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金 磊
刚刚闭幕的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提出要建成文化强国,使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笔者认为,建设“文化强国”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要始于“文化强市”的建设,只有一流的文化城市发展,才能为“文化强国”的目标奠定基础。做好首都北京的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是建设“文化北京”的关键,也将成为“文化强国”建设的必要内容。
从“十四五”时期国家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看,北京的确应在诸多方面筑牢发展根基,并在“文化强市”上创新思维,认真补齐“短板”,尤其要解决好老城与历史建筑不可再拆的问题,推动北京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
1
首都北京无论从那一方面都该为建设“文化强国”在文化治理与创新上提供“北京智慧”,无论从北京文化的禀赋特征与内在价值、历史传承与创新发展、传播途径与方式诸方面,北京“十四五”文化规划都要高屋建瓴、脉络清楚,用改革之思大胆解读新格局与新趋势,重在通过挖掘并提升北京市民建筑审美与北京城市文化特质,在全国率先培育一个可永葆北京城市“生命印记”的市民社会,这是“文化强市”的姿态、胸襟与高度。它既是政府服务社会的睿智,更是让全社会共襄发展的“红利”。
2020年10月末,笔者的“文化北京城市与建筑传承创新的思考与五点建言”参加了北京“十四五”规划建言献策公众参与活动。笔者从国际化视野与当代中国顶层设计的“十四五”规划层面的“文化城市”建设角度,学习并借鉴了国外先进文化导向的城市传承与更新策略,提出自己的思考,希望对“十四五”期间的“文化强市”规划编制与建设有所帮助。
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每年发布的《世界遗产名录》看,各国20世纪经典建筑与世界当代设计大师的作品已经纷纷入选。截至2019年第43届世遗大会统计,在总计1121个遗产项目中,文化遗产占869项,其中还有近百项属20世纪遗产,已占总遗产及文化遗产比例的1/11和1/8,但遗憾的是中国作为世界遗产数量大国尚没有20世纪遗产及著名建筑师入选。
2
目前,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已推介了共计4批396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它们分布在全国30余个省市。其中,北京有“国庆十大工程”等88项作品入选,居全国之首。这些作品设计风格多样,超越传统建筑技法,成为古都北京的当代缩影及历史的纽带,它们构成的记忆载体,连同那些创造了它们的建筑师、工程师们一道,串起了北京百年建筑的经典城市篇章。北京20世纪建筑遗产的“闪光点”,还表现在新中国建成项目占80%的高比重上,这从一个侧面展示了首都建筑师的非凡贡献。
笔者建议,北京在全国做出表率,成为传承与利用20世纪建筑遗产的榜样。从新中国成立到1999年,北京评选过三次“北京十大建筑”(2009年评选了第四批“北京十大建筑”),可以考虑按国际通用规则,整体申报第九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此基础上,笔者希望将中国杰出建筑师的作品系列纳入国家“申遗”预备名单,如张镈大师(1911~1999年),他一生的百余作品中就有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北京饭店、北京友谊宾馆、北京自然博物馆、北京友谊医院、民族饭店、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办公楼等8项作品入选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名录。
已经修订了多年的《文物保护法》是国家文物管理的保护大法,但由于其涵盖面广泛,不可能对全国有复杂分类的建筑遗产有明确保护要求与措施界定。面对全国建筑遗产保护与城镇化发展的矛盾、面对国家(省市)文保单位授权的限制,关系国计民生与城市文脉的20世纪建筑遗产领域还存在法律保护的“空白”,所以从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城市发展目标及文化法律制度诸方面来看,北京市用《立法法》的依据,率先研究《建筑遗产保护法》极为迫切与必要。
202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的一系列文件强调要加强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如要求“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和景观风貌,不拆除历史建筑、不拆传统民居、不破坏地形地貌、不砍老树”等。事实证明,一个有生命力的城市文化地标,不仅仅依托炫目奇特的视觉效果和文化元素的简单堆砌,而要看其是否流淌着活生生的历史文脉,是否唤起人们共同的情感记忆。笔者建议,北京要率先在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上“立法”,不仅让“建筑挖掘城市历史资源合法化”,更为拓展并创建文化城区提供保障。具体举措:建立建筑遗产普查认定公布责任机制;建立城市更新改造对建筑遗产的先普查后征收制度;建立建筑遗产保护规划设计管控机制(含国家、北京市的专家评审机制等);建立对传统建筑构件及相关历史档案资料的回收利用机制;建立建筑遗产的预警、活化利用的系统化发展机制;建立建筑遗产保护与检测结果向社会公开机制等。
从城市文化建设上看,读书或阅读乃一切文化及启蒙教育中最可贵的。北京每年的“读书季”虽突破了传统书业经营模式,打造复合式、一站式的阅读文化平台,但尚未解决读什么的问题,尚没有普惠公众的建筑文化与城市文脉类图书“菜单”(全国各城市也一样)。如果让中小学生从孩童时就从城市与建筑阅读入手,他们会从一个城市、一个街区、一个学派乃至一个群体去认识城市建筑演化的进程,发现北京标志性建筑背后的丰富故事。
笔者建议,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与教委、出版管理方等牵头在每年的读书活动中,有意识、有目标地融入建筑文化的内容,具体做法:以建成且正在使用的公共图书馆(含高校)为载体,邀请建筑师为公众讲述图书馆建筑背后的故事;北京应支持2008~2010年已举办过三届的“中国建筑图书奖”评选活动,其意义不仅在于向业界及社会推荐建筑、城市、艺术类好书,还在于普及了建筑文化,解读了对北京建筑有贡献的建筑师与工程师乃至建筑作品。
2019年2月,《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战略计划》(以下简称《遗产战略计划》)发布。《遗产战略计划》涵盖体育、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城市发展和区域发展等7方面的35个重点领域。需要说明的是,在文化建设与城市发展上,并没有体现奥运文化对城市发展影响的细节,在“绿色办奥、共享办奥、开放办奥、廉洁办奥”的四大冬奥会理念上,也未体现“人文奥运”的2008年奥运会的可持续原则。无论从哪方面讲,作为千年古都,文化城市的北京冬季奥运会都不应缺少人文情怀,这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标志,是北京奥运遗产的可持续性表征。
笔者建议,在坚持“创造冬奥遗产,带来发展动力”的同时,现行的一系列举措,要力求体现奥林匹克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至少应在自身创办的理念上有传承,如“人文奥运”理念不应丢失。作为“双奥之城”,北京要一以贯之,传承“人文奥运”遗产。以北京正筹建的“京张铁路遗址公园”为例,它是个绝好体现人文奥运遗产的文旅项目,努力挖掘百年京张铁路的文化自信与自觉,会编织好冬奥会的“人文奥运”品牌并向世界传播中国奥运遗产。
创意文化是近30年国际的文化城市建设重点,它缘自1980年代出现的新社会群体和创意文化产业,越来越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北京拥有一定数量的城市中产阶层和创意阶层,即受过高等教育有艺术素养的各类从业者和创意文化产业群体,更有如中央美术学院这样持有特别话语权的权威美术机构,使创意文化产业在城市经济发展及地域文化营销中扮演重要角色,将成为大趋势,这包括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与工艺、非遗文化传承、媒体传播与艺术表现等。
西方国家在创意型文化策略上确有成功招数,如佛罗里达所推崇的文化城市创意理念是:“创意产业和有趣且独特的场所往往是吸引市民与观者的资本”。显然,虽创意型文化策略侧重文化效益,但其对启动商业式策略作用不可小视。
笔者建议,从填补北京美术公园欠缺、全面布局北京的国家级美术创造与普及营地的角度出发,规划以中央美术学院为中心的望京国家美术公园建设,这不仅能够服务北京,还能激励京津冀大美术圈的艺术氛围与创新性,同时,让更多市民(尤其是中小学生)在了解、认知、享受美术文化与建筑文化的同时,为北京的“都”与“城”注入蓬勃向上、不懈拼搏的活力,完成文化艺术与城市精神的双向赋能。具体而言,在2022年前后,配合北京冬奥会完成第一期建设;让反映创意思维的、有引导的文化北京、文化中国、文化世界的高水平涂鸦作品遍布周边;将封闭的中央美术学院向社会开放,使之成为一处让公众可自由进出的美术“家园”。
以上是笔者对“文化北京”城市与建筑若干题目的认知与建言,它是站在新起点谋划新征程的初步思索,希望能对“十四五”北京规划编制及建设“文化强国”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