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杨,张海峰,刘克宝,王红蕾,张 宇,吕志群,张冬梅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业遥感与信息研究所,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传统的植物保护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中国国内植物保护工作开展需求,因此,参与植物保护工作的部门及人员要及时调整、更新思想意识,主动引入信息技术进行运用,才有助于提高植物保护效果,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相处。植物保护及信息化融合工作是新时期植物保护工作的重点。因此,合理运用信息化技术开展植物保护工作十分具有现实意义。
所谓信息化,其含义为“对新时代现有信息技术进行科学的、有效的、全面的应用,重视信息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重视信息在现实生活中的共享、交流、利用,在某种程度上促使经济增长质量、效率得到了提高,是持续助推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
所谓植物保护信息化,其含义为“对植物保护工作开展有关的信息进行收集、交换、存储、处理、传递的整个过程,即植物保护信息化[1]”。
引进信息化技术等助力植物保护信息化发展,已经成为了提高植物保护工作效率、推动植物保护工作开展的主要路径。在植物保护信息化过程中,会利用多媒体、数据库、信息网络技术等先进的现代信息化技术为发展基础,实现对植物生长状况实时检测、有效存储及解析历史数据等工作目标,这为植物健康的、正常的生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信息化技术备受科研领域关注,近些年得到了有效的发展、革新。因此,在植物保护工作开展中信息化技术能够发挥的作用逐渐突出。同时,在植物保护工作的开展中,还可以依托信息化技术持续的、合理的优化、改进相关保护设施及工具。研究发现,植物保护工作开展中,对植物生长造成影响的因素包含植物疾病、植物营养不良、虫害等各种现实因素,而且这些问题是导致植物保护工作开展难度较大的主要诱因[2]。但是,当信息化技术引入植物保护工作中后,相关技术人员可以通过构建植物数据库及植物监测系统的方式,对植物生长过程进行长时间的监测,从而及时、准确地发现问题,接着采用信息技术对收集的数据进行解析,并及时制定、实施问题处理对策,为植物健康生长提供保证。
另一方面,还可以在植物保护中引入、运用数据库技术,为植物信息归档、分门别类提供管理平台,从而解决了传统纸质文件归档麻烦、查阅不便、保存受限等问题。在实际使用时,仅需利用计算机设备打开数据库文档,搜索关键词等便能查询到需要的信息。该方法不仅降低了植物保护工作负担,还节约了大量的空间、时间。面对信息化在全球范围内的蔓延趋势,世界各国以及国内各地的植物保护组织都在积极地共享、协调相关资源,这为植物保护工作的开展注入了强大动力,还为国内各地研习本国植物类别、生长环境、所属纲目等特性提供了便利,也为世界范围内的交流合作打开了方便之门。
所谓多媒体技术,即“人类通过计算机,完成交换节能型信息的过程;而节能型信息主要由声音、影像、文字、图片等元素组成。”多媒体技术主要在植物保护中的植物保护资料搜集利用、病虫害模拟、植物病理提炼等领域运用广泛。当多媒体技术引入植物保护工作内使用时,能够给植物保护信息化数据系统的建设、运行提供技术支持,能有效展现多媒体技术集成性、交互性、控制性,在植物保护工作开展期间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多媒体技术利用植物分类学、病虫害防治系统、基础地理信息、植物病毒分类等系统及数据库技术,实现了对植物保护海量信息的正确分类、科学管理,助推植物保护工作朝科学智能化管理方向有效发展,对植物病虫害现象实现了强力抑制及有效防治,为中国农业生产活动的有序开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并使中国植物种植及管理的经济效益得到了显著提高。
数据库技术在植物保护工作中的使用较为广泛,主要表现在植物信息资源的提炼及存储方面,且辅助推动了植物保护问题鉴定及决策工作的开展。通过积极构建植物保护数据库系统,技术人员便可利用系统功能,收集、储存、查询利用各类植物的生长特性、习性、规律信息,而且还可以通过系统准确、快速、精准的查询到相应的植物生长问题及对应的解决办法。另一方面,新系统的建立还可以对植物病虫害的生长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反馈,为后续治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信息支持。
借助对信息网络技术的运用,可以实现构建整体化、系统化植物保护网络的目标。信息网络技术能够有效连通全网植物保护数据信息,实现共享数据信息的伟大目标,而且在世界范围里,采用信息网络技术可以实现同步各类植物保护信息的目标。另外,合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能让远程监测及预防植物病虫害工作跨越时空限制,可以提高植物病毒及病虫害传播的控制效果,有助于减少经济损失。[3]将信息网络技术引入中国植物保护工作中后,目前已经取得了些许效果。通过建立、完善信息系统,有助于提高植物病虫害预防、预警工作开展的有效性、可靠性。通过将信息网络技术与预防预警植物病虫害技术有效结合在一起,能够使新建的监测预报系统功能更加完善,为植物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大助力。
互联网技术、计算机设备、智能手机等已经在新时代成为了人民家庭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推动植物保护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传统的讲座、粘贴告示等方式已经不再符合新时代发展现状。所以,要利用互联网渠道做好植物保护宣传工作,扩大植物保护影响力,使基层群众了解植物保护、植物保护信息化的重要意义、途径。
因此,可以通过物联网海报或社交网络分享植物保护的文章,同时也可以号召全民一起保护植物,以线上趣味活动的形式呼吁人们参加。更重要的是开通植物保护相关机构线上平台,进行定时宣传推送相关信息。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面向大众的监督窗口和举报窗口,对相关人员的行为进行监督,对破坏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行为进行打击处理[4]。这样做不仅可以利用互联网渠道为人民传递、普及植物保护相关的知识,还能紧随时代发展步伐、满足时代需求,通过新形式开展环境保护工作,且相关方式更容易被群众认可、接纳。另外,要借助蝴蝶效应增加宣传范围、提高宣传效果,比如政府及有关部门、社会组织要携手努力,一起完成线上植物保护及环保平台的构建、运营,实现“让新时代信息化技术走进生活方方面面”理念的贯彻落实发展目标。
互联网、5G 无线网络技术将成为未来信息技术发展、使用的主要载体,相关技术能够为农业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植物信息保护系统的建设及运行提供长久有效的指导。另外,通过利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建立的信息系统,可以及时搜集、整理、分析、研究一手信息及图像数据,相关数据经过加工后可绘制成图表,而系统可以结合图表中反馈的数据性质、病虫害特征、植物生长状况等信息,通过系统内置功能对植物病虫害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合理预测、研究,然后制定具体预防性发展对策,为农业生产、植物保护等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指导。
研究发现,国内目前的信息化技术水平依旧有待完善,而且也未能充分发挥、利用信息化技术的附加价值,普遍存在植物保护信息资源严重浪费的现象。所以,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如何保证中国植物保护信息资源利用效率有效提升,必然会成为信息化技术在植物保护中运用的重点研究新方向。
数年以前,在遥远的大洋彼岸,美国州立大学成功研发了大豆病虫害专家系统,并在全美范围内进行了推广、普及、运用。受媒体信息技术快速发展、革新,网络技术持续优化、完善等影响,大豆病虫害专家系统的表现形式、功能范围实现了不断的优化、扩张、发展,并从独立版逐渐发展到了全新的网络版系统。另一方面,最初的病虫害诊断方法、技术也在不断革新、完善,其从传统的单功能系统实现了朝专家系统、多功能专家系统的转变,有效提高了植物病虫害诊断效果及系统利用价值[5]。由此可以得出新结论,即“农业病虫害等专家系统的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必然是世界范围内农业信息技术未来发展主流趋势。”换言之,“未来植物保护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将更加重视相关工作开展、提高系统功能所具备的智能水平、人文水平,并会以扩大系统功能范围为发展目标,使其具备明显的智能性、普遍性、直观性。”由此为植物保护工作提供更好的服务。
综上所述,本文对植物保护信息化现状、信息化技术的实际运用、未来发展趋势等内容进行了充分研究。实际上,中国的植物保护信息化水平已经迈入世界准一流行列,但依旧落后于发达国家。所以,未来要结合植物保护现状,做好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创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国植物保护信息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