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凝式:心中淡逸 笔底雄杰

2020-12-14 13:50隽辉
中华瑰宝 2020年12期
关键词:墨迹疯子神仙

隽辉

杨凝式容貌丑陋、个性颠狂,被称为『杨疯子』,却以其萧散纵逸、狂放雄杰的书法风格备受后人敬仰。他是五代时期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书法家之一,被视为五代书坛的中流砥柱,其书法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研究意义。

2020年9月1日至10月30日,金秋的北京,“千古风流人物—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文华殿展出。

本次展览不仅展出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传世书法珍品,还有诸多与其相关的书法家的书法作品,比如颜真卿、欧阳修、黄庭坚、赵孟頫等。其中在第三单元展出的一幅《神仙起居法》引起书法爱好者的广泛关注,这幅作品的作者就是被称为“杨疯子”的五代书法家杨凝式(873—954年)。《神仙起居法》展位与颜真卿的《争座位帖》(明拓本)和苏轼的《治平帖》左右相邻,比肩而望,如同惺惺相惜的至交好友,向世人展示着独特的艺术风采。

一个“疯子”的书法作品为何如此备受珍视?杨凝式的书法究竟因何与众不同?

“疯子”争肯学“神仙”

杨凝式当然不是真的疯子,之所以有这个名号,还要从他亦喜亦悲的人生经历说起。

杨凝式,字景度,号虚白,唐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其父杨涉在唐哀帝时做宰相。杨凝式虽然容貌丑陋,但是生性聪慧,博览群书,颇富文藻,尤其擅长书法。唐天祐二年(905年),他高中进士,步入仕途,不久迁为秘书郎,在史馆任职。此时,他刚过而立之年,正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却不料一场政治风暴已经悄然酝酿。

唐天祐四年(907年),朱温强迫唐哀帝禅位,自立国号梁,成为五代后梁的开国皇帝。据陶岳《五代史补》载,朱温命令杨涉率领百官献出玉玺,杨凝式曾力劝其父说:“您身为宰相,在国难时应该有所担当,怎么能够把天子的印绶交付他人,换取荣华富贵,百年之后如何面对后人啊!”杨涉听罢,大惊失色,好几天都神色沮丧。杨凝式恐怕走漏风声而惨遭祸端,于是“即日遂佯狂,时人谓之杨风子”,时间久了他便有了“杨风子”“杨疯子”的别号。

杨凝式虽然这样说,自己却历仕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朝,官至太子太保,世人以“杨少师”称之。他这种言行相悖的做法惹来极大争议,不少人认为他规劝父亲为国尽忠,自己却先后历五朝为官而保终老,口是心非,气节尽失。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矛盾的双重性格是因为:一方面他心存高节,但无力回天;另一方面他想遗世独立,但为了谋生,又不得不屈从于外部压力。因此,他在维护个体生存和坚持人格独立的矛盾中不断挣扎,不得已采取了“弗与世网,优游卒岁”的处世态度,佯作颠狂,以掩盖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其实,“疯子”只是表象,杨凝式有自己冷静的思考,他在《题壁》诗中写道:“院似禅心静,花如觉性圆。自然知了义,争肯学神仙。”他虽然也曾向往归隐山林,但最终还是留在官府,以82岁终老于任上,以高度的圆觉智慧完成了自己的人生使命。

世称“杨疯子”却“争肯学神仙”,杨凝式矛盾的人生造就了其矛盾的性格,也赋予了其非同一般的艺术感悟。对他来说,是“疯子”或“神仙”并不重要,关键是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他正是要通过这样的方式保持自我人格的尊严与独立。

一回入寺一回书

杨凝式生活在一个混乱的年代,政权更替频繁,战乱频仍。他虽然看似佯狂避世、戏谑人生,但骨子里的艺术之火却愈燃愈旺,展现出超凡的艺术才华。因为喜欢为佛道寺院和园林题字,他的书法不仅受到时人敬仰,还受到释道两界的推崇。

据宋代张齐贤在《洛阳缙绅旧闻记》中记载,杨凝式每到寺院景色清幽之地,必要吟咏题壁,尽兴而归。时间久了,寺庙和道观的墙壁上写满他的墨迹,僧道皆以其为宝。如果发现还有没题字的墙壁,一定要先粉饰一新,清除墙下杂物与垃圾,等着杨凝式来游赏题字。杨凝式来后,发现墙壁光洁可爱,便盘腿坐在地上观察欣赏,然后像发狂一样,提笔挥洒,如与神会,一边吟咏一边书写,一气呵成,直到写满整面墙壁才算罢休,毫无倦怠之色。

杨凝式在洛阳居住期间,全城二百多座寺院墙壁均有其墨迹,以致壁书风靡一时。游客在观看杨凝式题壁书法后无不叹赏叫好。五代四朝宰相冯道的次子少吉曾经在有杨凝式墨迹的寺壁上题诗一首:“少卿真迹满僧居,只恐钟王也不如。为报远公须爱惜,此书书后更无书。”宋代进士安鸿渐有《题杨少卿书后》诗云:“端溪石砚宣城管,王屋松烟紫兔毫。更得孤卿老书札,人间无此五般高。”可见时人对杨凝式书法的评价之高。

杨凝式的壁书墨迹在其去世后至宋代犹存。北宋初年,书法家李建中曾专程去洛阳各寺院拜寻杨凝式题壁墨迹,并追摹学习,敬仰不已,发出“我亦平生有书癖,一回入寺一回看”的感慨。此时杨凝式已去世数十年,而壁书墨色如新,相对于“一回入寺一回看”的李建中,杨凝式当年却是“一回入寺一回书”,留下无数墨迹供后人凭吊欣赏。

可惜杨凝式这些题壁书法均未能保留下來,殊为憾事。因而其遗存下来的几件手札墨迹也就弥足珍贵。此次展出的《神仙起居法》即是其为数不多的传世佳作之一。

笔端应解化龙飞

《神仙起居法》为纸本,纵27厘米,横21.2厘米,计8行,共85字,是杨凝式76岁时的作品。此帖最早为宋高宗内府所藏,后入贾似道手中,明代为项元汴所有,至清代乾隆时收入内府,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神仙起居法》所记内容是古代流传的一种养生按摩方法,文体近似口诀。全篇行草夹杂,以小草为主,行笔纵逸,浩荡疏狂,笔调流畅宛转,字势承转自然,欹侧、中正位置相辅,上下左右空间揖让,字与字之间既互相支撑,又互相牵制,字里行间率性且极具抒情意味。在一些重点笔画的处理上,杨凝式以夸张、强调等手段进行艺术化处理,使笔画丰富多变。《神仙起居法》虽然篇幅不大,但一气呵成,连绵跌宕,恣肆驰骋,气势雄强,凸显出豪迈不羁的草书特征。

北京故宫博物院还收藏有一件杨凝式的《夏热帖》,也是草书作品。该帖“字画奇古”,常以侧锋入笔,果断迅捷,线条劲健挺拔,结体纵逸迸飞,笔势恣肆狂放,且多破笔、渴笔,后半段更是演化成一种直抒胸臆的宣泄,纵横恣肆,变化万方。《夏热帖》较之《神仙起居法》更容易让人想到粗头乱服、不衫不履的“杨疯子”形象,仿佛看见他面对白壁任意挥洒、颠倒淋漓的情景,让人在线条的冲撞、纠缠、追逐中感悟惊喜与震撼。

杨凝式的草书效法怀素和颜真卿,但又具有独立的艺术风貌。他曾在《题怀素酒狂帖后》诗中写道:“十年挥素学临池,始识王公学卫非。草圣未须因酒发,笔端应解化龙飞。”临池十年学习怀素草书,并把此事与王羲之向卫夫人学书相比,可见怀素在他心中的重要位置,也足见其书法追求的格调之高。

与草书的率性狂放不同,杨凝式的行楷书则呈现一种萧散淡逸的虚静之气。如著名的《韭花帖》,以其独特的结字、章法和布局,给人以简静、空灵之感,虽然具有真书的形体,却表现出行书的笔势和意趣。此帖字与字之间顾盼含蓄,行与行之间气脉贯通,结体平和散淡,却又条理分明。每个字如同一位闲雅文士,从容自若地在空旷的大街上信步而行。大胆的布白与平中寓奇的结体,相互映衬,形成强烈的艺术对比,一种萧散闲适的高古意境跃然纸上,与其草书作品形成强烈的艺术反差。

杨凝式的传世作品虽然不多,但每一件书法作品都独一无二,能够把看似矛盾甚至是极端化的不同风格都发挥得淋漓尽致,彰显出其超凡的艺术修养和创造力。

下笔便到乌丝阑

作为唐宋之间书坛的转折人物,杨凝式的书法对后世尤其是宋代书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宋人对杨凝式推崇备至,经常把他与颜真卿并论,称为“颜杨”。有宋一代,得其沾溉者甚众,除了李建中,欧阳修、王安石、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人也都从杨凝式那里汲取营养,这在他们的书法评论及作品中得到印证。

苏轼评及五代书法时曾说:“自颜柳氏没,笔法衰绝……独杨公凝式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余韵。此真可谓书之豪杰……”可见其对杨凝式书法的肯定与崇尚,他的尚意书风也受到杨书的启发。如今,两人的作品比肩展出,苏轼若泉下有知,当甚感欣慰与荣幸。

黄庭坚在洛阳寺壁上看到杨凝式的书法后,大为赞叹,题诗一首—“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阑。”借以表达仰慕之情。他认为自晋以来能够超脱凡俗、直追“二王”的人,只有颜真卿和杨凝式,还把杨凝式书法与吴道子的画并称为“洛中二绝”,指出要深入研究其書法需要有伯乐相马的精神才行。

杨凝式的书法上接魏晋,下启宋元,在继承钟、王余脉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艺术理解加以强化和变通,形成多变且极具个性的艺术风格。在书风靡弱的五代书坛,这种新颖的变化显得尤为强烈。杨凝式一枝独秀,成为引领书法变革的一面旗帜。在他的影响下,宋代的书法家实现了书法史上的一次转折与飞跃,因而有人将其视为宋代尚意书风的先导。

杨凝式的书法人生正如其在《神仙起居法》中所说:“岁久积功成,渐入神仙路。”他是一个勤奋的“疯子”,也是一位平凡的“神仙”。

猜你喜欢
墨迹疯子神仙
神仙也要自力更生
刘国勇
自主
“泼”出精彩 用好PPT中的墨迹技法
神仙鱼
家乡的疯子
墨迹天气上市,也许不是什么好消息
神仙小虎
楼顶上的疯子
半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