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晓琦 黄洪焱
【摘要】莫扎特在音乐史上是具有传奇色彩的音乐神童,是古典主义音乐时期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音乐风格含蓄典雅,音色明亮欢快,其作品对后世产生的影响深刻而久远。钢琴奏鸣曲k330是莫扎特中期钢琴奏鸣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是典型的奏鸣曲式结构,更是莫扎特奏鸣曲创作成熟的标志。本文通过对作品的创作背景、旋律分析、弹奏技法以及曲目的风格特征进行总结与分析,可以更好地体会到欧洲古典主义钢琴音乐的魅力与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美妙。
【关键词】莫扎特;钢琴;奏鸣曲;K330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22-0005-03
【本文著录格式】吕晓琦,黄洪焱.莫扎特钢琴奏鸣曲k330第一乐章创作特征与演奏探究[J].北方音乐,2020,11(22):5-7
一、莫扎特与钢琴奏鸣曲k330
(一)作者简介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是古典主义时期著名的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莫扎特在音乐创作领域是一位巨匠,在他的一生中为后人留下的作品有600余部之多,且他的音乐创作涉及多个领域,包括歌剧、交响、协奏、奏鸣等,重奏、重唱、大量的器乐小品、独奏曲,几乎涵盖了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他的音乐作品至今仍被后人不断的演绎。在他的世界里,音乐是自然与人性的结合,在他的音乐中,痛苦与欢乐交织在一起。生活的坎坷与自身的经历让莫扎特的音乐色彩变化极其丰富,尽管命运让他经历世俗的折磨,但是他就像尘世的阳光,用自己的音乐去洗涤世界,在他的音乐中,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对生命与宇宙的热爱。
(二)330的创作背景
莫扎特的鋼琴作品创作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K.330是莫扎特创作中期的奏鸣曲中的一首,与其他四首共同创作于巴黎,被称为“巴黎奏鸣曲”。而在这个时期,受到当时时局的影响,莫扎特遭受了一系列的打击,他的母亲也在这一期间不幸离世,经济的拮据和时局的变动让莫扎特整体的创作加成熟和富有深度。这几首奏鸣曲整体来说是温和明亮的,但也不时会被阴影笼罩其中。这五首奏鸣曲标志着莫扎特奏鸣曲创作的完全成熟。
(三)音乐分析
在音乐分析中,呈示部中的第1-8小节是主部主题,十分清新明朗,开篇以中强的力度将音乐展开。第9-16小节作为一个连接体现出音乐的活泼与灵动,第19-30小节是此乐章的副部主题,由C大调转向G大调,与主部主题形成对比,融入了回旋的创作设计,节奏型的变化给旋律增添了悠扬摇曳之感。第30-42小节作为一个过门出现,而后的第43-58小节是一个结束呈示部且连接展开部的部分,也是采用了回旋设计,密集的十六分音符跑动平稳流畅地进入了呈示部的结尾,开启展开部。
展开部第59-87小节的部分旋律十分悠扬但却又不失活泼,虽然篇幅并不长,但却有自己内在的发展逻辑和走向,使音乐旋律从低谷推向高潮,并再次引出再现部分。
再现部第88-150小节则像是在呈示部的基础上进行了华丽的升级,第88-95是主部旋律,第96-105小节作为连接,第106到117小节为副部主题,第118到129小节为副部连接,第129-150小节作为尾声。在曲式结构上与呈示部相同。整个第一乐章旋律明亮欢快,十分具有莫扎特式的热情与欢乐,乐句虽然短小但却内容精致丰富。音乐语言交织紧扣,悠扬起伏,充满着莫扎特的满满乐思,他的清新与活泼让人感到无比亲切,十分典雅。
二、创作特征
(一)简单自然的欢乐
莫扎特永恒孩童的形象在人们心中经久不衰,而永恒的孩童时期也并不是说会排斥成熟,它不仅仅可以与成熟并存,还能使其更加多彩。莫扎特音乐最宝贵的,就是他的像孩童般的“自然风格”,在他的作品总具有一种简单透明的特质,也是最困难的。弹奏间,节奏、分句、作品的意义都会跟着这种自然风格随之而来,这种风格就像有着魔力,但也伴随着危险,如若处理不当,便会变成一种俗气和浮华。要运用刚柔并济,因为没有强烈效果所以不需要踩多少次踏板,演奏效果要明朗、清澈。阿图尔·施纳贝尔著名的评论言之有理:“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对于初学者太过简单,对艺术家则太过困难。”能够完美演奏一首莫扎特奏鸣曲就是一个伟大的成功。
(二)歌唱性旋律的流畅与自如
莫扎特的奏鸣曲旋律明亮流畅,朗朗上口,就像一首简短的咏叹调,是来自莫扎特内心的声音。乐曲旋律中所涉及到的音域与旋幅跨度并不是特别大,故而十分具有歌唱性。而乐句是由一个小小的乐句拼凑而成,弹奏者要处理好乐句与乐句之间的关系和呼吸,让自己的手指、手掌、大臂,全身运动协调一致地去表现音乐,任何的僵硬和不协调都会影响旋律的流畅自然,歌唱性乐句语气的把握很重要,深刻地去体会音乐旋律,用情绪情感和肢体动作去更好地让钢琴去“歌唱”。
(三)旋律中隐匿的悲情
莫扎特所处的那个年代,音乐家并没有拥有独立的社会地位,需要依附于贵族、教堂或艺术赞助人来生存。他对于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感到不满,在这种依附关系下他所做的作品也受到了种种的限制并不能真实地去展现自己的个性。为了做一名自由的创作艺术家。他抛弃了稳定且有生活质量保障的工作职位去创作自己的音乐。当时的社会并不像现在这样实现了剧院和歌舞的大众化,想要在当时的环境下养家糊口谈何容易,所以他必须不停地努力工作,甚至到精疲力竭的程度。在这种困苦的环境下生存,繁重的工作强度下进行创作,他却能够抛开现实所遭遇的一切不幸与悲伤,依然带给我们质朴纯真,从不矫揉造作,像水一样清澈见底,没有半点浑浊的音乐。
莫扎特深谙旋律对比的音乐之妙,因此,曲中多次出现旋律的重复对比,初次聆听时觉得“无阴影”,并不是不觉得阴影存在,而是不知其为阴影,也同样去领略了逐光嬉戏之乐,就像坐在跷跷板上的孩童,忽轻忽重,忽高忽低,不问何为喜忧,接纳这不及分辨的兴奋之感。
在莫扎特的作品中,最难把握的东西就是精神世界。台湾作家陈黎也曾写道:“莫扎特最令人着迷心动的,并不是那些汩汩而出的甜美旋律,或是华丽炫目的作曲法,而是在甜美明朗的旋律间不时渗透出的阴影”。
三、演奏探究
(一)触键的把控
莫扎特创作的音乐旋律并没有追求过多复杂的技巧,但却不失典雅,18世纪的羽管键琴音色明亮,发音清晰且有穿透力,对演奏者触键的精准和方法以及手指的控制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弹奏时应避免发出尖锐宏大的声音,而注重音色的清晰与明亮,要多利用一关节和指尖去触键,触键时的速度也要快,指尖轻盈,大小臂要充分放松,不得用力量去压迫琴键,这样也保证了旋律的流畅。古钢琴特有的颗粒性音色也是莫扎特的一大亮点,乐谱中也多次出现十六分音符节奏型的旋律跑动,也是以一关节的快速跑动来完成,要保证节奏的均匀和声音的清晰,同时音响效果要明亮欢快,
(二)装饰音的运用
装饰音是莫扎特作品里的一大亮点,也是整首曲目演奏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可以说,装饰音适合整首作品共同存在的,装饰音如何去演奏也要根据在曲目里的状态来决定和调整。在本个乐章中出现的装饰音共有两种,分别是颤音和倚音。
在颤音中,不同位置的颤音弹奏的方式也不尽相同,要根据在乐句中需要的情况进行演奏。例如,在本乐章的37小节(谱例1),就需要按照书上给的提示备注(谱例2)进行弹奏,而不仅仅是根据旋律去弹。
倚音的情况分为长倚音和短倚音。在谱面中出现的长倚音(例如谱例3),按照莫扎特当时的演奏习惯,应当用于主要音符对分时值来弹奏,而短倚音和长倚音的区别就是短倚音是在长倚音的基础上给符杆上加了一条斜线(如谱例4),演奏时值也非常的短,短语音的使用通常起到一个过渡的作用,还是要尽快滑向主音。
(三)连奏与断奏
本首乐曲的连奏方面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密集音型连线乐句和小句子。而莫扎特的密集型连线乐句(如谱例五的第1小节)都不是特别长,在弹奏的过程中即便出现转指也要尽量保证每个音节奏均匀和音色相同,同样也要保持最基本的连贯,让旋律和气息流动起来。小句子(如谱例5的第二小节)也是莫扎特音乐里典型的语言特点,它们代表着不同的语气,通过这样精致短小的小连线也体现出当时贵族和上流社会的典雅与细致。这种小连线通常是两到三个音,通过小连线连接起来,以更像是以一种画圈的形式在演奏,弹奏时第一个音可以稍微重一些,后面的音通过手腕带动提起,这样的小乐句给音乐中增加了些许的俏皮与欢乐。
断奏方面也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正常的跳音和一部分没有连线和符号标记的音符。莫扎特的跳音是非常欢乐俏皮的,同時也十分具有他自己的特色,例如谱例6,弹奏时要用指尖加强力量去提高音的集中度,并且跳音落键的速度要快一些,一触即回。按照莫扎特的风格来说没有连线和符号标记的音符通常也要弹成断奏,时值上要比跳音要长,又比正常的同时值音符要短一些,下键速度也比跳音慢一些,如谱例7的左手后面三个音就是要这样处理,这在莫扎特的奏鸣曲中也十分常见,运用起来也让音乐感觉到更加亲切。
(四)踏板的使用
莫扎特对于延音踏板极有兴致,但当时的古钢琴并不具备这样的演奏条件。所以,对于踏板的运用和发挥在整个作品上并没有进行明确的标记,甚至是在莫扎特的其他作品上也都没有。我们在弹奏之前应做好充分的研究和分析。要考虑到作曲家的创作理念,认真把握作品的音乐风格和内涵,才能运用合理的踏板踩放方式。
莫扎特的旋律音色以纯洁干净为特色,对于如何踩放踏板就变得至关重要,过多的踏板会影响声音的音响效果,而完全不踩的声音却略显干瘪,这就要求演奏者在弹奏的过程中对踏板使用的位置与踩放程度有精确的把控。如在本作品的展开部第69小节开始的这一部分就可以加入踏板,让音乐的感染力更强。但采访踏板的前提一定是保证音乐的清晰与干净,也不可过度使用,以免造成音响效果粘连,影响音乐的动听与美感。
在我们倾听莫扎特作品之初,听到的也许是乐曲的酣畅淋漓,抑或是古典韵味的大气恢宏。然而,当我们怀着对音乐的痴迷继续走进他的音乐王国之时,我们会发现他的音乐背后是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命运的不屈。我们在欣赏与演奏K330这首作品时不仅仅需要的是对作品旋律音乐的分析和对演奏技法的掌握,更需要对莫扎特本人的风格特征和生平进行结合,更好地去理解和感受音乐,才能更好地表现出作品本身所蕴含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郑兴三.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
[2][奥]莫扎特.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全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
[3]樊禾心.钢琴奏鸣曲的演奏与教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8.
[4]蒋存梅.论音乐作品的音响呈现方式——通过不同钢琴家对莫扎特第十首钢琴奏鸣(K330)演奏的比较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
[5]葛燕.浅析对莫扎特钢琴奏鸣曲中悲情因素的认知——从作品K310和K330谈起[J].大众文艺,2012(2):17-18.
[6]韩爽爽.浅析莫扎特钢琴奏鸣曲K330第一乐章演奏技巧[J].北方音乐,2019(16):95.
作者简介:吕晓琦(1997— ),女,汉族,山西永济,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键盘演奏;黄洪焱(1976— ),男,汉族,广东佛冈,研究生学历,副教授,研究方向:钢琴演奏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