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美术活动中教师的支持策略

2020-12-14 04:23黄贤
早期教育(美术教育) 2020年11期
关键词:画册向日葵经验

黄贤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以学前儿童美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为总体目标[1]。为此,我们要根据幼儿美术教育的规律,找准幼儿的最近发展区,积极推动幼儿在支持其“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的过程中获得更好的发展。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呈现我们对教师支持策略的实践与思考,以期为优化幼儿审美经验、审美创造和审美能力的发展路径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审美经验要“管理”:更新视角,从“散装”走向“组装”

幼儿审美经验的丰富,在于积累,更在于管理。因为,积累未必能让“经验生长”。以往我们更多的是从活动效果的角度对幼儿审美经验进行丰富,而没有从幼儿美术领域发展的角度来研究“怎样更好地丰富”。基于此,我们转变视角,从顶层进行设计,引导教师对教育理念的实践、课程资源的使用、家园合作与教师自身能力提升路径进行探寻,意在防止幼儿审美经验的生硬、刻意丰富与简单叠加,确保幼儿的零散审美经验在有质量的“组装”中,不断得到自主建构和完善。

(一)理念要“管好”

南师大虞永平教授曾指出:“理念有差异是合理的,但理念的缺失是不合理的。”所以,管好理念,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拥有理念,而且还要理解并用实践智慧来落实教育理念。以名画欣赏“向日葵”活动为例,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在艺术领域提出的“和幼儿一起发现美的事物的特征,感受和欣赏美”等教育建议,我们有意识地让幼儿与“美的”资源发生多种有机联系,使其转化为幼儿的审美经验。譬如,在幼儿的生活空间开辟一条“审美研学路线”,即“用美包围儿童” [2],将涂鸦区变成一处“微景”,铺上向日葵图案桌布,摆上向日葵的盆景或艺术画,添置向日葵主题绘本、讲究相关资源材料的陈列美。于是,一书一画,一花一布都成为幼儿审美经验的重要来源。幼儿从观察自然界的向日葵到收集向日葵资源的过程中,对向日葵的生长结构更加熟悉,更关注花与叶的细节变化之处。如此,幼儿始终处于经验丰富与生长的状态,他们对向日葵的理解感悟就变得更立体了。

(二)资源要“理好”

经验丰富问题就是资源问题,深层次就是教师专业水平的问题。这也进一步提醒我们要聚焦探究审美资源的实用性和发展性,用专业的眼光找原因,寻对策,真正“理好”资源。譬如,针对家长资源的“被动使用”现状,我们意识到家长审美理念和教育技能的提升是关键。于是,我们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资源操作指南,帮助家长清晰地认识“我可以做什么”“我可以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以“可爱的小老鼠”活动为例,乐爸参考操作指南的要点,主动思考,发挥自己“烹饪+体育”两个资源优势,用“彩色蔬菜面团”打开幼儿对“百变小老鼠”的审美视野。从幼儿创作的“游泳”“打篮球”等不同运动造型的“小老鼠”馒头中,我们惊喜地发现,教师只有用专业方式对审美资源“把脉开方子”,才能让家长卷入美术教育活动中,才能有效地将家长资源变成支持幼儿积极“组装”审美经验的平台。

二、审美创造要“浪漫”:关注过程,从“起点”走向“创点”

《指南》强调:“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其实,我们需要做的不仅是要读懂幼儿表现与创造过程中的投入状态,更要将目光踏实地落在“起点”走向“创点”的这个过程。我们不能求快,反而要让幼儿“慢慢”观察生活,“慢慢”玩旧材料,让幼儿的眼睛发亮,表情欢喜。最终,我们才能看见幼儿真正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心灵创作的可爱姿态。

(一)先“观察”生活,再画出“美好”

教师要用“生活”来培养幼儿的审美观察与表达,至少需要做好以下两件事。首先,鼓励幼儿拥有一本“绘画日记”,唤起幼儿记录周围生活中“美好与讨厌”的片段。其次,思考如何带着对生活的热爱,让“讨厌”变成美好,让更多的“美好”住进幼儿的日常生活。譬如,在“新冠肺炎疫情”中,教师从绘画日记中捕捉到幼儿戴口罩的害怕情绪,便将美术与其他领域活动相融合,巧妙地让幼儿体验“口罩其实也可以美美的”情感。于是,绘画日记里的“口罩”变得温暖起来。如“小动物们都来戴口罩”“我教奶奶戴口罩”“漂亮的口罩商店”等。幼儿把对生活的美好情感带进画面,就是在不断调整自己的情绪情感,也是审美创造不断被激活的过程。

(二)先“玩旧”材料,再玩出“新意”

许多教师喜欢用材料的“新”作为活动亮点。其实,如果舍去“自由玩材料”的过程,舍去“自己发现材料的有趣”的枝枝叶叶,那么幼儿的内心是很难真正被材料的“新”打动的。相反,幼儿“玩旧”的材料却常常成为心灵创造的贴身表达,因为“玩旧”的过程,幼儿恰好对各种材料特性与玩法有所熟悉,而且他们也会主动琢磨使用材料的基本技能,如画、剪、捏、刻等。更有趣的是,幼儿还特别喜欢将“玩旧”的材料进行“组合升级”。以活动“我给小花拍照”为例,幼儿用“旧”材料创意出各种“新”花。如有的将报纸揉成团自制模具,用颜料“蘸”成花;有的将新鲜花瓣在面巾纸摆出造型后,用小木槌“敲”成花;有的则在沙盘上,用树枝“划”成花……可见,将审美创意藏在“玩旧”的材料里,不仅是一种教育智慧,更是对幼儿审美创造的尊重和支持。

三、审美能力要“品质”:立足发展,从“点评”走向“赏评”

《幼兒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这就意味着我们要从教师“点评”中突围,将交流与欣赏过程回归儿童视角,深入解读与判断幼儿赏评行为中所蕴含的学习机会和发展价值,并在理解幼儿的基础上,支持他们新的挑战与发展。这样,我们就在往“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 [3]的方向努力,对幼儿审美能力的品质发展也就有更深的理解。当然,更多的美术教育思考也可能由此产生。

(一)赏评中有“故事”时光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因此,我们着力于将这三者融合,让幼儿拥有一双善于捕捉细节美的眼睛和审美的心灵。如以“自然角里的小菊花”活动为例,乐乐画的菊花,每朵花瓣上都布满黑、红、绿不同颜色圆点,画面呈现一片“杂乱”。可乐乐却讲述了一段温暖的故事:“一朵小菊花生病了,小黑虫飞来了,唱支好听的歌,小菊花的病好多了;小瓢虫飞来了,跳支优美的舞蹈,小菊花的病好多了……”乐乐将绘本《小猪生病了》的优美语言进行迁移与改编,让大家从充满诗意和灵性的语言中,看到了鲜活的景致和独特的笔触。就这样,生活中的风景和幼儿的思考、阅读与表达有了无缝对接。这段“故事”时光,让审美交流犹如心灵交流,推动着幼儿审美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发展。

(二)赏评中有“打底”成长

当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将赏评过程无限延伸开去,就会发现“让我们把作品装订后和更多的朋友分享吧”这样的常规结束语是多么苍白,当我们转变视角就会发现,赏评环节还能成为开拓幼儿新想法和新经验的路径之一。譬如画册《快乐上学去》的分享阅读给弟弟妹妹带来上学的愉悦情绪后,大班由此生发了“给画册找伙伴”的微项目活动,幼儿们分组合作,或对画册展示方式进行创意设计,或制作画册主题海报,或寻找画册小读者,等等。又如根据画册阅读感悟卡被“翻坏”现象,教师支持幼儿审议《班级赏画约定》的内容,从翻阅画册要慢慢翻等规则提醒,到赏评要学会表征记录等方法提醒,再到将感悟卡的统计数据作为“最佳人气画册”的评选条件等游戏提醒。也许若干年后,幼儿已经忘记画过什么,看过什么,做过什么,但是,他们在美术教育活动中获得的一些兴趣、一些方法、一些能力、一些素养等,具有无穷的意义,也恰好“打底”幼儿的成长。总之,教师只有带着成长意识,不断地思考与行动,才能真正促进幼儿富有个性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边霞.幼儿园美术教育与活动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42.

[2] 孔起英.理解儿童的艺术,实施支持性的教育策略——《指南》艺术领域解读[J].幼儿教育, 2013(10):8-9.

[3]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画册向日葵经验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向日葵
经验
小画册
小画册
小画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小画册
向日葵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