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钰玲
摘 要:语文课程,为儿童国际理解教育的实施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有利的条件。基于语文课程,开展“融合式”的学科拓展,以此引导学生走进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开拓国际视野,感受多元文化,形成国际意识和国际合作能力。
关键词:儿童;国际理解;融合式;学科拓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06-0030-01
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的二十一世纪,“国际理解”已经不再是一个陌生词汇,尤其是党中央自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国际理解教育”更是成为了当前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时代方向。国际理解是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目标”维度所提出的一个概念,然而国际理解绝对不应当只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独有的任务,每一门学科都应当或多或少地肩负起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理解能力的新世纪人才的重要使命,尤其是作为基础母语和工具性学科的语文课程,更是责无旁贷,首当其冲。
语文作为主流课程之一,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征,不仅囊括了中华千年传统优秀文化元素,还吸取了国外先进的多元文化精髓,从而为儿童国际理解教育的实施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有利的条件。基于语文课程,开展“融合式”的学科拓展,以此引导学生走进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开拓国际视野,感受多元文化,形成国际意识和国际合作能力,具体的实施路径有以下几条。
1.适机挖掘语文教材,培养学生时空视域的展望能力
通过调查发现,无论是之前使用多年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还是即将启动的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都或多或少融入了国际理解教育元素,关键在于我们语文老师要善于发掘和利用,进行创造性地学科资源拓展。我们可以就课堂教学的某个问题,有机渗透国际理解意识;也可以就课堂教学中的某个活动,有机培养国际理解能力。其实,从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国际理解方面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或许学生对这方面的思考还不是太深,但至少能够在他们幼小的心田播下国际理解的种子,静待日后的萌芽。
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郑和远航》这篇课文,正是进行国际理解教育学科拓展的有利資源。教学中,待学生领悟了郑和七次远航的历史意义后,教师可以将郑和远航和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国家航海家的航行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探讨航行时间、人物、航程、目的、影响等方面的异同,从而对世界航海文化进行一个高位、全面的把握,甄别其中的不足取之处,从而超越时空界限,展望国际视域,形成对我国航海文化的自豪感,以及对当前“一带一路”战略行动的深刻理解。
2.比较阅读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多元文化的认同能力
课外文学作品是语文阅读教学与指导的重要内容,即人们常说的“整本书阅读”。小学阶段所读的课外文学作品中,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国际理解教育资源,只要我们具有一定的课程意识就能发现。对于低年级而言,绘本阅读颇受欢迎,尤其是国外的很多绘本大量地进入课堂,其实我们国内也有很多优秀的绘本,教师可以就同一个主题,将国外与国内的绘本融合起来教学,感受文字表达、插图设计、文本结构等方面的差别;可以就同一篇作品的中英文版本进行教学,感受中英文表达、情节构思、标点符号等方面的差别等等,以上种种都可以成为国际理解教育的常态资源。
例如,某教师执教国外绘本《小猪变形记》,巧妙地引入国内绘本《邯郸学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学习,比较发现中外绘本的异同之处,并谈谈你更喜欢哪一种绘本。学生对于“生活中不能盲目地学习别人”“做自己最快乐”等道理的领悟不难实现,然而对中外绘本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却很少甚至不可能去思考研究,因此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对于学生今后文学作品的解读也很有意义,因为学生如果不能对多元文化进行价值认同,就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3.主题模拟口语交际,培养学生国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一般是在模拟情境中当堂完成的,当然如果有必要,也可以在真实情境中操作实现。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口语交际主题丰富多样,可以融合实施的国际理解教育资源也相当广泛。平时的口语交际教学,我们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对话与表达,是学生对实际生活的思考与呈现,却很少立足国际视野去创设教学情境,培养解决国际问题的能力。其实,这样的教学理念是无法满足未来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需求的,教师必须放眼全球,站在国际的高度,为学生创设主题模拟活动。
例如,关于“中华民族礼仪”的口语交际主题,教师一方面需要指导学生交流我们中华民族不同的礼仪文化,感受其多样性和差异性,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着眼于西方民族的礼仪文化,感受其地域性和独特性。通过研究发现,我们中国人见面一般以握手表示友好和欢迎,而西方国家一般以拥抱、亲吻的方式表示友好和欢迎,这显然有着很大的差别。作为学生,我们有必要了解这种文化差异,同时还要正确认识和处理这种差异,形成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礼仪文化的尊重、认同和接纳。
综上所述,以学科拓展的方式对儿童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进行“融合式”实施似乎并不难,关键在于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必须牢固树立这方面的课程意识。只有当我们的课程理念真正接轨了国际,教育视野真正放眼了全球,教学实施真正关注了对国际文化的理解,我们的学生才能在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时代。
参考文献
[1]林霞.基于国际理解的“丝路春雨”课程实践探索[J].教学月刊,2018(10):23-25
[2]熊梅,李水霞.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设计[J].教育研究,2010(01):5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