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永红
(河南物流职业学院公共部,河南 郑州 450012)
食用菌因具有较高的保健价值与生态价值,近年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而逐渐发展成较为热门的新兴产业。但在当前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却出现一系列法律支持不到位的问题,具体如菌种品种维权法律问题、菌种生产与管理法律问题以及菌种越级生产法律问题等。为此,我国必须加强对食用菌法律问题的研究,并不断完善法律体系,以提供全面的法律支持。
在我国当前推行的《种子法》法律文件中,食用菌被归类为非主要农产品,因此针对培育出的食用菌新品种在产权审定方面不具备强制性[1]。并且在推广新品种之前,并不需要进行国家或省级审定,导致我国获得认定的食用菌菌种较少。对于可投入生产和市场销售的食用菌菌种,可以在短时间内大量培育从而获取较高利润,由此会导致生产者将重点放在利润较高的菌种培育与生产上,而忽视对品种的维权意识。
针对食用菌的生产与市场管理。我国专门制定了《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2],并将具体的菌种按照3个等级进行划分,即母种、原种和栽培种,并制定了针对性的法律管理条例。在管理办法中,对菌种市场而言,应选定以栽培种为主的生产者作为购买者,但是根据实际的运作情况来看,菌种使用者一般会以利润为重,会直接购买母种或原种进行培育,从而导致菌种市场混乱,出现3级食用菌同时出售的现象。一旦出现质量事故,销售者和生产者就会推诿责任,无法有效解决问题。
我国《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强调菌种生产活动的开展必须以获得《食用菌菌种生产经营许可证》为基本前提。同时,该法律文件中还针对申请培育母种或原种的个人以及企业设定了附加条件,要求企业在申请母种和原种时,注册资本分别应达到100万元和50万元。此外,生产场地必须要做到充分灭菌,并且要配备完善的检测设备,整个生产流程都要保证卫生条件和生产环境条件过关,并严格参照《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中的指标进行监督。但是在实际的食用菌菌种生产活动中,存在部分个人或企业无法及时获得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管理漏洞,上述问题都体现出菌种越级管理法律不完善的问题[3]。
1)在法律文件中纳入食用菌补贴与奖励方面的内容,从惠农利农角度出发,进一步完善农业支持体系,强调食用菌产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针对农业产业发展,完善食用菌产业补贴政策,并不断延伸政策内涵,加强对龙头企业的重点补贴,使补贴范围真正全面覆盖农业经济产业区,同时使农业政策真正惠及资源型和技术型企业,以推动优质品种繁育和食用菌产业的创新发展。
2)积极下发相关政策,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与金融行业的发展政策充分融合,加强产业与金融机构的联合力度,对食用菌产业的专项贷款针对性降息,尤其要重视对贫困地区食用菌产业发展栽培险的推进,创设出良好的食用菌生产法律保护环境。
3)在法律文件中明确食用菌产业生产的具体职责,加强对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全过程监管,支持科学的产业布局,帮助其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促进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食用菌产业立法方面,我国应注重借鉴发达国家的优质立法模式,并结合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实际,积极推行科学立法模式。一要对倾斜型立法模式进行借鉴与自我改进[4]。倾斜型立法模式的核心在于产业结构调整,围绕对其的优化制定相关的法律条例,并且注重对主导产业的政策倾斜,使其能够聚集更多的资金与技术资源,从而以点带面,对整个产业链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二要对竞争型立法模式进行借鉴与自我改进。在法律条文中,应强调竞争的重要性,要合理控制市场形成良性竞争格局,使食用菌企业能参与到竞争中,形成公平竞争、良性发展的产业格局。在上述2种立法模式的冲击下,我国在制定食用菌产业的相关法律时,也应注重加强对产业法的深度调控,关注行业发展战略,在科学立法工作的支持下,使食用菌产业具备更强的发展能力。
在食用菌产业发展与管理法律文件中,明确指出加强技术支持与推行标准化生产的重要性,即要将技术培训与技术扶持作为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形成专门的技术扶持法律条例,明确技术支持重点,提高技术支持质量。而在标准化生产方面,相关的法律文件中则要强调对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建设以及标准化生产流程的完善[5]。而在整个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则要注重其产业生态的维护,从市场准入制度、产业竞争机制以及生产升级发展模式等方面加强法律扶持,同时建立健全产业发展数据库,做到对产品生产的多频率抽查与质检,真正实现对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的实时监管。
2.4.1 做好法律宣传
基于保障生产者与菇农利益的角度,相关法律人员应加大对食用菌菌种管理的法律知识宣传,使得生产者与菇农都能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并掌握食用菌生产与销售的法律知识。而相关的行政机构则要做到执法为民,秉公执法与文明执法,在处理相关食用菌菌种法律问题时,能够做到恰当、有序。在完善的法律扶持下,食用菌生产者和经营者在遇到问题时,会第一时间想到通过法律援助解决问题,从而能发挥法律的真正效力。
2.4.2 推行“法律+政策”产业扶持发展模式
当前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应注重与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要将食用菌产业与乡村企业产业有机融合,打造基于食用菌产业的乡村品牌。在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积极开拓农村旅游新市场,践行文旅融合观念,大力发展菌业旅游产业,推动农村区域经济发展。
打造电子商务产业园,提供菌类农产品展示厅及特色文化宣传平台等,形成集成化程度较高的产业发展模式,建造星级旅游购物网点,点成线、线成面,扩大产业影响力。作为政府部门,在发展食用菌产业时,也要注重提供全方位的发展扶持政策,要积极宣传,全力推进,打造出具有区域特色的菌文化品牌。而在菌文化发展过程中,产业人员则要在菌文化前提下加强文旅融合,不断开发旅游项目,聚集人气。在新时期背景下,菌文化旅游项目要扩展项目定位,探寻新的旅游消费需求,发展新业态,深度挖掘菌文化内涵,注重生态效益,发展包含食用菌商贸、物流、信息等环节的产业一体化格局[6]。
食用菌产业近年来的发展态势良好,从新时期对食用菌产业提出的发展要求看,行业负责人还需加强对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研究,并通过多种途径促进产业的全方位发展。但产业发展离不开法律支持,在食用菌产业方面,法律人员应认识到当前法律文件中存在的漏洞,并结合产业发展需求与发展动态,解决法律问题,完善法律内容,同时也要注重将法律与政策充分结合,动员全社会力量,推动食用菌产业法律体系的全面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