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燕
摘 要:随着年龄的逐步增长,青少年与家庭的联系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与同伴的交往,同伴在青少年时候对其人格和个性的发展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也是青少年在社会化进程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动因。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青少年与有些同伴建立了稳定的联系,进而形成了一个个小的圈子。对圈子特点的研究可以推动对同伴影响的研究,进而揭示同伴是如何影响青少年社会化进程的。
关键词:同伴圈子;社会化;相似性假设
同伴关系研究历来是青少年研究所关注的重点,其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莫雷诺的开创性研究。传统的同伴关系研究关注更多是从同伴接纳(或拒绝)和友谊两个角度作为切入点的。1995年,美国心理学家哈里斯提出了“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使得青少年的同伴圈子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对同伴圈子特点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78年美国心理学家Kandel首先明确提出同伴圈子的相似性假设,正式拉开了对群体特点的研究序幕。
一、同伴圈子的相似性假设
它指的是由于自我选择和同伴社会化,在相同群体中的个体倾向于有相同的态度和行为,即群体或同伴圈子内的相似性。目前已有很多研究都表明青少年群体成员在很多特征和态度上存在很高的一致性。譬如说,同一群体的成员在吸烟、饮酒以及约会的频率上、花费在课外作业的时间上、学校活动的参与度上等,都存在很高的一致性。众多的研究已经证明相似性假设的存在。
二、同伴圈子相似性的形成过程
AllisonM.Ryan认为圈子之间的相似性一般认为是由两个过程造成的:即选择过程和社会化过程。选择过程则指的是个体倾向于选择与自己有相似态度、特征或行为的人做自己的朋友。社会化过程是指成员之间经过长时间的相互交往,彼此影响而形成类似的态度、特征或行为。
(一)社会化过程
其主要是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影响方式发生的。在直接影响中,社会强化起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作用。比如在一个同伴圈子里,不被鼓励和接受的成就信念和行为方式决不会在圈子内部任一个成员间再次出现。相反,同伴圈子里推崇的信念的行为方式会再次出现在圈内成员身上。而间接影响主要是指观察朋友对学业的重视程度或是听朋友讲自己对学校的理解和认识,会影响个体产生一个与之相应的新行为和观点。最后,同伴之间的影响也可以通过一些细微的地方发生(比如聊天等)。因此,同伴圈子里的成员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来分享经历,交换信息。
有关同伴圈子社会化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社会化是以改变还是以强化成员的特点来起作用的。同伴社会圈子在形成之初,主要是以各成员之间行为等特点的相似性为基础,但成员间并非所有的特点都相似的。对于初始相似性的行为可以通过强化使其更加的一致;而对于那些不相似的行为是以怎么样的方式来实现社会化的?Ryan(2001)认为相似性和个人价值这两个维度共同影响着同伴圈子中的社会化过程。首先是相似性的作用,它指同伴圈子形成之初的各成员之间各种特点的相似性程度。初始相似程度会在圈子内引起不同水平的压力(即,高相似引发维持这种相似性的压力,而低相似引发发生变化的压力)。如果个体间某个特点相似性不高,就会在圈子内出现高压力,促使这种特点发生变化,使其朝着相似性发展。其次是个人价值的作用,它指的是个体对某种特点的认同或者重视程度。个体对某种特点所重视的程度会决定是否愿意接受还是抵制这种特点在自己身上发生变化。对某种特点重视程度高,就会抵制对该特点的改变;反之,就会接受改变的发生。影响社会化过程的两个维度事实上说明同伴圈子的社会化过程是个动态的、互动的过程。
(二)选择过程
总的来说,青少年会选择与自己特点相似的同伴形成同伴圈子。如,不良圈子假设和同流合污模型都说明,攻击性青少年因为缺乏适当的社会技能,被亲社会性的同伴拒绝,因此攻击性的青少年往往会与攻击性的青少年在一起,组成攻击性的同伴圈子,继续强化他们的攻击性行为。
在青少年的选择化过程中,还应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在选择圈子的过程中,相似的行为或态度哪个因素占主要地位?经一些研究证实,青少年在选择圈子的过程中,对相似行为的选择要高于对相似态度的选择。虽然有实验证实态度上的相似性与人际吸引紧密相关,这个观点与之前一些学者认为的态度的相似性只是在认识的初期起作用,而对以后发展起来的友谊不起作用这些观点背道而驰,但是在后来的一些研究发现圈子的选择过程中,行为和态度的相似性在水平上是有显著差异的,作者更强调行为,因为它更重要,或许行为和态度的相似性有些许关系,但是研究都会从态度的相似性转向行为上。
(三)社会化过程vs选择过程
在这里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在圈子相似性的过程中,是社会化还是选择过程对于圈子的形成起主要作用。通常有些研究学者把社会化作为影响圈子相似性的主要因素。然而有些学者认为在相似性的过程中,社会化过程所起的作用被高估了,而选择过程的作用则被低估了。之所以说社会化过程的作用被高估主要是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横向研究通常是混淆了社会化过程和选择过程;即,在一个时间点上来考核同伴之间的相似性,并不能确定相似性存在于朋友关系刚开始形成的阶段还是基于朋友关系形成而形成的相似性。
其实许多纵向研究的结果表明,社会化过程和选择过程对形成最终的相似性同样起了很大的作用。真实的过程可能是彼此之间的某种相似性使得某些个体相互吸引,从而形成某种群体,而群體之间随后的相互作用又进一步强化了这些相似性。有研究发现高学业成就儿童往往倾向于选择与其他高学业成就的同伴在一起互动,形成高学业成就的圈子,一段时间之后,通过同伴社会化过程,该圈子成员的学业成就和动机又得到进一步提高;与此相反,低学业成就者会选择与自己相似的低成就同伴在一道,一段时间之后,经过同伴社会化过程,他们的成就动机逐渐减弱。其他高学业成就的同伴在一起互动,形成高学业成就的圈子,一段时间之后,通过同伴社会化过程,该圈子成员的学业成就和动机又得到进一步提高;与此相反,低学业成就者会选择与自己相似的低成就同伴在一道,一段时间之后,经过同伴社会化过程,他们的成就动机逐渐减弱 。因此我们可以说,在任何一个时间点上,群体成员之间表现出来的相似性都包含着社会化和选择两种效应的影响。