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彦仿
摘 要:为改变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只关注诗句表面的现状,笔者结合具体的古诗词教学实例,引导学生以独特路径和独特角度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力求古诗词教学有效且富有新意,从而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词教学 统编教材 独特角度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16.008
阅读教学要为学生的发展提供“独具的路径和独特的角度、发现的方法和思维的策略”,提升他们对“学科美的发现、欣赏和表达能力”。而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常关注诗词显而易见的表面特征,如诗句中的数量词和色彩词:诗仙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数量词“千里”“一日还”“两岸”“万重山”表现长江漂流,水流轻快;诗圣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数量词“两个”“一行”“千秋雪”“万里船”,描写景物色彩的“黄”“翠”“白”“青”呈现色彩明快的春景画面。古诗词教学要有效且富有新意,需要教师对古诗词有独特发现,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获得阅读的独特发现。
古诗词教学中的独特发现可以从多个方面切入,引导学生以特有的思维角度获取与众不同的阅读体验,启发新的思维,激发学生创新能力,获取独特的阅读智慧,养成个性化的语文素养。
一、独特解读之作用
1.擦亮解读古诗词的“慧眼”
对古诗词的独特发现,正体现老师解读文本的功底。古诗词阅读教学也正需要引导学生走进诗人创作的时代背景,深入研读古诗句,尽可能和古诗句、几百年前的诗人对话,从古诗句的字词之间、诗句之间、上下阙之间的关联中发现诗句的留白,从言简意明的古诗句中去揣摩诗人的未尽之言、未了之情。
2.探求教学古诗词的艺术
古诗词的课堂教学需寻求富有情趣的阅读、理解过程,能紧紧吸引学生读、疑、想、悟的欲望。当学生在面对枯燥的古诗词义而感到倦怠时,老师一句巧妙引导,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问题,想出别人没有想出的主意,使平淡的课堂再起波澜。
3.寻觅“四两拨千斤”的智慧
课堂不是表现老师聪明才智的舞台,而是寻觅并积累自己的聪明才智点燃学生思维并表现其聪明才智的平台。教师的引导点拨必不可少。富有独特智慧的引导点拨,能使学生较全面地思考问题,完整深入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智慧引领,美的引领,引导学生从平淡无奇的古诗词中发现其中独特的美。
二、“独特发现”之路径
1.发现古诗词文字之美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的“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工整严谨的语言风格和豪爽之情扑面而来,“黑云”与“白雨”,“翻墨”与“跳珠”,“遮”与“入”,名称、色彩、动作一一对应,协调有致,读来朗朗上口,给人以轻盈灵动的感觉。这就是古诗的用词用字之美。
这样的古诗可设计多层次诵读,教学思路可分为三个环节:
初读,自读自讲诗句大意。
再读,品读诗歌语言,可修改古诗句中的标点符号,锻炼学生的朗读分析能力。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又读,进行语言欣赏环节,分别要求学生朗读出陶醉感,赞叹感,此次的朗读为“演读”。在学生情感有了较深积淀后,为学生搭建美句赏读的平台,发现古诗句一字一词的表达之妙,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旨在将文本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2.发现古诗词景象之美
小学古诗词中,很多作品都是描摹景物的佳作,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借助设想、联想进入诗句中描绘的情景、情境,进一步在想象世界中欣赏这些景象。
如张志和的《渔歌子》,词中描绘的景物学生初读即能感知,“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一连串色彩明丽的景物构成了生机勃勃的春景图。景物跃然纸上,再让学生读词,展开丰富的想象,画面中还有什么呢?词中有色彩斑斓:白鹭在自由飞翔,粉红桃花在灿烂绽放,还有青翠山峰若隐若现,碧绿柳枝随风摇摆,清澈溪水叮咚作响,肥美鳜鱼在水底游动……词中还有悠闲垂钓的渔者,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陶醉于斜风细雨的江南之春中,陶醉在自由自在的山水之间。
3.发现古诗词意蕴之美
古诗词的诗情画意、深刻内涵,通常由诗中形象“背后”隐含的深刻意蕴来体现。教授这类古诗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理解层次,顺势引发学生透过表象,领悟诗句背后的哲理。
如俞东江老师在教学《游山西村》时分为四大板块:游历山水农家;探究丰饶越地;漫步山阴道上;回味经典诗句,一步一步引领学生在品读感悟古诗句的道路上渐入佳境。
第一板块先以绍兴一连串特有词语导入,引导学生读准、读通古诗句,接着依次出示繁体字版、隶书版、行书版、篆书版的《游山西村》,变着形式让学生读熟古诗句,更感受到了中国传统书法的魅力。第二板块是以绍兴的“酒乡”“水乡”“鱼米之乡”“山阴道”来解读陆游笔下的山西村。第三板块中着重理解“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字面含义来感受山西村秀丽的自然风光,也为下文领悟诗句的内在意蕴埋下伏笔。第四板块的教学重在领悟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内在意义,并将此诗句蕴含的深意运用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将所学知识和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这一板块道出了“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道出了语文教育与生活关系的真谛。
4.发现古诗词情感之美
小学所学古诗大多是抒情诗,有的是寓情于景,有的是直接抒情,还有的是情景交融。吟咏这些古诗时,给人以情的感染、情的熏陶。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善于找到突破口,以情激情,引导学生深刻体验,和作者共情。
张祖庆老师教学《江南春》一词,带着学生走进这首词背后的故事,走进白居易的情感世界。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的三年中带领百姓筑起一道美丽的湖堤,疏通河道,结交好友,写下200多首杰出诗篇。离任那天,杭州老百姓扶老携幼相送,洒下离别的泪。这些情景背后,白居易如何能不忆江南呢?走进古诗词的背后,走进诗词背后的故事,触摸时代背景,触摸诗人的内心,让学生穿越历史和诗人拥有共同的情感密码。
温涛老师在教学《清平乐·村居》一词中,紧紧围绕“醉”字构建课堂,先出示含“醉”的几句诗,看众生醉态,引出“醉”,接着入翁媪醉境,品析“醉”,最后品读稼轩醉意,拓展“醉”。通过一系列的对比阅读,学生感悟到诗人的“醉”实质是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一首词带出另一首词,将古诗词阅读推向更深处。
5.发现古诗词心志之美
人们常用白居易的“诗言志,歌咏言”来概括和总结诗歌特质。其中“志”就是心志。古人吟诗作赋,以诗抒怀,借诗咏志。在教学时,我们也应该在引导学生入诗境、悟诗情的同时,还需要引导学生揣摩诗人的心志。
如教学《石灰吟》《墨梅》时,教師运用“在比较阅读中欣赏感悟”的方式,首先抓住两首诗中的名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来体会,重点理解诗句中的“清气”“清白”“粉骨碎身”词语;接着比较两首诗中的“留”“流”字,一为“留清白”,一为“流清气”,一为“要留”一为“只流”;然后深入比较“留”“流”二字的不同之处,让学生深入思考得出:“留”“流”均是表达了诗人的心愿和志向,均显示两位诗人的民族气节、高尚情操。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触摸文本,挖掘古诗词中独具价值的语言形式,为学生与诗人、老师、编者对话提供机会和平台,促进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思考,让学生在古诗词的学习过程中发现“美”,发现问题,从而培养学生个性化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陆凤仙《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探讨》,《教师》2017年第20期。
[2] 智婷婷《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分析》,《西部素质教育》201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