承兴趣,在音乐大潮中竞争力不足。

三、推进江浙文化语境下民歌音乐传承与发扬的优化路径分析

(一)冲决一切落后的传统与习俗

由于来自现代化的浪潮冲击,江浙地区在生产和生活环境上发生转变,要推进江浙地区自身的民歌音乐文化更新,就要冲决一切落后的传统与习俗,逐步确立现代的价值观念,从而促进民歌音乐文化的不断更新。当前媒体在人们生活中的渗透率之高不可小觑,媒体对人们的思想具有引领甚至左右的作用。从宣传实质上,要加大宣传保护和发扬江浙地区民歌文化的战略决策,精确传达能够促进营造民歌音乐文化传承的良好氛围。同时还要学会觉察、发掘,更大程度地展示江浙民歌音乐文化的丰富内蕴,做到客观深刻的展现江浙地区民歌音乐的杰出文化。从宣传渠道上,要加强对各级教育平台,中小学、高校等的平台的适当渗透,要学会借力专业媒体,包括传统纸媒、网络、微信等自媒体平台等等。尤其是微信等自媒体的崛起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广度都得到了快速的提升,江浙地区民歌音乐文化的保护传承应利用好这个宣传优势。增加宣传旨在让江浙地区人民群众对本地区民歌文化可以做到自知、自信、自主而自觉,为民歌音乐文化的发展传承提供更加积极的环境。

(二)家庭、学校、杜会等多个方面深层覆盖

民族教育作为实现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具有重要作用。家庭是民族血脉一脉相承、薪火相传的发源地和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孩子首先是从家庭中获得民族文化的知识。音乐教育的获得更是如此,从咿呀学语,家庭文化语言首先渗透于孩子的语言学习。江浙地区的家庭要增强对民歌文化的口口相传和言传身教,家庭教育的先天优势必须凸显。当前教育的责任越来越倚重学校,很多家庭将孩子的教育完全托付给学校,客观上是对文化传承的功能的转嫁。但学校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文化传承中应有的作用。根据江浙多地的学校的反馈,他们对江浙地域民歌文化的渗透效果并不理想,在课程设计上,较少涉及民歌文化的相应课程,民歌文化的实际教学效果并不明显。要改变民歌教育传承方式,学校应当自觉地将传承和保护江浙民歌音乐文化作为肩担的重责,真正重视对民歌的传承,落实到实践行动,将江浙民歌的民间传承途径与学校音乐课堂、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突破民歌传承的局限性,这是江浙民歌能够有效传承的重要保证。学校在文化传承上应当开拓新思路,发展新办法。在课程设计上,应当引入民歌文化专业人才,展开校际合作,整合优质资源;开展校外实践活动,加深学生们对民歌文化的感知,增强文化自信;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将民歌文化作为特色课程渗透课堂,开展相关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社会教育在民歌文化传承发展中影响更为广泛,要推进民歌文化的基层深入。依托各类文化活动的平台,适时宣传教育江浙民众对民族民歌文化的知识的了解,激发人们传承民歌音乐文化的自觉性,增强对江浙民歌文化的认同感。因此,家庭、学校、社会三大教育的完善能为被传承人提供主动性,培养他们成为传承人。

(三)顺应时代潮流实现自我更新

在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中,任何是事物不进行自我更新就会成为落后因素,民歌也是如此,必须完成由传统民歌向现代民歌的转变。要学会在江浙原有民歌中加入流行元素,创造新的词曲风格、新的演唱风格、新的表演风格,向现代大众展示民歌的魅力和生命力。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科技的更新,不断影响着江浙民歌的传播与发展,民歌已经不是传统的听觉盛宴,而是视听结合的美学盛宴。江浙民歌的再创作,不仅需要保留江浙地区文化的优秀成分,还要体现民族新风尚、时代新精神,使民歌作为古老的民间艺术得以发扬光大,继续传承。将江浙民歌与流行歌曲相结合是促进民歌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式,必须加以落实。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传承与发展民歌音乐在当前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是民族文化不断更新的重要标志。在当前民歌不断走向没落的时代,民歌不能再单一发展,内容也不能再过于传统。要想在当前时代展现民歌音乐特色,吸引更多的人关注,传承发展,就必须做到自我更新。要加强民歌发源传承地域对自身民歌音乐文化的重视,要冲破旧有习俗,打破传统观念,对民歌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路径进行优化。可以加强社会宣传,以达到家庭、学校、社会多个方面多重覆盖,不断加强地域人民对民歌音乐文化的保护力度以及对于自身的民歌音乐文化传承发展的自信心和自觉性。政府方面,要加强对民歌文化保护的政策建立,加强宣传。总的来说,要改变传统的传承方式,改变以本地民间艺人为主体的民歌传承方式。这不代表不需要民间艺人的努力,而是不仅仅需要民间艺人的努力,而是要在保护重视民间音乐老艺人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状态下,为民歌传承注入新鲜血液。在面对民间音乐传承后继乏人的状况,需要政府努力为民间音乐老艺人提供更好的生存条件,学校可以为老艺人提供教学平台来拓展民歌音乐的传承渠道,使民歌音乐的传承绵延不绝,保障民歌音乐传承永续进行。总之,现阶段要想更好地传承民歌音乐,既要有赖于民间主体传承方式的更新,又要通过学校教育的方式的改变,拓宽传承渠道,创建有利于民歌音乐传承发扬的多种路径,这样才能使江浙优秀的民歌音乐文化得以薪火相传。

参考文献

[1]陈锐.中国音乐创作中江苏民歌元素的地域文化特点研究[J].艺术评鉴,2019(21):21-22.

[2]黄中骏.论民歌《龙船调》的历史传承、艺术特色和启示[J].中国文艺评论,2019(10):32-40.

[3]刘佳.浅谈中国民族音乐的特征和发展[J].北极光,2019(07):22-25.

[4]樊星.江浙文化与当代文学[J].观察与思考,2012(09):64-66.

[5]吕琳.略论吴方言文化与其民歌小调演唱[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9(01):118-122.

作者简介:俞岚(1981—),女,浙江金华,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艺术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民族声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