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兴旺
(武夷山市星村镇三农服务中心,福建 南平 354300)
茶小绿叶蝉成虫及若虫会通过吸食茶树嫩梢汁液消耗茶树养分、水分,而茶小绿叶蝉雌虫会在嫩梢组织内产卵,影响茶树枝桠生长发育,甚至导致茶树生长停滞硬化、叶脉脱落、叶缘枯黄,影响茶叶品质。基于此,对茶小绿叶蝉的综合防控方案进行适当探究非常必要。
本地区茶小绿叶蝉在12个月内会发生九代或者十一代,多数以成虫的形式,在茶树上越冬。随后在第二年早春环境温度上升后取食茶芽,并开始在芽下第1~3节嫩梢组织中分批、陆续产卵繁殖。在秋末冬初茶树芽梢停止生长后茶小绿叶蝉成虫也开始停止产卵。整个过程中,茶小绿叶蝉发生具有较为突出的世代叠加特性,在5月15日到6月15日之间、10月15日到11月12日前会进入高峰期,危害茶树稚嫩叶梢背面。
在人们对环境污染和食品健康问题认识不断深入的背景下,茶小绿叶蝉生物防治方法代替化学防治方法成为茶小绿叶蝉防治用主要方法。茶小绿叶蝉生物防治方法主要是利用茶小绿叶蝉捕食性天敌、寄生性天敌、化学信息素等方式,抑制茶小绿叶蝉生长繁殖。
本地区常见的茶小绿叶蝉捕食性天敌主要有螳螂类、瓢虫类、食蚜蝇类、蜘蛛类、蝎子类、花蝽类、盲蝽类等。茶树种植基地管理者可以通过创造上述益虫生长适宜条件,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完成茶小绿叶蝉捕食性天敌的完美衔接,控制茶小绿叶蝉蔓延;而茶小绿叶蝉寄生性天敌主要指金小蜂类、赤眼蜂类、螯蜂类、恙螨类、缨小蜂类等,其可以抑制茶小绿叶蝉整个生育期。茶树种植基地管理者可以在6~7月,将红恙螨、炎黄赘蜂、茶栖赘蜂释放在茶树种植基地各角落,达到抑制茶小绿叶蝉危害茶树的目的。茶小绿叶蝉病原性天敌主要包括白僵菌、虫霉、拟青霉等,其可在茶小绿叶蝉种群密度达到最高点时发挥作用。因此,茶树种植基地管理者可以在茶小绿叶蝉种群密度持续增大的适当时期,选择E5465-3 菌剂、球孢白僵菌和玫烟色拟青霉的纯孢子悬乳剂,或者球孢白僵菌与吡虫琳。10%可湿剂混配剂等真菌杀虫剂,对茶小绿叶蝉进行综合治理。同时基于无公害茶叶生产需求,茶树种植基地管理者可以在上述药物应用的基础上,适当应用0.3%苦参碱水剂500~1000倍液或者武大绿洲丫丫(新一代植物源烟碱杀虫剂),对茶小绿叶蝉害虫进行防治。
农业防治是降低茶小绿叶蝉蔓延的主要手段之一,在农业防治过程中,茶树种植基地管理者首先应以降低虫口密度为目标,依据分批、及时的原则,进行茶叶采摘,以便及时将茶叶嫩梢采摘掉,减少茶小绿叶蝉食料。
其次,在茶叶采摘过程中,应及时将部分卵块、若虫摘除,破坏产卵场所,控制茶小绿叶蝉的虫口基数。
最后,在秋茶停采后进行全面耕翻,烧毁枯枝落叶,减少茶小绿叶蝉越冬虫口数量。
除此之外,依据食物链中寄主-害虫-天敌间的化学信息联系,化学信息素在茶小绿叶蝉害虫防治中也具有奇效。化学信息素防治茶小绿叶蝉害虫的原理主要是由于茶小绿叶蝉害虫寄生植物在遭受害虫危害时可以通过代谢改变,释放特异性化合物吸引茶小绿叶蝉天敌,保护自身。基于此,茶树种植基地管理者可以适当应用化学信息素,吸引白斑猎蛛等茶小绿叶蝉天敌蜘蛛优势种,以便进一步提高茶小绿叶蝉生物防治效率。
物理及化学防治方法,是茶小绿叶蝉防治的基础方式,也是本地区主要用方式。一方面,在茶小绿叶蝉发生时期,茶树种植基地管理者可以在加强测报及时掌握虫情的基础上,根据茶小绿叶蝉害虫的趋光性,在茶小绿叶蝉成虫发生期,利用杀虫灯诱杀。或者在高出茶树25.0 cm左右位置,每亩安装18张左右黄色粘虫板,进行茶小绿叶蝉诱杀。
另一方面,在物理手段应用的基础上,对于百叶虫量达12头以上的茶园,应选择全面喷施化学药物的方式,选择恰当化学药剂,均匀喷施。化学农药是目前控制茶小绿叶蝉的主要手段,但防效的高低取决于药剂的选择和施药时期的把握;同时,要注意多种药剂交替使用,以避免产生抗药性。在茶小绿叶蝉危害严重时,结合生产实际可采取化学防治,但要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并实行精准施药,严格遵守采茶安全间隔期。目前防效较好的有茚虫威、虫螨腈、吡蚜酮、联苯菊酯、吡虫啉、阿克泰、啶虫脒,等。
综上所述,茶小绿叶蝉在一年内可多次发生,对茶树种植地区内茶树芽、嫩叶、叶梢造成了较大危害,影响了茶树的种植效益。因此,茶树种植基地管理者应根据本地茶小绿叶蝉发生情况,制定涵盖物化、生物、农业的综合防控方案,从多个层面防控茶小绿叶蝉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