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创儿
(甘肃省中共静宁县委党校,甘肃 平凉 743400)
后精准扶贫时代,通过对精准扶贫的调查研究,发现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比如基层组织建设的战斗力有待加强,体制机制衔接不完善,思想认识衔接不到位,驻村帮扶工作队效能差距明显,多元帮扶主体的合力不足,主体内生动力不足,人才振兴缺乏有效的内外供给,要素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产业扶贫升级难度大,乡镇村社干部利益集团化,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基层社会善治有待加强,深度贫困地区脱贫难度较大,社会救助制度与反贫困的衔接问题,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特殊性,绩效评估结果忽略过程性辅导等,基于这些问题和扶贫实践与研究,我们相应的提出了有关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对策。
在战略目标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都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指向。2020年后,实现可持续减贫与精细化救助保障为导向,促进相对贫困治理战略转型。扶贫区开发任务转向区域减贫与发展,由精准扶贫向全面社会保障转变,向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全面社会保障转变。扶贫开发目标由解决物质贫困向人的全面发展转变,即由解决贫困人口经济物质脱贫向贫困人口多维生活质量需求提升转变。实现消除绝对贫困向治理相对贫困转变,从主要解决收入贫困向解决多维贫困转变,从重点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向统筹城乡扶贫转变,从主要解决生存问题转向重点解决发展问题、兼顾生存问题。
加强乡村振兴顶层设计与精准扶贫微观政策的有效对接。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找准乡村发展着力点和突破区,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综合文化、物产、环境、产业等内容,尤其是将贫困地区待完成的任务、工程、项目等纳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或实施方案,整合各系统发展资源,规避资源配置效率低的风险,使其长效发挥作用。在实施手段上,二者均坚持把发展特色产业放在首位,作为解决贫困问题最有效和最可靠的手段;发展理念上,两大战略都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保护的理念;在战略实施的具体方法上,以突出问题导向,一切工作从本地实际出发。
从体制机制来看,就需要在领导体制上,严格落实党的领导制度;在工作机制上,沿用“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在村级组织机制上,强化“上级政府指导、党支部引领、村委会主导与乡村专业组织支撑”的乡村组织体制建设,理顺和优化组织间工作流程;实项目统筹机制,提高项目绩效;继续实施干部驻村制度;建立扶贫与改革发展部门统一协调机制,加强区域之间对口援助,创新远程医疗、教育、智库新机制;优化农村基层治理,构建精准、有效的组织协调机制。“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1]多元主体参与的社会动员机制;建立反贫困动态监测机制;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构建利益联结机制。
各级政府(中央、省、市、县、乡)严格实行党政一把手负责制,五级书记一起抓扶贫的工作格局,重点强化衔接兜底保障体系,坚持产业和就业扶贫再推进,促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全面提升,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与新型城镇化有机衔接,实现生态保护和脱贫致富双赢,实现可持续性的脱贫,进一步加强国际减贫交流与合作,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辟新局面。
从宏观的地域特点来看,要重点加强东、中、西部地区的对口帮扶与振兴的衔接;就区域发展来看,从农村扶贫开发向城乡融合发展转变;从单向度目标指向综合发展愿景。就村级来看,应将基础设施薄弱、集体经济和产业发展落后的村作为重点进行巩固提升;就人群来看,重点是农村留守老人、边远少数民族居民、城乡失独家庭、重大疾病患病群体、困难儿童等特殊群体。同时也应将脱贫人口和低收入边缘人口作为重点巩固对象,逐步从缺乏自主谋生能力的人群转向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的人群,实施动态管理,提升重点帮扶对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这就要在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原则的前提下,科学规划,建立可持续的政策扶持机制。从应急式政策、集中叠加兜底政策转向专项长效性发展政策,构建科学、长效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建立政策衔接运行机制;制定出台由特惠向普惠逐步转型的政策支持体系;制定差别化的扶持政策;积极推动扶贫政策立法;重点做好投入政策的统筹;健全完善政策衔接考核保障机制。
组织衔接协同既包括党的基层组织、政府公共组织、村组两级村民自治组织,还应包括村集体经济组织、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市场企业组织、社会组织的衔接协同。通过组织振兴政策供给,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提供组织制度支撑,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构建起法治保障、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
从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对接精准扶贫“发展生产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的行动思路,构建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发展衔接的多维行动框架。在总体路径上实现从“产业扶贫”走向“产业兴旺”,从“生态扶贫”走向“生态宜居”,从“文化扶贫”走向“乡风文明”,从“党建扶贫”走向“治理有效”,从“民生扶贫”走向“生活富裕”。
要建立健全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衔接的考核指标体系,明确每个责任人的职责,确保其可行性和有效性。在衔接政策、统筹项目和评价机制设计上,实现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的有效衔接[2]。评价机制要从扶贫政策实施的衔接、扶贫政策实施效果及改进、扶贫可持续性这些方面设立量化性指标,明确评估主体,由独立的第三方机构进行过程性评估、项目持续性评估、终结性评估等形成详细的评估报告,对政府提供的政策指导与服务,以增强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