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化进程中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合问题研究

2020-12-15 15:53李赵君
农村实用技术 2020年4期
关键词:户籍制度农民工子女

李赵君

(江苏大学,江苏 镇江 212013)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大环境下,农民工流动已成为社会常态,随之带来的随迁子女教育问题逐渐凸显,成为制约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因素。十九大报告强调“每个孩子都应该接受公平、优质的教育”,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明确指出要有效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上学问题,这就要求随迁子女教育融合体现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的应然追求。改革开放以来,“两为主”“两纳入”等政策的出台,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随迁子女教育矛盾,但随迁子女仍遭受诸多教育歧视,未能真正融入到城市教育体系中,影响新型城镇化和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1 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合制约因素分析

1.1 宏观层面:户籍制度对随迁子女入学的影响

户籍制度是影响随迁子女教育融和问题的关键。尽管《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明确表示“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但仍存在难以消解的影响,入学难、费用高依然是农民工反映最多的问题。政策的确保障了随迁子女享受公平的教育权利,但没有缩小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入学方面的条件差距。“学区房”就是户籍在现代教育体制下的具体体现,是否在学区内拥有产权的住房,决定了是否可以在学区内的学校上学,高额的房价使得农民工难以承受,此外学校对于随迁子女入学的条件和人数的限制,也使得这些随迁子女难以融入城市教育体系中。

1.2 中观层面:就业流动对随迁子女教育稳定性的影响

农民工多从事交通运输、餐饮、零售等行业,强度大、收入低,就业带有很强的流动性特征。农民工家长对子女的关注点多集中在吃穿方面,在教育上关注相对较少,很难拥有时间辅导子女学习。农民工工作的流动性影响了随迁子女学习的稳定性,使得随迁子女在跟随父母流动后又要开始一个新的适应过程。此外,由于城乡教育差距,农村地区的学生,无论在享受学校软硬件设施或是师资力量等方面,与同龄城市学生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当他们随父母打工进入城市学校后,由于基础薄弱和心理上的不适应,导致他们在学习上与城镇学生的差距拉大,其结果造成这些随迁子女成绩差,产生厌学的心态,阻碍融入城市学校教育。

1.3 微观层面:“弱势累积”效应对随迁子女教育质量的影响

《2018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中显示,“农民工小学文化程度占15.5%,初中文化程度占55.8%,高中文化程度占16.6%,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0.9%”[3]。总体来看,农民工群体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对子女的家庭教育一定程度上是缺失的。他们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认识,过分依赖学校教育,忽视自身对子女学习发展的影响。此外,农民工也没有过多的财力和时间去负担子女额外的课外辅导和其他兴趣爱好、特长培养等方面的支出。因此,随迁子女在缺乏家庭关注的情况下更容易在学习、交友、心理健康等方面产生问题,也使得他们与城镇子女在教育层次和综合素质发展上的差距不断扩大。

2 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合的发展路径

2.1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逐步解决在城镇就业居住但未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问题,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2]。农民工市民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保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确保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和城镇居民相同的公共服务。在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合问题上,政府不仅要解决随迁子女有学上的问题,更要解决上好学的问题。要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参加异地高考等政策,保障随迁子女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

2.2 加大教育经费投入

当前,“两为主”“两纳入”政策的实施,基本保障了农民工随迁子女免费享有义务教育的权利,但是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数量庞大,教育资源分配到每个孩子的身上十分有限。因此,地方政府需要加大教育经费投入,采取多样化手段解决经费不足问题。首先,要扩大流入地义务教育公办学校规模,在资金投入、教师资源等方面提升公办学校吸收农民工随迁子女的能力。其次,对于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政府要采取购买服务、信贷扶持等方式,降低上学的费用,改善教学环境,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2.3 营造包容性校园文化

对于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学业、交友和心理中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学校应该营造包容性的校园文化建设,对随迁子女加强人文关怀。一方面要合理对待他们与本地学生存在的差距,帮助他们改善学习方法、改正不良的学习习惯,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和优点,提升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要积极鼓励随迁子女参加校园活动和班级集体活动,弱化“外来者”身份,在活动中增近与本地同学的感情。禁止将随迁子女单独编班,与本地学生割裂开来,从源头上解决随迁子女的适应困难和心理问题。

2.4 更新家庭教育观念

家庭教育不仅体现在关心子女的物质生活,更要帮助子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子女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农民工父母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提升专业技能和文化水平,提高就业竞争力,减少不必要的就业流动,从而减轻因流动带来的子女教育衔接问题。同时学校和家长要形成合力,为随迁子女的健康成长营造积极氛围。教师要加强与父母的沟通,及时沟通随迁子女在学校的表现和问题,定期向家长分享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更新农民工对子女培养和教育的观念理念,协助随迁子女尽快融入城市教育体系。

猜你喜欢
户籍制度农民工子女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点对点”帮2万名农民工返岗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户籍制度
农民工眼中的大树
从《无声告白》看边缘人家庭及其子女
三国吴简中的户籍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