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是由耳、眼、口、心四个部件构成的,一位成功的校长需要认真研究这个“聪”字,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善于思考,口吐莲花。充分调动视觉、听觉、语言、思维的作用,全方位投入学校的管理工作,以期达到管理的至高境界。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唐朝末年,中原发生大面积的蝗灾,百姓民不聊生,李姓江山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可大臣们还是向唐僖宗汇报说,蝗虫飞到汉中后,不肯吃庄稼,自动爬在树上饿死了。唐僖宗信以为真,以为这是莫大的祥瑞,立刻带领文武百官焚香庆祝,而此时黄巢起义正在崛起。事实上,当年的大臣们并非有意要用“瞎话”“瞎”掉唐朝的天下,他们怕说了实话,龙颜一怒,自己的乌纱、荣华富贵甚至身家性命都难保。由于唐僖宗不能听逆耳之言,结果弄得社稷飘摇,这足见领导耳朵之重要。
要创新学校管理,需要有不同的声音,需要有更多的人说话。因此,校长要学会倾听各种教师的心声。对提出不同意见甚至反对意见的教师,要念人之功,容人之过,不抓辫子,不送小鞋。事实上,那些忠厚老实的教师的意见和建议,真实性、可靠性更强,往往蕴含着学校管理的新策略,是学校管理中出现的真实情况的写照。重视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善于倾听来自不同方面的声音,无疑是校长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增强管理魅力的有效之举。
三国时蜀国的马谡,才气过人,好谈兵,深得诸葛亮器重。在诸葛亮南征时,马谡向他献了“攻心为上”这一计策,使得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但是,刘备认为马谡虽然熟读兵书,但缺乏实战经验,战争千变万化,不能拘泥于兵书上的只言片语。马谡做参谋尚可,独当一面是难以胜任的。然而诸葛亮没有看透马谡,让他去守街亭,导致了挥泪斩马谡的悲剧。
由此,校长要具备敏锐的眼光,做到知人善任。何谓眼光?唐朝诗人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毛泽东的“风物长宜放眼量”。这两句诗就是对眼光最恰当的解释。前者讲的是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后者讲的是只有克服了心胸狭小的障碍,才能拓展自己的眼界进而目力高远。校长位置高于一般教师,理应看得远一些,校长要有见微知著、见小知大的能力。要能识人用人,既要看到他人的长处,也要学会包容他人的缺点。“不怕校长没水平,就怕校长水不平”。校长在识人用人方面最重要的就是没有偏见,不存私心。校长要真正把师德高尚、业务突出、协调能力强的老师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让他们为学校的发展施展自己的才华。
“一言兴邦,一言丧邦。”学校是知识分子心灵栖息的家园,校长说话讲究艺术是保持与教师之间良好关系的重要纽带。激励性的语言和宽容的语气,就不会使教师产生丝毫逆反情绪。校长说话切忌浮夸,言而不实,甚至高声叱责别人。校长要有一颗包容的心,眼睛不要总盯着教师的缺点。“一句话可以把人说跳,一句话可以把人说笑。”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知识群体,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对于自己一时的错误,他们希望得到校长和风细雨式的批评,显示其极高的内涵、素养:“这次考试,班级成绩不够理想,主要责任不在你,而是我对于你的指导还是太少了,其实一名新教师能够摸索着教出这个成绩就算不错了,不要背上包袱,下个学期我们共同努力,相信你一定能够有很大的进步。”
有一位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洋思中学的蔡林森校长就是一位会思考、善思考的好校长。他在不断地思考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理念,诞生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洋思教学模式,把一所濒临撤并的乡村中学,打造成为全国素质教育的典范。身为校长,我们就应该做蔡林森那样的校长,学会思考,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引领学校不断超越和发展,无愧于“一校之魂”的称谓。看看我们身边有些校长辛辛苦苦干了许多年,工作水平就是上不去,原因不是不敬业,而是工作中缺乏悟性。对于学校的管理工作不能够进行全方位的立体思考,只是“头疼治头,脚疼医脚”,常常使工作陷入被动局面,影响了学校的整体发展。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不善思考,何来“曹冲称象”的佳话;不善思考,何来“四渡赤水”的胜利;不善思考,何来新中国的诞生。善于思考的校长注重“管然后知不足”,他会把管理的着力点放在调动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上,放在服务于师生的发展上。一个校长,只有善于思考,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发展。有这种好习惯的校长,一定会不断改进自己工作方法和策略,不断产生新的思路和措施,使自己的工作更加优化,更加系统,更加科学,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