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笑寒
摘要:本文试图运用荣格的人格结构理论分析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对庐隐的创作的影响。庐隐创作的独特性很大程度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贯穿于她作品中的对现代人精神困境的反思则受到集体无意识的影响。
关键词:庐隐;童年经验;集体无意识
一、自传性:童年经验——个人无意识
个人无意识能够根据作家独特的个人经验来解释其文学作品的心理动因。自传性已经成为庐隐作品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在创作题材上,庐隐的童年经验直接成为了她创作的灵感来源。
《海滨故人》可以说就是她前半生经历的真实写照。她借露沙之口讲述了自己悲惨的童年。她出生于福建的一个官宦世家,从婴儿时起她就受到了父母的厌弃和虐待。庐隐在对作品中童年经验的处理上,形成了一种抒情的自传性小说。
和同时代的另一位女作家冰心一样,庐隐也以“问题小说”开启了自己的创作生涯。冰心形成了以母爱、童心为支撑的爱的哲学。庐隐却转向了一种叔本华式的悲观厌世。究其原因,她们天差地别的童年经验对二人的影响极为重要。
并非所有作家都明显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甚至塑造。冰心自幼从家庭中获得了安全感和爱护,使她对幸福、对爱有一种坚定的信念,由此才有了她提倡用爱的哲学去面对社会的黑暗和人生的低潮这一理念。而庐隐悲惨的缺失性童年经验深刻地影响了她的人生观乃至后来的创作习性。庐隐在自传中讲到童年对她人生观的影响时说道:“……假使那时便葬身于江流,也就罢了,现在呢,在人生的路途上苦挣扎,最后还是不免一死,——这一支灰色的眼镜戴上后,使我对于人生的估价是那样无聊消极。”1
童庆炳在分析童年经验对作家创作的影响时,就“母亲意象”和“父亲意象”对创作的影响进行了讨论。如果作家在幼年时期缺乏母爱或者失去母亲,“母亲意象”也会比较暗淡。冰心把“母亲意象”塑造成光辉的圣母一般。而同时代的凌淑华则剥去了“母亲意象”神圣的外衣,透视到在传统文化下母亲的现实处境。不管是正面或负面形象,母亲、母爱都是五四时期女性作家热衷开拓的重要主题。但在庐隱的作品当中很难找到她对母爱的描写。而“父亲意象”也几乎不存在于庐隐的作品中,短篇小说《父亲》中也只是透过男主人公的双眼从侧面看到一点父亲的影子。由此可见缺失性童年经验造成了她笔下“母亲意象”和“父亲意象”的长期缺席。因此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方面,她所刻画的人物集中于年轻的男女。亚侠、丽石或是露沙这样的形象,反复出现在她后来的作品中,形成了庐隐创作的局限性。
二、反思性:现代人的精神危机——集体无意识
茅盾在《庐隐论》中评价庐隐是五四的产儿,她的作品中能够嗅到“五四”时期的空气。着实庐隐对五四时期轰轰烈烈的启蒙运动进行了反映,更难能可贵的是她对“启蒙”的反思。
庐隐在对启蒙的反思触及到了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在现代城市化过程中人类精神的孤独忧郁被忽略了,造成了人的分裂和内在的冲突。茅盾指出,“在《房东》里,庐隐怀疑了近代的‘都市文明,感染起‘怀乡病来。”2她在《房东》这一短篇小说中写道:“这种幽丽的地方,我们城市里熏惯了煤烟气的人住着,真是有些自惭形秽……就是我那房东,她的样子虽特别的朴质……也比我们天天讲自然趣味的人,实际上更自然些。”1她赞美了乡下村民质朴的生活方式和纯净的心灵,对城市中人良知的败坏进行了指责。“……听了这返朴归真的话,由不得不心惊,不用说市井不曾受教育的人,没有天良;便是在我们的学校里还常常不见了东西呢!怎由得我们天天如履薄冰般的,掬着一把汗,时时竭智虑去对付人,那复有一毫的人生乐趣?”1城市疏远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现代都市中生活的人们被现代性异化,丢失了人性中淳朴的天性。她还专门指出城市生活是没有“人生乐趣”的。在这里“人生乐趣”可以解读为“心境的平和与灵魂的充实”,是人精神层面的和谐。庐隐传达出的是她对现代人的精神困境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庐隐的一些作品中常常出现对自然美景的细致描摹,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她对自然的热爱,表现出灵魂与自然的亲近。人类从原始时期就已经在集体无意识中埋下了对自然的复杂心理,对自然既崇拜又畏惧。在工具理性和科学精神的鼓励下,人类逐渐陷入了一种狭隘的“人类自我中心观”。荣格认为造成现代人精神病症的源头就是在于自我中心主义思想的泛滥。现代人普遍生活在一种空虚和焦虑之中,内心无从获得真正的安宁和充实。感情丰富的作家往往会对与自然的分离更加敏感,由此而产生的焦虑不安转化成了对亲近自然的渴望。因此作家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受到集体无意识的影响,是遥远的自然的记忆对人的召唤。
庐隐在短暂的创作生涯中成就了大量优秀的作品。虽然她受到个人经历的局限性影响,写作范围较为狭窄,但是她对人生和社会有着深刻的反思。通过对庐隐创作中无意识影响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庐隐的创作。
参考文献
[1] 庐隐. 采桑子文丛 庐隐自传[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1.05.
[2] 肖凤. 庐隐评传[M].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8.01.
[3] 孟悦,戴锦华著. 浮出历史地表 现代妇女文学研究[M].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9.07.
[4] 庐隐著;戴锦华编选;中国现代文学馆编. 庐隐代表作[M]. 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8.10.
[5] 童庆炳.作家的童年经验及其对创作的影响[J].文学评论,1993(04):54-64.
[6] 童庆炳.原型经验与文学创作[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03):1-8.
[7] 徐永红.从《远大前程》看狄更斯的文学创作[J].名作欣赏,2011(21):93-94+114.
[8] 岁涵.庐隐: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拓荒者——兼论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双声语境[J].现代中国文学论丛,2007(00):32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