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平
(包头师范学院 创业教育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30)
为进一步落实《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意见》,我校在对创新创业教育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和探索。学校通过设立创新创业专门机构,建设创新创业实践空间,在人员、预算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等措施,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通过创新创业一系列大赛等方式,不断提升专业课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力,逐步探索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人才培养新路径。
创新创业教育一直是国内外高校研究和探索的热点,在研究和实践中凝练出了一些可供参考和学习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美国百森商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覆盖全校,课程体系包括“三段式”本科生创业教育课程和“模块化”的研究生创业教育课程,被誉为美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化的基本范式。斯坦福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由创业教育研究中心承担,主要负责创业和风险投资领域的案例开发、科研、课程开发和学生项目,形成了从校内课堂延伸到校外的全流通创新创业生态网络,由内部的课程设置、创业活动和组织资源,到外部的产业支持、资本投资和校友支持等。
浙江理工大学将创业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正确的创业价值观;同时,将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写入人才培养计划,设计系统的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综合能力。[1]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明确提出了师范类本科生应该具有创新精神,具有以反思、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研究素养及在基础教育领域开拓创新的潜力等要求,并在课程教学目标中得以贯彻。同时,出台了《本科生实践与创新学分认定实施细则》,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分管理。
在英语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和实践方面,何先应认为应该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理念融入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及专业建设中来,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2]根据创新创业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社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能力要求,课程设置可分为创新创业素养课程、创新创业技能培养课程、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三个模块。李茂林探讨了“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的路径,优化商务英语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师资队伍体系、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四大保障体系,促进两者的有机融合。李霜等人探讨了商务英语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融合的途径,包括做好专业规划设计、建立商务英语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实训平台、构建完善的保证制度、调整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重新设计课程目标、开展多样的教学活动。
1.高等教育的时代变化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数据、物联网、云平台等新型技术不断应用,特别是5G的研发成功与使用,加快了步伐,促进高等教育对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同时,高校研究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逐步深入,人才培养成了高校新的课题。如何快速找到人才培养的合适方法和路径,我国在借鉴欧美国家教育经验后,进行了试点改革取得了效果,找到了高等教育适应时代发展的路径,那就是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和创业正在逐步推动高校教育教学的变革。
创新创业教育适应了当今国际发展的形势,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也是青年大学生内在的需求。[1]创新创业的意识、理念、方法等逐步被广大师生接受并应用于实际中,产生了较好的效果。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逐步推广,它促进了学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模式、评价体系等的改变,这些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深刻变革,也影响了高校师范类英语专业的变化。
2.师范类院校英语专业的建设情况
《师范类英语本科专业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师范生英语专业教育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意识等。当前,大部分师范类英语专业学生固守于原有师范教学法内容的培养,忽视了师范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教育。[3]师范类英语专业对学生培养的弊端已经显现,如教育理念滞后,功利化、简单化教育倾向严重,培养目标不清晰,教育模式落后,能够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学生的师资力量相对缺乏,整体的教育方法落后等。
3.师范类英语专业与创新创业融合的必要性
在师范类英语专业中,逐步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培养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适应毕业后的社会职业需求。[4]教育工作者要转变对英语专业学生创新及思辨能力培养不充分的局面,应强化思辨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而使学生有意识去创新,有能力去创新。因此,师范类英语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大学生内在需求,要求高校英语专业与创新创业紧密结合,深入研究专创融合的方法和路径,从而提升英语专业大学生的素质,夯实师范类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当前的高校英语专业教学过程中,需要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并将课程设置不断优化,积极融入创新创业课程元素,突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需要的新型英语专业人才。
1.构建“专业+创业”“线上+线下”融合的英语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目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仅仅是采用线上线下、必修选修的形式开设2~4门课程,占到2~8个学分,难以形成融入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英语专业教师存在着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的误区,目标不甚明确,内容难以集中,致使开设课程零散有余而系统不足。因此,我校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建立“专业+创业”“线上+线下”相互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活动,把英语专业的知识点与创新创业的实践课程、实训内容、实地考察、实地调研等相融合,开设跨境电子商务英语、创业基础、创新创业实务等课程,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深入教学一线、中小企业、外贸公司、海关部门等,详细了解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度,加深大学生对社会发展情况认识度。在此基础上,购置超星教学平台、新道公司的创业基础平台、斯坦福大学创新创业课程平台,引入线上资源,丰富大学生和教师的教学资源,把线上的自学和课堂的教授紧密结合,实现OTO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针对毕业生还开设了创业实务,利用软件,学习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流程,增强创新创业的实战能力。2019年再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把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必修学分,构建了“专业+创业”“线上+线下”融合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形成了从点到面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
表1 英语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2.探索以英语专业为依托的创新创业教学方法
英语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改变,需要师范类英语教师自身不断提高创新创业的意识,不断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和水平。[5]学校采取“内陪外引”的方法来提高英语专业的创新创业教学水平。2015年以来,我校选送教师35名参加了国内创新创业师资培训,系统学习了斯坦福大学的创新创业课程、子谦教育公司的创业师资课程、创智汇德公司的五步教学法等,详细了解创新创业的理念、方法、路径,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同时积极遴选校外创新创业导师,先后聘请校外导师22人,形成校内教师和校外导师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良好态势,不断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和素质。[6]广大教师经过学习,把创新创业方法如角色扮演法、情景模拟法、头脑风暴法、创业游戏、创业咨询会及实地考察等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提高了英语专业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开拓了学生们的国际视野,激发了大学生学习创新创业知识的热情。
表2 英语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内陪外引”措施一览表
3.建设英语专业基础上的创新创业实训基地
充分利用英语专业的语音室、同传实训室等专业实践基地,同时积极建设创新创业的实训机房,开展师范类英语专业教育与创新活动、创业实践的互动,动手制作英语专业类的创新创业作品,比如英语故事绘本、英语专业电子阅读器等,通过这些实践,把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知识紧密结合,激发了大学生学习热情。
同时鼓励学生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倡导专业教师对参赛学生进行赛前培训、赛中指导与赛后总结;举办企业家论坛等创新创业主题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
4.研究创新创业孵化型英语专业人才
针对大学生科研成果和教学实践成果转换慢甚至不能转换的情况,我校开始研究创新创业孵化型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路径:首先建立校地合作机制,把地方政府的支持吸引到平台上来,为大学生实习实践创造更多的机会;其次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室,对外国语学院的英语专业学生进行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再次在学生宿舍创建创新创业兴趣学习小组,允许他们跨专业、跨院系、跨地域等组建自己的团队,加强校校联系,不断产生出更多更好的创新创业项目。
5.营造英语专业的创新创业文化
在英语专业课程、实践训练、孵化服务的基础上,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氛围:一是鼓励和支持学生组建创新创业类社团;二是培养选树创新创业典型,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7]把青年大学生优秀的创业者请进校园、请进班级,宣讲他们创新创业的事迹,特别讲述他们创业初期的艰辛和坚持,以及他们所做的社会贡献,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我校通过五个方面的措施引导学生充分了解英语专业行业背景与职业岗位,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实践能力,提升了教师专业基础上的创新能力,实现了英语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战性,得到了社会和同行的充分认可,真正落实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人才培养目标。
1.校园创新创业氛围浓厚
学生们成立了英语话剧社、1958创客咖啡、校友创业者周末论坛、英语绘本工作室等。各类社团、工作室邀请本地创业精英、校友企业家、银行管理人员讲解企业流程、融资知识、常用财务制度、合伙人制度等,丰富学生创新创业的知识,开拓视野,不断打造英语专业的创新创业文化品牌,提高社会和高校内的知名度。近五年,先后有英语专业的1321人参加了英语话剧社、1958创客咖啡、校友创业者周末论坛等活动,通过创新创业活动,促进了专业与创新创业的融合,提升了大学生综合素质。
2.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显著提升
英语专业学生先后获得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奖项15项,其中国家级奖项1项。经过创新创业学习后,先后有15名学员开始了自主创业,极大地带动了本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的氛围,形成了专业发展、典型引路的创新创业模式。
3.创业榜样成绩斐然
英语专业毕业的郑华民创办的内蒙古鸿雁基金会,资助贫困家庭的学生1000多名;赵军创办的内蒙古招商集团公司为贫困地区捐款捐物;王斌文与上海的企业家创办了驴妈妈旅游服务公司,帮助贫困地区的村民脱贫致富;刚毕业的创业者石慧敏和校友一起创办了内蒙古易信手机通讯公司,并积极从事社会公益事业,救助贫困家庭学生,被评为地区的最美创客,形成了创新创业文化品牌,带来了良好的社会影响。[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