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叛逆的得与失

2020-12-14 19:31赵力玺
锦绣·上旬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翻译

摘要:学界内曾有一种轰动性的说法被引入进来,法国文学社会学家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提出过这样一种说法,即“翻译从业者的翻译过程就是一次创造性的叛逆”,在国内学界引发热烈讨论,一度得到人们的肯定,当然也有受到抨击指责。教授谢天振分析了文章的观点,结合自己的认知进行反思,深入浅出对“创造性叛逆”理论进行分析讨论,对该理论的本质及内涵深度挖掘,点明其在业界研究的重要性及价值。

關键词:翻译;创造性叛逆;文化转向;转译

一、关于创造性翻译的争论

经过对原作的转译表述,译者首先有了再创作的目的,以“创造性叛逆”的形式完成了一次新的创作,其主要的创作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如改编或节选等一些有目的有意识的创作,这些都包含在“叛逆”的范畴。反而,翻译处理中经常出现在漏译、错译等都属意无意识行为,并不算“叛逆”。[1]

部分资深的从业者,如在教育业界,很多从事高职教师工作的翻译界前辈,他们这些人当中就有很大一部分不认同这种“创造性的叛逆”。他们往往从正反两方面看待这一观点,许钧,法国文学翻译家,他首先认为“创造性叛逆”这一说法是有研究价值的,同时他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对于翻译活动中造成的差异性,一部分是由译者主观臆断造成的,一部分是由客观规律和翻译方法造成的,那么他认为既然这种创作总是在造成差异,那最终得出的疑问是不是已经很大程度偏离了原作,这与翻译的最初的目标背道而驰。[4]

也有部分翻译家提出的全面质疑,他们认为翻译首先要强调“信”字,信即忠实,不忠实的译文则立不住脚。“叛逆”已经相较原文有了出入,又怎么能美其名曰“独具创造性”呢?他同时他们也直言:这全然是一种对翻译的病态审美,针对“创造性叛逆”这种说法,认为这就是近年来各类书籍翻译质量参差不齐的[5: 136]

我们上面所提及的翻译界的前辈,针对翻译的思考始终围绕着一个问题,那就是实践,他们把实践这一先决条件看作重中之重,所有的翻译活动,不论是研究还是思考讨论,归根结底他们都认为是对实践工作起到的指导作用。但也许就恰恰相反,笔者想说的是“叛逆”的这种说法并不是简简单单的指导实践翻译的行为准则。

二、创造性翻译的研究实质

其实大家有目共睹的是,“创造性叛逆”对翻译过程的本质和内涵进行了新的诠释。一个专业素养极高的译者,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做到对原文百分百的忠实,即便他很负责,很尽力的还原作品的本来面貌,差距和隔膜始终存在,所以这样说来,整个翻译创作中,“创造性叛逆”的影子是必然存在的。

所谓“叛逆”是种客观存在,且不存在褒义贬义之分的。这一说法中所谓的“叛逆”一词,完全是我们汉语语境下,我们个人的理解所造成的有关褒贬义方面的歧义,正是这种歧义的存在,这也说明了翻译活动中“叛逆”是客观存在的。

在中国古代的翻译思想中,一直追求对原文最大程度地忠实传达。传统佛学翻译中,支谦就对佛经翻译作如此要求,“其传经者,当令易晓,勿失厥义”,并强调翻译时要“因循本旨,不加文饰” [6: 22]。清代翻译家马建忠,则提出了要“善译”,而如今的“叛逆”一词恰恰是对以往古代的翻译精神的补充与修正。钱钟书先生则认为“译文读起来应忠实的不像译文”,提出了他心目中“文学翻译之最高标准,即“化”,也就是说两国文化交流中,两种语言的转化,在这一转化过程中,要保存原作风云,还不能过多表漏出生搬硬套的破绽,是一种“化境说”。[7: 696]

三、创造性翻译理论提出的意义

源语和译入语之间总是存在不可避免的差异性,这也说明翻译活动是一种带有叛逆性质的创造,“叛逆”是客观存在的,业界学者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汉语语境中 翻译所在的本质、意义、内涵及影响力。

有一种误区,大家很容易将外国语言文学同文学翻译相提并论,其实全然是两个方向,这里面译者即翻译家的创作成分是占有很大比重的,它在文学传播中所发挥的作用及价值需要得到充分的肯定。应当把翻译文学并入中国文学范畴中,这一观点也更多的被国内学界的人士所接受。

“创造性叛逆”这种观点使得人们的关注点集中在了文化传播这一方面,这并不像以往固有观念中所认为的,传统观念中翻译家在文学创作上并无建树,更多人认为其工作只是一种简单刻板的传递与复制,误以为译者只是原文作者呆板的跟随者。实际上并非如此,产出的译文也并非只是原作简单的附属品,翻译文学的本身其实就带有这种文化传播的使命的,这也有译者创作投入的一部分功劳。“创造性叛逆”是一种形式的“改编”及“转述”,应把其视作一种研究来考量。

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翻译的着重点逐渐走向文化方面的研究,这主要体现在西方国家的研究上,翻译研究从语言导向转向文化导向,代表的有勒弗维尔,他就指出翻译是一种“改写”,且这一活动受到意识形态、诗学以及赞助人的操控。在各种理论中提出了新的诠释,着重强调翻译实践中相互制约的各种文化因素,过去的几百年中翻译界中始终就文字层面进行各种讨论,讨论文字之间的流畅表达及转化,文化角度问题的提出使得其跳出这一维度,问题达到了新的高度。从文学社会学的角度来讲,主要针对文化因素的考量与思辨,“创造性叛逆”为翻译的研究发展提供了新的切入口。

参考文献

[1] 孙建昌. 试论比较文学研究中翻译的创造性叛逆[J]. 理论学刊, 2001( 4) : 118 - 120.

[2] 段俊晖. 重新定义创造性叛逆———以庞德汉诗英译为个案[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 4) : 117 - 121.

[3] 李芳龄.庞德的翻译研究:从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角度.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No.7. 2018.

[4] 许钧. “创造性叛逆”和翻译主体性的确立[J]. 中国翻译,2003( 1) : 6 - 11.

[5] 江枫. 论文学翻译及汉语汉字[M].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6] 支谦. 法句经序[A]. 罗新璋,陈应年编. 翻译论集[C].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9.

[7] 钱钟书. 林纾的翻译[A]. 罗新璋,陈应年编. 翻译论集[C].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9.

作者简介:赵力玺,1995年5月27日出生,男,汉族,籍贯河北,现就读于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8级英语笔译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翻译学。

猜你喜欢
翻译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望文生义现象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浅谈汉语颜色词的解析及英译
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与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浅析跨文化交际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