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华
摘 要:为了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初中历史教师要在教育改革背景下,结合历史学科的教学特点,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们的文化素养。而历史教材中包含了许多传统文化的知识内容,历史教师可以结合这些内容,让传统文化与历史教学进行融合,让传统文化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能够传承。
关键词:初中历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育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26.021
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诞生了许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这些传统文化不仅是我国文明的体现,也是教育领域需要重视的教育内容。而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传统文化教育也成为初中教育的重点。因此,历史教师要结合学科的特点,积极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初中学生们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们的良好道德修养,为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良好基础。
一、在初中历史课程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与意义
1.提高初中学生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在初中历史教育过程中,历史教师要结合教学知识内容,培养学生们的民族文化自豪感,提高初中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精神。而这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如果。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堂教育,不仅不利于初中学生们爱国主义精神的养成,也会在文化融合的背景下,导致崇洋媚外的现象出现,而这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非常不利。所以,初中历史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们的文化素养进行提高。为学生们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魅力,让学生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感到自豪,激发初中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热情。
例如:在对《两汉的科技和文化》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在教学前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并结合教学内容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行课堂教学的拓展与延伸。如:结合我国秦汉时期医学成就,让初中学生们意识到,我国传统文化“中医”的历史发展,并对张仲景、华佗等人物进行介绍。此外,在两汉时期发明的造纸术,作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也是我国科技发展和传统文化的重要的体现。同时,也要结合教材内容,对《史记》进行介绍,了解司马迁的创作经历。让初中学生们的文化自豪感不断激发,提高初中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2.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在文化领域上也逐渐开展相互交流。而随着西方文化的流入,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对于先进思想文化我们可以学习,但是要杜绝腐朽的西方思想文化,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时,积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历史,也要通过历史对传统文化进行学习,让我国传统文化能够真正发扬光大。对初中学生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构建产生积极的影响,并为学生们树立对待不同地域文化的正确观念,为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助力。
例如:在对《百家争鸣局面》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便可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渗透。而我国百家争鸣的思想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如:结合《论语》的内容,历史教师可以对儒家的思想进行讲解,让学生通过《论语》的内容,对孔子进行了解。并结合其中的思想文化,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养成初中学生们的良好学习观念,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为初中学生们健全人格发育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二、初中历史课程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策略
1.对教材内容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挖掘
想要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对传统文化进行教育,并确保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在课前准备阶段,对初中历史教材内容进行分析与挖掘。结合教材内容中的传统文化知识内容,在历史课程教学中。让历史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进行结合。通过传统文化帮助学生了解历史知识内容,并通过传统文化对学生们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激发学生们的文化自信心。比如:通过我国传统的艺术文化,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對我国古代画家创作的作品进行欣赏,让学生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发展和传承,提高初中学生们对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而这也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
例如:在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便可以结合教材中的知识点与知识内容,开展历史课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而这也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阅读理解,并依据教学内容提前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对如何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进行合理计划。如:结合教材中的《兰亭序》,让学生们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并结合他的草书欣赏我国传统艺术文化;或是结合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对传统艺术文化进行欣赏。同时,引导学生们对历史知识内容进行掌握。既保证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也能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学习。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对教材与传统文化的联系进行深度挖掘。
2.合理运用情境教学法,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由于历史教学文字性内容较为丰富,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因此,初中历史教师要对教学进行创新,并运用情境教学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们感兴趣的历史故事或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情境创设。通过教学情境让历史课堂趣味性得到提高,激发学生们对于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而在历史教学中,有着许多名人故事,结合这些故事情境不仅让传统文化能够在课堂中渗透,也能对初中学生们的学科学习兴趣进行培养。
例如:在进行《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堂教学时,教师不仅要结合唐朝的文化进行课堂教学,而且要引导学生们了解唐朝对外交流产生的影响。而在唐朝不仅有着唐诗、同时佛教文化也在发展与传播。而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出现了遣唐使,也有着玄奘和鉴真的伟大的历史人物。而历史教师也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运用信息技术创设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教学情境,通过真实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初中学生们通过对情境的分析,结合史料对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进行学习与理解,并分析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共同之处。而通过信息技术的情境教学,不仅符合初中学生们的学习特点,也能对学生们的学习能力进行锻炼,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和传统文化的理解。
3.对传统文化作品进行鉴赏与欣赏
在初中历史教材中,不仅通过文字对知识内容进行介绍,也通过图片对许多传统文化艺术作品进行了展示。而传统文化教育中艺术文化也是重要的教学内容。所以,历史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艺术作品,并通过多媒体技术对艺术作品进行拓展,让学生们能够在历史课堂中对传统文化作品进行鉴赏与欣赏,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后自主对传统文化艺术作品进行收集和鉴赏,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分析,共同探究传统文化的魅力,深化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例如:在对《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进行教学时,教师便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对《红楼梦》进行课堂教学,如:展示《红楼梦》的影视资料,并结合实际内容引导学生们对我国传统文学作品进行欣赏,激发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此外,也可以结合昆曲中汤显祖的《牡丹亭》、孔尚任的《桃花扇》等作品,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中的昆曲、京剧等进行欣赏,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并意识到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发展。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育改革的要求,在课堂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并引导学生结合历史知识内容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学习与理解,培养学生们的传统文化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感染下,能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人格修养。
参考文献:
[1] 徐佳佳《初中历史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浅析》,华中师范大学,2017年。
[2] 王归臣《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主流价值观的取材与运用——以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为例》,聊城大学,2015年。
[3] 籍文华《初中历史课程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初探》,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