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
摘要:本文论述了传统写实主义教学模式在美术教育专业素描课程教学实际应用中的弊端和矛盾,提出素描教学不能停留在以单一的具象表现为主的空洞的技法描摹训练之中,应当注重工学结合和专业内课程衔接,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放在首位,使学生对素描课程充满学习的热情和创作的活力。
关键词:素描;美术教育专业;实验性
自素描成为我国美术类专业的基础课以来,一直以强调透视、比例、明暗等现实主义教学模式作为提高学生造型能力的途径。即便各院校专业设置上各有差异,但对于素描课程的总体训练内容却大同小异。随着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人才培养的实用性诉求不断高涨,高师美教专业毕业生所面向的教育群体对素描学习的需求不仅仅停留在提升造型功力本身,更多的意义在于发掘学生潜在的创造力、提升审美修养能力、探索学习能力等。素描传统的教学模式显得单一、滞后,僵化。
1 素描传统教学模式在美术教育专业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矛盾
素描作为美术院校的基础课是忧时救世思潮下“美术革命”、“美育救世”的产物,由于其解决造型问题的科学性、严谨性而受到当时教育家们的大力倡导,因此素描在引入之初就奠定了写实主义的教学理念框架,将提升造型能力作为课程教学的使命。写实主义素描的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西方古典主义素描的造型原理与技法。对于整个绘画风格范疇而言,写实只是众多表现风格中的一种,特别是时至当代,一些现代主义艺术风格、理念已经逐渐走过质疑、边缘化的尴尬境地,跻身主流艺术领域,成为现代艺术家、设计师们热衷的表现手法,也被越来越多的受众接受并欣赏。因此素描教学理应以发展的眼光不断扩充教学内容,更新教学观念,以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
当然,素描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科学、严谨的训练体系对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三维空间想象能力、观察能力等都是非常有效的。但素描作为美术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一方面,拓宽学生的审美眼界、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和主观表现能力与培养学生基础的造型功底同样重要。另一方面,由于美术教育专业在于培养具有综合艺术表现能力和鉴赏能力的师范人才,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如果一味地追随美术专业院校的步履,概念化地把素描表现技法,如:透视、解剖、形体结构、光影明暗、空间视感、整体观察等知识和规律综合起来灌输给学生,学生一味地以描摹具象自然为目的,忽视具象之外的其他综合造型因素教学内容,忽视学生主观能动地进行绘画表现的引导,学生不仅难以形成预期的写实功力,对于在中学阶段就接触过素描课程的学生而言,还容易因为教学内容单一,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学生想象力贫乏、思维模式定势。
2 美术教育专业素描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方向
美术教育专业毕业生面向的主要职业领域是小学、美术培训机构等与儿童美术相关联的工作,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要求当代美术课程应“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1]
美术课程的主要功能之一是能提升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形象思维主要包括表象、联想、想像和情感等因素,而这恰恰是追求科学、严谨的传统素描教学所不擅长的领域。多元智能理论证明:单一智能的发展不利于创造性的培养。单一、权威性传统素描教学局限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美术教育家腾守尧教授认为:“只要摆脱单纯追求技能的倾向,艺术教育就能开发人的多元智能。”[2]作为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专业技能方面理应在常规的造型技艺传袭的基础上,加强欣赏评述能力、综合探索能力、创作应用能力。因此探究一套紧扣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特质,多元、开放,并能打破学科界限、打破惯性思维,提升学生艺术感知能力和拓展学生审美视角的素描教学模式极为必要。
3 美术教育专业素描课程的实验性教学模式探索
实验性素描教学是相对于传统的写实主义素描提出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包括具象在内的多元化的表达,“侧重提高学生主观驾驭素描表达的能力,学会从审美多元化角度及能动的态度对画面做有效的艺术组织。”[3]
本文主要通过实验的方式,从媒介和形式美感等领域探索素描教学的可能。
3.1 审美意识的自我发掘实验
审美是指对艺术品的欣赏能像阅读和理解文字一样,品位其中蕴含的情感、表达方式、艺术手法等信息。素描不是其他艺术品的附庸,更不是自然的仿制品,跟其他艺术门类一样,其造型的目的是为了传达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科学等背景下个人对事物的情感及认知。审美意识的发掘,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发现自我,塑造自我。而自我的发现,离不开对前人作品的鉴赏、学习。全面敞开素描艺术的大门,让学生在古今中外的素描鉴赏中,感受点、线、面、空间、体积、形状结构、质感及节奏韵律等形式因素所构造的变幻多样的风格样式,感受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不同画家、流派的艺术精神和理念,使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艺术共鸣中,拓展对绘画语言的理解,逐渐显现出自我的审美倾向,选择个性化的素描语言。
在该实验中,教师会着重引导学生欣赏多种不同风格流派的素描作品,通过讨论法分析其创作背景、意图、手法等来走进大师、解读艺术。按照绘画史的序列欣赏古典主义、印象派、表现主义、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画派的素描,选取达芬奇、丢勒、雷诺阿、梵高、蒙克、科勒惠支、贾科梅蒂、毕加索等画家的资料作为教学参考。例如文艺复兴时期最主要的哲学研究是人的自然属性问题,达芬奇的作品《子宫内的胎儿》、《维特鲁威的男人》,用科学、解剖等手段研究人体内在与外在的结构,解答人的自然奥秘,并运用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建构能体现出人体或人物组完美特征的素描经典布局;现实主义大师科勒惠支的作品《死神与妇女》、《幸存者》,以震撼的构图、苍劲的线条表现劳苦大众绝望地苦涩与悲惨,以晦暗的色调、呆滞绝望地表情塑造极具死亡气息的氛围,淋漓精致地把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的悲惨遭遇尖锐地传达出来,体现了一名无产阶级革命卫士对于唤醒人们反对侵略战争的坚定信念。通过欣赏作品,使学生了解画面各元素不同角度不同形式的呈现会直接反应创作的思维和情感,并理解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魅力。在教学实施中结合示范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启迪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大师的艺术语言和手段来表现自我情感或主观意识下的室内场景或人物。
3.2 抽象主义、超现实主义的探索实验
探索具象造型以外的抽象化造型,甚至尝试表现画者主观意识或梦境中的超现实形象,是开发学生创造天性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和方法。抽象化造型要求画者从主观出发对客观形态进行提炼、夸张、变形、组合,在自然物象的共性中抽离出本质特征(如图1)。自然物象的现实形态被部分或全部舍弃,点、线、面、体等图形化造型元素赋予现实存在更多的表现内容和更新的含义(如图2)。
而超现实主义则是现实与幻想的结合(如图3),通过打散 “原形”的结构、明暗关系,甚至突破常规和时空的界限,在提炼、夸张、变形的基础上运用增添、改换、拼凑等艺术处理方式,创造出新形象。从具象形态表象下剥离而出的点、线、面、体无不是在画者遐想、幻觉、顿悟的感召下,重新整合,构成的有意味的抽象图式(如图4)。
抽象主义、超现实主义是对想象力和主觀表现能力的全面释放,对于调动学生创新思维是很有价值的。与此同时,也可以使绘画基础薄弱的学生能冲破写实的技术短板,挣脱客观具象形态的束缚,感知素描绘画语言的魅力和艺术原理的真实面目,获得自我展现的一席之地。
在该试验中,教师会引导学生欣赏大师康定斯基、蒙德里安、波洛克、米罗、达利、马格利特的作品,例如欣赏冷抽象代表人物蒙德里安的作品《百老汇爵士乐》,通过非具象的形式,感受世界内在的声音,体验绘画中的音乐性,感悟抽象形式的法则和美感;欣赏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的作品《永恒的记忆》,感受画家在突破现实与逻辑的观念,不受理性和道德观念束缚的美学观念指引下,如何表现原始的冲动,释放自由意象。通过感受大师作品中色彩和形的独立表现价值,在允许简单用色的条件下,设立素描创作主题,如“我的梦”、“午后阳光”、“不一样的画室”等,采用“减法游戏”、“记忆碎片拼贴游戏”、“哈哈镜”、“正负形交替”等游戏教学法引导学生大胆运用提炼、组合、变形、夸张等艺术创作手法进行创作。
3.3 综合工具材料潜能的实验
对不同的、综合的工具材料所具有的视觉效果和美感进行充分的实验探索,特别是对除素描纸、铅笔、炭笔、钢笔等常规媒介以外的工具或有色材质的纳入(如图5),让工具材料自由地在画面中游戏,让它们制造自己的语言符号(如图6),不仅可以丰富素描语言,拓展素描表现力,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本着实验的原则,鼓励学生对生活中的新材料进行关注和应用。在实验中比较,在比较后进行选择,从中寻找到适合个人主观情感的表达方式。
另外,也可以与水墨画(如图7)、装饰画、印版画(如图8)、平面构成等课程的艺术方法和手段媒介进行相互渗透,以此诱发学生挖掘素描工具材料的潜能。在寻找、选择和运用工具材质的实验过程中,体验发现或神遇具有质感魅力的新的肌理语言所带来的冲动与兴奋,使学生在探索创造情境之中产生快乐的成就之感。在教学中探讨材料应用表现的可能性,和视觉心理接受的可能性,是拓展素描综合工具材料潜能的策略。
在该实验中,采用陶冶法、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方法,例如:让学生分组自由选择不同的绘画工具,绘画媒介,在工具媒介的承受范围内,不断提出它还可以做什么?还能怎么做?的疑问,在尽情挥洒、涂抹、刮擦、压印、粘贴等实验中发现新肌理,找到综合材料绘画语言中能引发神秘、古典、朴素、绚丽、淡雅、恐惧、怀旧、悲伤、时尚、民族等视觉心理的元素或质感,并展开相应风格和意境的作品创作。
总而言之,美术教育专业的素描课程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具象写实主义表现手法的空洞描摹,应结合学校和社会的需求,对本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良。要尽可能提供多种途径,突破墨守成规的写实主义训练模式,着力于加强学生的审美能力、主观表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8
[2]左立新.儿童美术教育与创造力培养研究[D].山东:山东轻工业学院,2010:9
[3]彭华.实验性素描教学的实践与反思[J].美术大观,200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