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探讨赛场上的奥运精神与中华民族内在的民族精神——自强不息的内在联系,借以学习和探究习近平体育强国思想与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联系。赛场上的奥运精神剔除金牌至上,返璞归真,是超越政治、经济、文化、种族和宗教屏障的精神力量。自强不息作为体育强国思想的内核,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民族强大的力量源泉。自强不息作为奥運精神的源泉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对奥运精神的倡导亦是对民族精神的塑造和培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内容,是将体育强国梦与中国梦紧密联系的纽带。
关键词:奥运精神;自强不息;体育强国;中国梦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继续对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进行探讨,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回归体育的本质,通过多次会议和讲话明确我国体育事业的宗旨与目标,围绕新时代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为宗旨,以建设体育强国为目标。2013年在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时,习近平强调:“体育在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弘扬追求卓越、突破自我的精神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体育是磨练意志的首选路径,是对人们追求幸福生活具有积极促进作用的文化活动。对体育价值的深入理解,是建立积极地奥运精神乃至体育精神的基础,通过体育精神的倡导能够使人们精神得到丰富,使人们更具自信的走向中国梦的实现。自强不息正是作为新时代中国奥运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社会主义精神建设的重要内容,代表了奥运精神的内核。
一、赛场上的奥运精神
国际奥委会在《奥林匹克宪章》中“奥林匹克主义的原则”条款中有这样一段话:“每一个人都应享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可能性,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视,并体现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也称现代奥林匹克精神。国际奥林匹克运动是人类社会少有的能够超越政治、经济、文化、种族和宗教屏障的精神力量,其核心是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建立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的社会;其宗旨是促进世界和平,建立更加美好的世界;其精神是互相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2008年7月6日,习近平在香港会见参加奥运会、残奥会香港代表团成员和志愿者、义工代表时说,奥运志愿者和义工是奥林匹克的形象大使,是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践者,奥林匹克精神也包括奉献爱心、推进和谐。
奥运会是竞技体育的平台,延续了对抗的同时也作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衡量因素,但我们整整要做的是纠正体育发展过程中错误的理念,充分发挥体育的本质精神,2014年2月7日,习近平在索契看望参加第22届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时说:“成绩不仅仅在于能否拿到或拿到多少块奖牌,更在于体现奥林匹克精神,即自强不息、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其讲话的核心正是倡导符合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体育精神。新时代中国所倡导的奥运精神是从竞技体育的竞技性中剥离出“奖牌”的概念,将人类的精神品质作为首要的竞争需求,充分展现中国人民的意志力的精神。通过该奥运精神向世界传达积极向上、充满斗志、拥有生生活力的中国精神,树立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松懈的中国形象。
二、中华民族精神——自强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华文化凝练的精神作为宝贵的财富,供一代又一代采撷。习近平同志在2014年10月15日文艺工作座谈会议上指出“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自强不息民族精神是我国几千年来发展与进步的精神支柱,《老子》中所说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有力,自胜者强。”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强不息。坚忍不拔、持之以恒、奋发图强的精神品质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中所积累下的文化,其魅力在于其超越时间与空间,它植根于中国文化,是不可摒弃的精华,体现的是一个民族的气节,是中国人所拥有的力量。
体育运动的特点决定了体育实践中蕴涵了对人的精神塑造和培育,这些精神品质内化于人的积极结果就表现为体育精神品质。自强不息的精神历经了一系列救亡图存的斗争,成功的走入了新时代。赛场竞技下的自强不息更具直观性,勇于突破自我、直面困境、挑战极限的运动让人们投入其中,凝聚起精神力量,投射出活力与意念。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作为传统民族文化传承至今,是民族价值认同的重要体现。这种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气节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备要素,民族身份认同基础上的民族意识选择的价值认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根基与力量源泉。
三、奥运精神与自强不息的内在联系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体育事业同样需要立足于新时代,考虑其传承和发展,如何将奥运精神与中华体育精神继承并发展是重要议题。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真正的奥林匹克精神正是集中了体育精神与中华体育精神为一体的价值融合。争夺金牌是对竞技比赛的正面反馈,但是精神层面的追求将会是更为重要的需求。对于中华体育精神而言,习近平总书记曾对体育先进单位和个人说:“中华体育精神来之不易,弥足珍贵,要继承创新、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体育精神是融入于社会生活当中,反应民族精神,作用于人类机体的光照力量,正如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光合作用所提供的能量一半,中华人民的繁荣发展离不开精神的光照。中国人民对体育精神的追求与提炼在历史的长河中与奥林匹克精神融为一体,相互联系。对自强不息的强调正是在基础需要上强调奥运精神。对奥运精神的弘扬正是转化其力量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
奥林匹克精神所倡导的精神核心在当代和谐社会背景下,与中华民族传统精神文化交织在一起,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自强不息作为奥运精神,是运动员们不断磨练自身最终在赛场上拼搏与奋斗的展现,运动员们所追求的胜利是在坚持刻苦训练之下对于自身的突破。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与奥林匹克精神对突破自我的追求所匹配,使之代表成为奥运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体系中的灵魂部分,不可分割且引领其前进;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所匹配,使之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使其成为弘扬民族精神的口径。对奥运精神的倡导是新时代下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路径,奥运精神不等价于自强不息,但其蕴含的能量却是来自于此。将中华民族精神视为一个集合,则奥运精神与自强不息均是该集合的子集,且二者互为交集。因而,对奥运精神的弘扬正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对实现体育强国乃至中国梦有着重要意义。
四、奥运精神——自强不息对体育强国梦乃至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从1908年《天津青年》发出的“世纪三问”到1932年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跨出了中国人走向奥运的第一步,从1952年第15届奥运会五星红旗第一次飘扬在奥运会赛场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百年梦圆,几代运动员的艰辛探索和不懈追求源自自强不息的民族品质。我们每个人的梦想与体育强国梦和中国梦紧密相连。体育的强大与国家的整体强大相辅相成,体育强国是民族复兴中国梦里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我们对自强不息的奥运精神弘扬的同时,正是对实现体育强国梦的自强不息的充分展现。
习近平新时代体育思想,继承和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体育思想体系,与中国新时代体育文化的需求相结合,面向人民精神需求倡导“自强不息、战胜自我、超越自我”,我们用体育的精神弘扬民族精神,用体育强国梦助推中国梦。现在,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的精神凝聚在一起,汇成不可抗拒的力量创造一个又有一个未来。体育将身体与精神结合在一起,成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因素,将自强不息的奥运精神作为体育强国梦的支撑,致力于提高全体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把参加体育运动作为在民众中倡导和推广文明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转变体育价值观念,彰显出体育价值的共通性,展示民族精神与国家形象,进行一种精神与形象传播。对于实现中国梦而言,体育的价值在于展示不屈的民族精神,自强不屈的奥运精神促进中国体育的发展,促进民族长久发展,促进中国梦的实现。将体育运动贯穿于生命,利于建立身体素质强大的民族,将体育精神贯穿于中国梦的实现,利于建立精神文明的卓越国家。
五、结语
赛场上的奥运精神与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它们都是人类发展史上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服务于体育强国梦乃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力量。新时代,体育强国梦的实现需要继续弘扬奥运精神与中华体育精神,体育强国梦将为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昂扬不息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198.
[2] 习近平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N].人民日报,2013-09-01.
[3] 李庚全,范博华.习近平体育强国思想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40(04):1-5.
[4] 刘海飞.习近平体育思想的主要内涵[J].社会发展研究,2017,4(03):207-222+246.
[5] 李亚萍.习近平总书记体育思想初探[J].当代体育科技,2015,5(30):253-254.
[6] 柳鸣毅,丁煌,闫亚茹,胡雅静.“体育强、中国强”的学理阐述——习近平总书记体育思想初探[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8,52(01):5-11.
[7] 贯蕻梅,何江明.简论习近平同志的体育思想[J].运动,2016(06):3-4.
[8] 杨辉.习近平总书记论当代我国体育价值[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8,34(01):1-8.
[9] 李晖.习近平总书记關于体育工作重要论述的4个维度[J].体育科学,2018,38(08):14-18,48.
[10] 陈云云,张玉,胡娟.新时代习近平体育思想探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8,52(05):5-10,49.
[11] 赵国珍,王晓霞.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思想探析[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8,33(02):23-26.
[12] 徐来富,吴家华.论习近平新时代体育思想的三个维度[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8,1(01):17-22.
[13] 赵国珍,王晓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思想探析[J].前进,2018(04):55-56.
[14] 朱维宁.学习习近平关于体育工作的系列论述[J].群众,2018(03):23-25.
[15] 张铭钟,张立杰.“中国梦”视域下习近平的体育观之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6,33(05):513-518.
[16] 弋晶,葛菁.浅议习近平的体育观[J].当代体育科技,2014,4(10):109-113.
作者简介:朱奎闽(1993- ),女,黑龙江牡丹江人,北京体育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职务,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大学生与运动员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