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提出有着鲜明的时代背景和深厚的理论基础,其中蕴含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对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创造的自信,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信。要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付诸实践,就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超越。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自信;习近平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提出的时代背景
时代是思想之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一)国际背景
相对来讲,当今的经济、政治、军事发展更多的受到客观大环境和各个国家、地区自身资源条件的制约,而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则有更多的独立空间,同时文化的发展能够为经济、政治和军事的发展起到放大器的作用。但是,当前我国在世界文化市场中占的比重不高,国际话语权较弱,这都与我国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地位不太相符。
西方国家从未放弃“和平演变”的企图,他们利用日益频繁、深入的国际交往,借助日益便捷的网络等现代沟通平台,对我国进行无孔不入的隐形文化渗透,向我国鼓吹、输入与我们的社会主义相悖的价值观,企图弱化我们的价值根基、文化根基,这给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带来很多风险挑战。
此外,随着科技革命的不断深入,工具理性膨胀而价值理性消弱,人类应当如何自处、如何和自然相处等问题摆在面前,急需解决。作为一个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的大国,我们的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能够提供借鉴的中国智慧;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我们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优秀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用文化创新为解决人类的共同难题提供中国方案。
(二)国内背景
改革开放40多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给人民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有物质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社会矛盾的新转变,对文化建设也提出了新要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经济发展和文化价值要求之间有时会产生矛盾甚至冲突。经济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文化价值又要求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二者容易相悖而行。
如今,多元文化和价值借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东风无孔不入,在大量异质文化的冲击下,国民对本国、本民族的文化认同很容易受到干扰,进而出现消减。这种情况下,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体系的稳定性是否够强就显得越来越重要,而其背后考验的是国民的文化自信是否坚定。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提出的理论基础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在深厚的理论基础上提出的,它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2
(一)文化的能动性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作为上层建筑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对物质能够产生能动的反作用。文化与政治、经济并非相對孤立、绝缘的,而是相互作用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这一论述,正是对文化能动作用的清醒认识。
(二)人是文化发展的核心
社会发展指向的最终目标是人类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发展文化,目的是让人类更好地生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解放。正如恩格斯所说:“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4文化越是繁荣发展,人类的思想越进步,人的本质才能得到更深的挖掘和表达,人类离全面自由发展就越近。我们提出的以文化人、发展文化事业、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等等,无不是以人为核心的。
(三)人是发展文化的主体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文化产生于人的劳动实践。所以,在文化的发展中,应该尊重和强调人的主体性地位。正如习近平所言:“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5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提出,充分尊重了人民在文化发展中能动作用和主体地位。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科学内涵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过去发展历程、当前时代意义和价值、未来光明前景的坚定信念和充分肯定。
(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6首次按照时间线索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概括为三个成果。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7再次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三重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源头,经过了数千年积淀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文化自信提供丰厚的滋养。革命文化是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形成的、能够给人鼓舞、催人奋进的重要精神力量和精神支柱。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不断进行文化创新,提升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对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非常重要。
(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创造的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创造包括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当然也应该包含潜移默化起着引领和推动作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四个自信之中,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我们之所以选择这样的道路、理论和制度,其背后是源自于我们独有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命运。离开文化自信,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无法站稳脚跟的。有了对文化的坚定信念,才能够坚定对自身道路、理论和制度体系的正确性以及光明前景的信心。
(三)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信
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8伟大复兴是综合国力和大国担当的实力呈现,是民族自豪感、国民自尊心的体现,是拥有强大的文化自信和丰富输出的影响力。因此,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抱有必胜信念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题中之义。面对当前世界上的种种乱象,我们有信心通过中国价值观和精神理念的输出,为世界人民提供一个和谐共处的发展方案,我们以开放的心态与多元异质文化进行交流、融通,坚信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前进的必由之路。这种开放本身就是自信。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要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9
(一)不忘本来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要继续取得新的胜利,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习近平指出要“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10
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在处理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群体与群体、国家与国家、人与自然等方面都能够给我们提供价值引领和指导。借鉴和吸收传统文化中的有益因素,使我们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透、走得更远。弘扬传统文化要注意辨别糟粕和精华,吸收其中符合时代需求的内容,为我所用。
传承革命文化。虽然远离了革命年代,但是革命文化是我们始终要吸纳和传承的优秀文化基因。要对革命文化遗产进行梳理,创造符合时代特点的革命文化相关的文艺作品,传达催人奋进的力量。
(二)吸收外来
文化不是一层不变、封闭僵化的,而是开放的、有活力的。中国的文化自古以来就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国内的各种学派可以共存,由国外传来的异质文化能够和中国本土文化和谐共生,并在互动后产生出新的文化形态。我们继续保持这种开放性和包容性,积极的推进文化的交流互鉴,吸收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优秀成果。当然交流互鉴要坚持辩证取舍的态度,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盲目崇拜、全盘照收。对于学习到的优秀成果,我們要将其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将其变为适应中国土壤的文化成果,更好的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三)面向未来
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就一定要把握住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面向未来的这个向度。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发展,通过文化交流,沟通心灵,开阔眼界,增进共识,让人们在持续的以文化人中提升素养,让文化为人类进步助力”6。我们要在尊重人民主体性的同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务产品。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7.
[2]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6.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7.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92.
[5]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
[6]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07-02.
[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7.
[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7.
[9]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07.
[10]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作者简介:王雪,1988.5,汉族,山东滕州,硕士研究生,讲师,中共曲阜市委党校,从事工作: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